幼兒園教師教學工作反思總結五篇彙總

  在幼兒操作感受鼓點的震動方面沒有顧及全體幼兒,僅有部分幼兒上來操作了,其他的幼兒都是旁觀者,並沒有親身體驗。《綱要》指出:為幼兒供給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一起來看看,歡迎查閱!

  幼兒園教師教學工作反思總結1

  月亮是小朋友心中很熟悉的事物,在孩子們的世界裡,月亮總是以溫柔善良的形象出現:月亮婆婆,月亮姐姐。那麼夜晚掛在天空灑下溫柔月光的月亮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月亮是什麼形狀的》這本繪本用可愛的卡通形像以及趣味的故事情節展示了問題的答案。所以,藉助繪本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理解故事,明白月亮是會隨著日期的變化遵循必須的規律變化;能用完整的語言表述自我的想法;感受閱讀的樂趣。活動的重難點在於經過閱讀和講述明白月亮是如何隨日期變化而變化的。

  活動開始,我先出示封面,讓孩子們觀察並猜測故事的資料,由於孩子們之前聽過《月亮的味道》,所以孩子們紛紛猜測小動物們對著月亮在討論月亮是什麼味道的。帶著疑問,孩子們對於故事資料十分好奇,所以在講述故事的時候孩子們十分投入,對於故事的理解把握得十分準確,經過故事,孩子們也對月亮的變化有了大概的瞭解,明白了月亮會隨著時間的變化逐漸的變大,變成圓形之後再逐漸變小,直到變得像一條線一樣再慢慢變大。故事資料十分簡單,孩子們的投入也讓他們很快理解了故事資料,甚至能夠複述故事中的一些對話,可是由於這是一個語言活動,所以,我遵循語言活動的一般模式,又將故事完整的講了一遍,讓幼兒完整感受故事情節。

  然而,由於孩子們對故事已經掌握得很好了,所以這個步驟似乎只是一個形式,沒有讓孩子們在原有基礎上有更多的提高。另外,對於活動的重難點明白月亮會隨著日期的變化遵循必須的規律變化,孩子們並不是異常清楚月亮變化和日期的關係。所以能夠說本次活動的目標並沒有很好的達成。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課前沒有對孩子們的原有經驗深入的瞭解,也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如果在活動進行時有很好的教育機智,那麼在發現孩子們對故事資料以及十分熟悉後,應當及時調整方向,沿著孩子們的興趣點,幫忙孩子們繼續瞭解月亮的變化跟日期的關係。活動過後由於發現了問題,我又將繪本後面的月相圖給孩子們看,讓孩子們感受月亮的變化,在給孩子們介紹的過程中發現,對於中班幼兒來說,孩子們並不需要多麼準確的明白月亮、地球、太陽三者的關係,只要他們對三者的位置關係有一個大概的感知,明白我們看到不一樣形狀的月亮是由於三者的位置關係在不斷改變而造成的,另外,月亮的變化週期是一個月,月初最亮最小,到月中變到最圓,之後有慢慢變小,到月末又變小,之後到下一個月的月初月亮又變成了最小的樣貌。

  有了第一次活動的反思和後續延伸活動,活動目標總算是基本達成了,如果在課前有更充足的準備,那麼這些事情能夠在一個活動中完成,剩下來的能夠留給感興趣的孩子繼續深入探索。

  幼兒園教師教學工作反思總結2

  玩紙飛機是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我充分支援、擴充套件和利用幼兒這一感興趣的活動,生成了利用幼兒身邊常見的材料,設計製作飛機的活動,以培植幼兒可貴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

  在活動中,首先以吸管和紙環“如何組裝一架飛機”這一疑問為線索展開探究。讓幼兒帶著問題,邊探索邊動手操作,邊思考邊嘗試解疑。在幼兒初次製作完成後,教師針對幼兒試飛的情景,提出質疑,讓幼兒邊玩邊思考“如何改善才能讓飛機飛得更遠”,逐步把探究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其次,教師不直接介入幼兒的探索操作,而是以同伴的身份適時地參與制作活動,為擴散幼兒思維、調整自我的原有認知起到了推動作用。第三,實驗記錄,引發幼兒深入思考、表徵自我的實驗結論。分享交流,在簡便民主的交流氛圍中,教師引導幼兒各抒已見,交流協調自我的認知。最終,教師提出新問題,讓幼兒有了疑問,產生了新的活動資料,激發了新的探究慾望。

