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生平是怎樣

  魯迅是近代無產階級作家,魯迅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在文化、思想等方面深深地影響著當時的社會,他的生平是怎樣?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魯迅的生平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魯迅的生平簡介

  魯迅1881年出生在一個士大夫大家族,七歲開始結束啟蒙教育,十二歲在三味書屋學習,打下了紮實的文化功底,並對藝術和課外書籍有著很大的興趣。然而,十三歲那年,魯迅的祖父深陷科場案子被關進監獄,加上父親病重去世,家道中落,這些經讓他看清了社會的冷暖。

  1898年,魯迅離開故鄉到南京求學,先後在江南水師學堂和陸師學堂下面的礦務鐵路學堂學習,開始讀先進的自然和社會科學,深受新思想的影響。1902年,魯迅畢業後公派到日本留學,先在弘文學院學習語言,然後到仙台醫院專門學校正式學醫,期間接受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參加了反清革命,並決心放棄醫學從事文學創作。

  魯迅回國後,在浙江的兩所師範學堂任教,參加了辛亥革命。1912年,蔡元培請魯迅擔任教育部的官職,並任教於不同的學校。俄國十月革命以及陳獨秀等人的宣傳,魯迅備受影響,參與了五四運動,並發表了《狂人日記》等名篇。1926年,魯迅趕赴廈門大學當文學系教員並擔當國學院教授,兩年後創辦《奔流》,並1930年主導了左翼最佳聯盟創立。1936年五十五歲的魯迅因病在上海去世。

  魯迅是怎麼死的

  根據相關的資料和文獻的記載,魯迅是在公元1936年10月19日因病去世的,可以說一代偉大的文學家就此隕落,有人說這是一場不幸的開始,也有人說這是一場覺醒的開始。1936年10月19日,當時魯迅剛剛好是55歲,魯迅因為肺結核而病逝,此時魯迅在上海,因而可以說魯迅是死於上海的。

  由於長時間的廢寢忘食的工作,魯迅的身體越來越差,當時有很多的人都曾經勸告過魯迅,但是魯迅依然心中牽掛著中國國家的前途命運,因而,魯迅依然是繼續孜孜不倦地進行著工作,長年累月的工作,終於讓魯迅的身體變得異常的脆弱。在魯迅臨死之前的時候,魯迅的手中依然緊緊握著一支筆,魯迅的心中依然是想著要繼續寫作、繼續工作。但是,魯迅的肺結核病情已經到來病入膏肓的地步了,而當時卻也是無能為力的,在20世紀30年代,在國內,肺結核還不曾有根治之法,因此,魯迅的病情同樣是得不到抑制,最終在1936年的時候,魯迅因為肺結核而死去了。

  在魯迅死後,上海民眾對於魯迅是無比的緬懷的,十分沉重地為魯迅舉行了公祭以及送葬,最終魯迅的被安葬在了上海虹橋萬國公墓中,後來在公元1956年的時候被牽走。魯迅的離去對於我國而言的確是一個損失,但唯一值得清醒的便是魯迅死後不久,中國人們終於得到了思想上的解放。

  魯迅為什麼回國之後棄醫從文

  魯迅的父親因為常年的病重,因而魯迅的心中從小到大的目標便是能夠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並且魯迅也去了日本學習先進的醫學,但是在魯迅回國之後,魯迅卻意外的棄醫從文了。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了,在當時便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如今依舊是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

  魯迅在日本留學的時候,便看到了很多中國學生在日本遭到歧視甚至是虐待的行為,這讓魯迅的心中是極為痛心地,同時也是對於國家軟弱的無奈。當魯迅回國之後,魯迅起初也是做了一名醫生,但是有一日竟然看見了日本人在殘害中國的老百姓,但是中國人卻在旁邊圍觀看熱鬧,魯迅頓時覺得世態炎涼,不能夠理解民眾的愚昧以及昏聵,魯迅百番不解。後來終於想通了,原來自己雖然是一名醫生,但是僅僅只能夠治療民眾肉體上面的疼痛和創傷,卻改變不了民眾被欺負的現狀,也治癒不了民眾心靈中的麻木以及創傷,因而魯迅決定棄醫從文。

  魯迅棄醫從文主要是由於對於國家命運和前途的無限擔憂,並且對於麻木的民眾的痛心,渴望用自己的力量來幫助國家走出昏聵之中,讓民眾能夠不再被麻木無情的看客思想左右著,成為一個有自己獨立思想的人。魯迅奇異從文的意義十分的重大,對於魯迅自己而言是一次個人的覺醒,對於中國民眾而言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覺醒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