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辛棄疾的號叫什麼

  辛棄疾,是南宋時期重要的將領和偉大的詩人。那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辛棄疾的號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時期豪放派的著名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並稱“蘇辛”,與李慶超合稱“濟南二安”,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人。

  辛棄疾出生於公元1140年,彼時的宋朝北方已經淪陷,其祖父辛贊雖然在金朝任職,但時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希冀有一日能與金人決一死戰,恢復中原。辛棄疾不斷目睹在金人的統治下,漢人所受的屈辱與痛苦,於是立下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公元1161年,辛棄疾參加了起義軍反金,次年與南宋朝廷取得了聯絡,後以其勇敢與果斷得到了宋高宗的任用,授為江陰籤判。

  辛棄疾雖有著出色的才幹,但其豪邁倔強的性格與執著北伐的熱情卻成了他在仕途發展的最大障礙,且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使他始終得不到重用,官職最高也僅為從四品的龍圖閣待制,因而其大部分時間都在閒居中度過。後被免職,辛棄疾便到上饒隱居,其後也曾出山做過兩次官,但其滿腔愛國熱情卻始終沒有發展之地。公元1207年,朝廷決定再次起用他,但彼時六十八歲的辛棄疾已身染重病,帶著愛國之心與憂憤之情離開了人世,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是什麼樣的人

  辛棄疾,是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的詞不僅題材廣闊,風格多樣,更是擅長借古說今。不只是有著英雄末路的悲壯,還有不少休閒的田園風光。在蘇軾之後又大大的開闊了詞的題材範圍,拔高了詞的境界,提高了詞的地位使得詞可以和詩相提並論。

  辛棄疾不只是一個優秀的詞人,還是一個有著優秀的軍事才能的帥才。辛棄疾早年的時候生於金國的殖民地之中,但是從小就立志恢復中華,還我華夏大好河山。在金國大舉南侵的時候,辛棄疾帶著2000多人起兵反金,後來辛棄疾和南宋接觸,受到南宋的禮遇,也就留在的南方。

  但是那兒是主降派的地盤,辛棄疾畢竟是一個渴望殺敵報國的人,和那群整天想著求和的人並不相投,所以一直得不到重用。雖然如此,但是辛棄疾還是致力於抗爭到底,向皇帝上奏了著名的《美芹十論》和《九議》,其中客觀的分析了當時雙方的戰力差距,提出了很多針對性的增強大宋實力,力圖恢復中原的好舉措,但是他的上疏並沒有得到上層的重視。

  辛棄疾一生報國無路,無處施展自己的才華,因此為後世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化財產,可以說是有得有失。辛棄疾的詩詞內容豐富,有的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有的揭露黑暗殘酷的現實、有的抒發自己的悲憤之情,這些作品的主題只有一個就是拯救大宋,驅逐韃虜。

  辛棄疾的成就

  辛棄疾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詞中之龍,他與蘇軾被合稱為“蘇辛”,可見他在詞壇中的地位是如此之高。他有很多成就,比如他是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是豪放詞的代表人物,又是南宋豪放詞的第一人等等。

  辛棄疾的成就主要分為思想內容和書法成就。辛棄疾成就中的思想成就主要體現在,他始終將收復國家失地和洗雪國家的恥辱作為他一生所奮鬥的事業。這一點與陸游十分相似,辛棄疾將這一切都寫進自己的詩詞中,表達出了他對時代的期望以及對現實的失望,對民族的熱情之情和對現實中人的憤怒之情。但在文學方面,他跟陸游又有很大的區別,辛棄疾詞的風格是隨著情緒的變動在不斷變動的,而不是像陸游那種嚴整的七律詩句的格式。

  雖然辛棄疾與蘇軾兩人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們兩人的藝術風格又是截然不同的。蘇軾所創的詞是一種較為豪放闊達的風格,但他的詞沒有得到繼承的發展。而辛棄疾的風格是具有強烈的反差效果,是一種大起大,形成巨大的衝擊力量。所以同樣是豪放派,但蘇軾是比較偏向與瀟灑,豁達的。而辛棄疾則是給人一種慷慨悲壯的情感之情。

  辛棄疾的成就中,另一巨大成就就是他的書法成就。辛棄疾的書法現在被珍藏在故宮博物館中,他的書法是屬於中鋒用力,書寫十分流暢自如,他有著作《書畫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