  整個活動,都充分地讓幼兒在開放性的環境中,自由探索,操作擺弄,教師創造條件,供給機會,給予支援,促進幼兒主動地與事物發生作用,幫忙幼兒認識問題,學習解決問題,經歷錯誤並靠孩子自我糾正錯誤,最終建構自我的理論。提升了幼兒的科學素養,增強了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幼兒園教師教學工作反思總結3

  “為什麼說這是一個難忘的擁抱節呢?”

  幼兒紛紛舉手回答說:“因為大熊改正了缺點,有了好朋友。”

  “小動物原諒了大熊,和它還是做了好朋友。”

  “那我們小朋友有沒有做錯過事,有沒有和小朋友鬧過矛盾呢?此刻你們原諒他們了嗎?如果你已經原諒了他,那麼就輕輕地走過去和他擁抱一下,親一親。”

  幼兒在音樂聲中,和同伴抱一抱,親一親,有些幼兒都感動地哭了出來。

  此刻的幼兒多數為獨生子女,在家為龍為鳳、驕橫霸道,與小朋友相處也是自私自利、不懂謙讓。常常看到有的孩子做錯了事情還不知悔過,從而失去更多朋友。為了讓孩子們學會交往、善待朋友,我設計了《大熊的擁抱節》這一活動方案,讓幼兒在欣賞故事的同時,明白霸道的行為會讓自我失去很多朋友,使幼兒領悟到“知錯就改”還是會得到朋友的原諒的,以此教育幼兒要珍惜友誼,與同伴友好相處。

  本活動中PPT的運用,給了幼兒一個驚喜,他們聽故事時異常專注,加上班得瑞的音樂背景,使故事聽起來異常有感染力。講述表演環節幼兒簡便地就掌握了故事資料,並且對主角表情、語氣拿捏得也很準確。在為大熊想辦法、改正缺點的時候,看到有的幼兒,恨不能把各種好事都說出來讓大熊去做,我理解了他們的良苦用心,最起碼一點:孩子們是善良的,是具有同情心的。以至於之後“大熊開啟門,看到小動物們全來了”,小朋友們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這說明孩子們都是渴望友情,需要友誼的。最終,讓幼兒自我過一個擁抱節時,我聽到了這樣的聲音“上次是我不對,我不該搶你的玩具,你能原諒我嗎?”“當然原諒你了,我們還是好朋友呀!”說完,他們又緊緊地擁抱在一齊。我想,看到這一幕,我們這次活動的目的是圓滿完成了。

  幼兒園教師教學工作反思總結4

  這是一節大班的音樂課《鼓上的小米粒》,在今日的活動中,小朋友表現得異常棒,不但學會了歌曲,還能夠邊唱邊用肢體動作表現歌曲。從整個活動的效果來看,幼兒興趣濃,參與的進取性高,較好的實現了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活動中,以幼兒喜愛的樂器——小鼓“唱歌”的形式匯入活動,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我把學唱歌曲與趣味的科學探究活動相結合,讓幼兒在探究活動中感受、體驗擊鼓的不一樣力度和頻率與鼓面上的小米粒的動態變化的關係這一物理現象,獲得知識和經驗,有效地幫忙了幼兒理解、記憶歌詞,避免了生硬的歌詞解說。另外我在“小鼓還能怎樣唱”和“鼓敲擊輕、重引起的米粒變化”的環節中,請幼兒大膽想象、操作和體驗,為幼兒供給了探究和表現自我的舞臺。其次,是教學的組織方面,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注重遊戲教學的方法,動靜交替,層層遞進。在活動中,注重以遊戲形式貫穿始終,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充分調動幼兒的參與進取性,較好地到達了教學目標,充分體現愉快教學給小朋友帶來的樂趣。比如在扮演米粒跳舞和最終的《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的遊戲中,幼兒玩得異常高興,在玩的同時體驗了敲鼓的輕重與小米粒的動態變化關係。

