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卿不服老想表明什麼

  關漢卿不服老指的是關漢卿的元曲《南呂·一枝花·不服老》,這是關漢卿的元曲散曲中比較有名的一首,淋漓盡致的展現了關漢卿的情懷與志向。那主要像表明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漢卿不服老表明瞭關漢卿在詞曲創作道路上堅定執著的走下去的決心與意志。這首元曲如行雲流水,氣勢磅礴的表現了自己願意做一粒“銅豌豆”的決心。

  《南呂·一枝花·不服老》寫作在元代,其時作者關漢卿已經到了中年,作為一個讀書人在古代最大的出路就是通過科考走上仕途,這是所有讀書人的出路,但是元代將人進行了嚴格的等級劃分,實行的是奴隸制,又取消了科考制度,使得讀書人沒有了出人頭地的出路。關漢卿處於第三等的漢人行列,又是讀書人,在元代“八娼九儒十丐”,就連***也要比讀書人高人一等,正是出去對這種等級制度的憤懣,出於對統治階級的反抗,出於對於自己要走自己的路的堅定決心,關漢卿寫下了這首元曲《南呂·一枝花·不服老》決心要做“蒸不爛、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堅定的走自己的創作之路,要寫出更多的好作品的堅定決心。

  關漢卿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大家,之所以可以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作品,與其所處的時代,所處的地位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關漢卿的狂放無羈在這首元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作為一個堅強鬥士的決心與行動也表現的一覽無遺。

  元代關漢卿號什麼

  關漢卿是金末元初的戲曲大家,歷史上有“曲聖”之稱,號“已齋”,對於關漢卿的號歷史上有很多說法,有人認為“已齋”是“一齋”的筆誤,也有人說其實關漢卿號是“已齋叟”。關於這個問題至今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王國維認為關漢卿可能不是真正的名字,應該是字漢卿,“關漢卿,不知其為名或字也。”1957年有學者發現《析津志》裡記載:“關一齋,字漢卿”,由此認為可能關漢卿的漢卿是字,而並非是名字,而且史書記載在元代的時候大多數的戲曲家都在作品中以字作為署名,所以關漢卿可能只是作者的字,而不是真正的名字。更多的學者認為漢卿只是作者的字,之所以取這樣的字可能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民族氣節。古人已去矣,對於其到底是什麼名字,什麼字,以及號為何,只能是通過存世著作的點滴記載去考究,但是史書記載是否準確又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關漢卿號已齋,對於已齋這個號,目前記載的有五種說法:乙齋、一齋、已齋、己齋、巳齋。後兩種可能是筆誤才出現的。《錄鬼簿》收錄了大量的關漢卿的作品,在其中稱關漢卿為“已齋叟”,而《析津志》又稱關漢卿為“一齋”,所謂很多人認為也許漢卿有兩個號。也有人認為兩本書記載的不是一個人,一個是戲劇家關氏名漢卿,一個是號一齋的另一個人,屬於金代名宦。

  關漢卿到底是號為何,至今仍存在著爭論,無論是爭論如何,關漢卿的作品的藝術魅力是不會改變的,我們確實也沒有必要為此斤斤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