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幹、萬眾一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之際,中央宣傳部2019年12月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小編整理了,希望能幫助到您。

更多時代楷模朱有勇內容推薦(點選進入↓↓↓)

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心得【600字】

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心得【800字】

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心得【1000字】

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心得【1200字】

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心得【1500字】

  【1】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取得了顯著成就。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可以說每一名黨員幹部在脫貧工作面前都應責無旁貸,都要盡一份力,都要拿出勇氣,拿出擔當,為脫貧攻堅做出貢獻。

  有這樣一位院士,他叫朱有勇,2015年退休後,退而不休,發揮餘熱,來到家鄉雲南最貧困的地區——瀾滄縣扶貧。瀾滄當地主要是拉祜族,這裡貧困面廣、貧困人數多,是脫貧攻堅主戰場,他把“家”安在田間地頭,用5年時間身體力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傳授給1500個村民,並讓村子擺脫了貧窮。11月29日央視新聞聯播播發了題為《“農民院士”朱有勇:用科技改變貧窮》的報道,聽了他的事蹟,令人非常感動,值得每名黨員幹部、特別是年輕黨員幹部學習反思,並實踐之、篤行之。

  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

  他致力於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

  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鉤聯絡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群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

  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幹部和大學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輩人才學習,學習他們崇高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愛民情懷,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珍惜大有可為的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之以恆奮鬥,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2】

  首先要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農民們應該種什麼?

  發展產業並非易事。前些年,瀾滄縣曾大規模推廣種植核桃樹,竹塘鄉就種了7000畝。不料,核桃樹長得挺好,但是掛果很少。

  有企業找上門來,想種花椒。朱有勇左思右想,把企業勸退了,“中國花椒產地這麼多,這裡種有什麼特別的優勢?”

  “既要用好我們的科技成果,也要和這裡的自然資源結合。”朱有勇抓住這條主線,通過對氣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條件的科學分析,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這裡具備發展冬季土豆和冬早蔬菜的優越條件。

  冬季土豆十一、十二月播種,第二年三四月份收穫。“這個時候能產新鮮土豆的地方很少,瀾滄縣可以成為全國最早上市的新鮮土豆產地之一,收購價格也比較高。”雲南農業大學教師黃惠川開始向村民作介紹。

  “一畝地,一百天,一萬元。”專家們掰著指頭給村民算賬,村民將信將疑。

  2016年冬天,扶貧隊員找上村民劉金寶,動員他種冬季土豆。劉金寶嘴上答應,結果第二天就去地裡撒了油菜種子。

  朱有勇只好找到村組幹部,一起在蒿枝壩組的100畝地裡,搞起了示範種植。

  2017年春天,示範基地迎來豐收。通過測產,最高畝產4.7噸,平均畝產3.3噸。按照每公斤3元的收購價,平均每畝土豆收益近萬元。

  訊息傳到劉金寶耳朵裡,他決定拿出2畝地種土豆試試。再一年開春,他家地裡長出了全村的“土豆王”,一顆足足重5斤。

  到了2018年冬天,沒等扶貧隊員上門,劉金寶把自家10畝地全部種上了土豆。

  這一年,瀾滄縣冬季土豆已推廣種植3200多畝。

下一頁檢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