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體會

  學習國學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大有裨益。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讀經典能淨化人的心靈,讀經典能教人怎樣做一個品格優良的人。因此我們學校也要求我們誦讀經典,目的是淨化我們的心靈,還可以增長我們的閱讀量,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學了這麼久的經典,我最喜歡的一條是: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無兄弟也?”意思是說: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生死有命運主宰,富貴全在於天意。君子敬慎而沒有過失,待人謙恭有禮,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我也是這樣想的,如果你表現的很謙虛,恭敬,非常有禮貌,大家肯定都會喜歡你的,但是如果你表現出一副自大,視別人不顧的樣子的話沒人會理睬你,更沒有人會喜歡你。

  朋友就是應該互相幫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而不是在旁邊落井下石,一味的嘲笑別人,這樣的人誰會喜歡你?誰會說明你?而反過來,對別人熱忱的人總會得到別人的欣賞。

  誦讀了經典,我從中學會了許多:要互相謙讓,互相尊重,只要你恭敬就不會受到別人的侮辱,只要你寬厚就能得到群眾,只要你誠心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取得工作成效,慈惠就能夠使喚別人國學經典誦讀觀後感作文600字3篇國學經典誦讀觀後感作文600字3篇。”所以,我以後還要讀更多的經典,讓自己的腦子更加充實,更加聰慧,更加有用……

  既然誦讀經典有這麼多好處,我們何不如多讀點經典,多學點知識,你們說對嗎?

  篇二

  當我進入一年級後,開始學習國學經典《弟子規》。裡面有很多經典名句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和行為規範。

  以前我總是不聽媽媽的話,常常惹媽媽生氣,做錯了事也不認錯。學習了國學裡的名句“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之後,我知道了父母教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現在我已經能夠虛心接受批評,知錯能改了。

  從小媽媽就教育我要尊老愛幼,學習了國學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後,我明白了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是人類敬重自己的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兒童時代,每個人也都有老的一天。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子女,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我們應該要把這種優良傳統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在全社會營造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尊老愛幼從我做起!

  我會繼續在國學裡學習和體會做人的道理!

  篇三

  從國學經典中學交友,教做人

  ——友也者,友其德;做人者,德為上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千金易得,知己難求。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人生態度。

  古人云:“以財交者,財盡則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戰國 策•楚策一》***

  “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史記•鄭世家贊》***

  “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中說•禮 樂》***

  友其財、色、權、利、勢,最後的結果都是絕與散。

  交友,應該交什麼樣的朋友?今天,讀起《孟子》的《萬章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答案。

  萬章問孟子道:“請問交朋友的原則。”

  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子說:“不倚仗年齡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勢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夠有什麼倚仗。***

  友也者,友其德。何為德?《論語》中這樣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直與諒就是德。

  友直:就是正直的朋友。友諒:諒指誠信,就是要選擇那些真誠守信的人為友。我國曆來推崇“季布無二諾,侯蠃重一言”的美德,朋友之間更應該以誠相交,以信相交。孔子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背棄信義之人不可教。

  《張劭待式》的故事就給我們詮釋了信義的含義。東漢時期,在京城洛陽讀書的張劭和正規化是兩個很重信義的好朋友,兩個人同住在太學裡讀書。學成離別那天,張劭流著眼淚說:“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與你相見?”正規化安慰他說:“兩年後的中秋節中午,我會按時趕到你家與你見面,並拜見令尊。”兩年後,中秋節這一天,張劭殺了雞,備好了飯,並告知了母親。他在院子裡立了木柱,從木柱的影子來看時間,木柱的影子越來越短。母親說:“他家遠在江南,離這裡數千裡之遠,恐怕不會來了,你為什麼這樣地相信呢?”張劭說:“範巨卿是一個講信義的人,必定不會失約的。”正在這時,遠處塵土飛揚,一匹快馬飛奔而來,馬上的人正是正規化

  後來張劭將要死的時候,對他的妻子說:“範巨卿是可以託付的人”。張劭死後,正規化接到信還沒有趕到,張劭的棺材怎麼也放不進事先挖好的坑裡,等正規化一到,棺材就放了進去。正規化替他精心辦理喪葬,一直保護他的家人到了歸湘地方,同時還非常盡心地照顧他的妻兒。

  蒙牛乳業的老總牛根生也以“小勝憑智,大勝靠德,以德服人”的準則演繹了一箇中國企業快速發展的傳奇。牛根生說:“想贏兩三個回合,贏三年五年,有點智商就行;要想一輩子贏,沒有‘德商’絕對不行。”

  我們作為人類靈魂的塑造著,應怎樣教會學生做人,做有德之人。有德之人才會去交有德之友。孟子主張人性善,“仁義禮智”四心人皆有之,猶如人的四端,至於說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歸罪於天生的資質,而是決定於他生活的環境。富潤屋,德潤身,給學生一個良好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慢慢滋潤心靈,修其身,養其性。國學經典給了我們很好的依託,誦經典,講經典故事,讀經典兒童文學都是很好的途徑。

  《三字經》中“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的教育無不是現成素材。另外把教育的言教用她們喜歡的故事,兒童經典文學形式呈現,對學生的成長也是一種樂於接受的方式。

  《夏洛的網》中夏洛是一隻蜘蛛,威爾伯則是一隻小豬,當小豬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它一生的終點時,威爾伯嚇壞了,恐懼地尖叫著大哭起來:“我不想死!”夏洛特站了出來安慰它:“你不會死的。我來想辦法救你!”於是夏洛特開始在房上織起一張大網。清晨,主人驚奇地發現門框的蜘蛛網上,竟然織著這樣三個字:“王牌豬”,以後,夏洛用畢生的經歷為威爾伯編織著 “光彩照人、謙卑”,是朋友的幫助使威爾伯在展覽會上贏得風光,也倖存地活了下來。夏洛的友情換來了威爾伯一生對夏洛的思念,並精心守候夏洛的孩子們。雖然只是一個童話,但他用適合孩子讀的語言,教會學生怎樣交友,誰是你的夏洛?你將做誰的夏洛?

  同樣的兒童文學作品《綠野仙蹤》,多蘿西不拋棄不放棄一個朋友,在稻草人被丟在河中心時,被飛猴扔在大樹上時,不是不管不顧朋友,而是想盡辦法解救朋友。朋友就是孤獨時的陪伴著,落難時的拯救者,多蘿西對朋友的真誠,以德待人,換來的是朋友的真心相助。稻草成為奧茲國的繼承者後,沒有安享大王之福,顯大王之威,毅然幫助多蘿西去尋找南方女巫,只為路上幫助她,幫她圓回到家鄉的夢。“是多蘿西把我從玉米地那根高杆上摘下來,我的好運全得歸功於她,在她沒有回到堪薩斯之前,我決不離開她。”他們之間的友誼也都是建立友情之上,互相幫助之上,這就是真正的朋友。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有德之人交談,這種交談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教學生做人,做有德之人也。友也者,友有德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