  在幼兒操作感受鼓點的震動方面沒有顧及全體幼兒,僅有部分幼兒上來操作了,其他的幼兒都是旁觀者,並沒有親身體驗。《綱要》指出:為幼兒供給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供給活動的條件,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嘗試。”本來,我也想多準備些鼓,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嘗試,但我擔心孩子們會亂,米粒撒在地上會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而取消了這個念頭。此刻想想,只為了讓教學堅持有序而扼殺了孩子們的探究慾望,真是得不償失。在最終的遊戲環節,原本能夠請幼兒三五成群結伴遊戲,其中一幼兒當敲鼓人,其他幼兒當小米粒,然後互換主角,使幼兒充分體驗到遊戲的歡樂。當時只研究到教學的不要把時間拖得太長,而略了生生互動,這也是在以後的活動中應當引起重視的。

  幼兒園教師教學工作反思總結5

  幼兒園數學教學的開展是幼兒園教學活動的一個有益的延伸和補充。它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針對必須的數學教育目標為幼兒供給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等很多活動機會,讓幼兒在活動區內發揮其進取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在自我原有水平的基礎上得到發展。那麼,幼兒園數學活動區應如何開展呢筆者根據幾年來的工作實踐,在那裡談談個人的看法和體會:

  教師對本學期的數學活動目標要做到心中有數,有什麼樣的目標就要研究設計到達某個目標的數學活動區。把教育意圖貫穿到數學活動區資料,創設一個與數學目標相一致的良好環境。比如,本週小班數學活動的目標是“按物體的顏色分類,能從多種顏色的物體中找出同一顏色的物體”。那麼,小班教師在當週設定計算活動區時,就應圍繞著這個目標來供給材料。

  數學活動區操作材料的投放是十分關鍵的。操作材料是教育的媒體,是幫忙幼兒系統地建構數學知識及誘發幼兒主動探索學習的工具,是施於操作動作,使外部物質動作,逐步進化到內部概念化動作的物質支柱,供給材料不單是活動前的準備,還是引導幼兒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思維本事整個教育過程所需的重要手段。所以,供給操作材料要充分研究到幼兒各年齡段的認知特點。例如,小班幼兒在認知過程中好模仿,學習目的性差,任務意識淡薄。他們對活動的工具和使用工具感興趣。而到了大班,他們的學習目的效能增強了,能為完成學習任務做出努力,重視學習結果和評價。小班和大班認知特點不一樣,同樣的材料其效果是完全不一樣,一次大班教師利用印章、實物練習數的組成,效果很好。所以,要把學習任務融入材料之中,如增加些作業單之類的材料,幼兒按作業單的要求,配合實物進行操作他們會感興趣,活動中不僅僅能得到有關知識的練習,還能培養任務意識,使它們從中獲得成功的滿足,增強自信心。所以,在投放材料時要注重幼兒各階段的認知特點。

  在以中班數學《排一排》活動為例來說明一下,《排一排》活動是在幼兒已認識、熟悉的基礎上進行活動的。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讓幼兒學會多個物體進行比較的方法,在第一個活動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五個大小不一樣的西瓜圖片,首先讓幼兒明白這些西瓜是大小不一樣的。讓幼兒想辦法,如果要把西瓜從小到大排一排,怎樣辦在孩子想辦法的基礎上教給孩子學會多個物體進行排序的辦法。

  2.能按要求進行比較物體並排序。例如:我為寶寶們準備了大樹的圖片,目的是引起幼兒的興趣,培養幼兒的動手本事和觀察力,也是對幼兒學會多個物體進行比較的一個昇華。

  3.培養幼兒的目測本事和邏輯思維本事,這一目標主要體此刻第三個活動中,幼兒用目測的方法比較盒子的薄厚,這也是我運用的教學方法之一。

  在活動中,我還運用了遊戲法、尋找法,經過遊戲活動,能促進幼兒對物體空間形式的正確認識。如:分給幼兒不一樣粗細的樹木圖片,引導幼兒由粗到細排列,引導幼兒每次從中取出最粗的,一向到取完為止。然後,再按由細到粗的順序把樹木一棵棵收起來,放回原處,無形中培養了孩子整理玩具的好習慣。總之,本節課完成了我預設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