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歷史劇符合事實

  歷史題材電影本來就是以歷史故事,事件為基礎的影視作品再創造。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篇一

  適當的批評是必需的。

  作為媒體工作者,我們在作考據時,實在是很想閉閉眼睛,過了,算了。

  但,就是怕觀眾罵,才會咬牙找資料。

  不說遠處,就以我今年年初作的戲,試舉四例,真是「資料找到死」。

  一、查中法戰爭時,法軍制服,有模糊的照片,但,沒有顏色***都是黑白照***,也沒有細節。後來是委託朋友,到法國馬賽海軍博物館,幫我拍照。

  二、查清朝末年的日軍制服,發現日軍在明治維新前後,改了多次,後來是因為查歷史,讀到日軍請了美國北軍教官協助,直覺以為應是北軍制服,咬牙作了。等戲上演了,才在一本無意中看到蘇聯油畫集冊上,看到日俄戰爭時,日軍確實穿著美國北軍制服。

  三、查大清新軍的帽徽。死查不到,有新軍所有的服制,連肩章都有,但就是找不見帽徽,找到的資料,不是前後矛盾,就是證據不明,後來是拿北洋軍閥帽徽假代,至今引以為恥。

  四、查英國二十世紀初,倫敦警察的服制,一查,查出四五種來。後來挑了一種最黑的作了,為何?因為黑色的衣服,遠看,不顯細節……。

  其它類似的例子,我們用偷雞摸狗的方法解決,真到了磬竹難書,數之不盡的地步。

  要不是怕觀眾罵,說句媒體從業人員的真心話,沒人會想作考據的。一個人都不會有。

  篇二

  劇當然不可能事事符合歷史。

  要注意一點,絕大多數情況下,觀眾吐槽的並不是劇情需要的假設情節,而是那些不應該不符合歷史的背景性情節,我們把這種錯誤叫做硬傷。

  比如,一部講東周列國的片裡出現了玉米,但是又沒有給玉米的出現一個合理的解釋***比如“實際殷商時代中國艦隊就探索過南美了!”***,或者一部唐朝的劇裡出現宋朝的名言,劇中卻沒有一個穿越者。

  這樣的硬傷主要是編劇/導演歷史基本功不紮實,被吐槽理所當然,可不是什麼“總是要說別人扭曲事實”。

  篇三

  其實關於歷史劇的考據問題可以當成兩個問題來看:

  一個是劇的問題。是劇,就需要去編去虛構。最嚴肅的歷史劇也難以做到毫無虛構,因為歷史中雖然充滿戲劇性,但本身不是戲,必須要通過編排和虛構才能放進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的體量中去。這種還是指偏向於還原的創作方式,更多的創作者只是把歷史當作創作素材。即便像李敖這種考據愛好者,為了主題表達的前後一致,寫《北京法源寺》時也把袁世凱的住處從法源寺移到了法華寺。而國內歷史劇名導陳家林也曾經坦承,即便是他那幾部評價非常不錯的歷史劇,真正完全符合史實的,也就20%。這就像果汁類飲料,從負責任的角度,需要有最低標準含量,但再怎麼純,它還是劇,不是歷史。不過國內觀眾似乎一直把歷史劇就當成歷史,這可能就有問題了***曾經有過一個調查,上面資料顯示大多數受調查者就是把歷史劇當歷史的***。從劇的角度講,這樣做無可厚非,但接下來就涉及到另一方面。

  這方面是史的問題。哪怕是劇,哪怕要虛構,但既然寫的是史,那麼就必須有寫史的態度。最基本的就是避免硬傷。這方面大到歷史大事件的經過與時間先後、歷史人物的關係,小到置景、服化道的考據。前者很好理解,後者嘛就是一個度的把握。從理論上來說,當然是越細緻越好,但近乎完美的作品,像《巴里·林登》,限於現實條件原因,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覺得至少不要出現太明顯的硬傷,類似什麼唐朝宮殿裡出現兵馬俑、清軍扛著捷克式大戰八國聯軍的笑話,還是免了吧。至少一個本科學歷的觀眾看下來,沒發現什麼明顯問題,這戲就基本可以通過了。不過,這裡得特別指出,像朱莉·泰莫的泰特斯這種完全用現代的道具和行為方式穿越到莎翁構築的古羅馬背景和故事的戲,不在上述行列,因為人家是刻意為之,做的就不是歷史劇。

  最後,談一點我自己經歷的幾部歷史劇的創作。之前我們做一部古裝歷史劇,臺詞風格是大白話+部分純文言。按照導演的要求,在配音時,把所有明顯不合時代的成語和習慣用語都替換掉了。當時我負責這塊,整天查資料都查得有點神經質了。不過這部劇還是有缺憾,主要是道具方面,在不該出現騎兵和馬鐙的年代,這些都出現了。也不必苛責,戰爭戲畢竟不是重點。另一部是近現代主旋律。這部戲我主要參與的是劇本階段,但在劇本階段,考據工作還是很足的。每位主角都按歷史年表拉出詳細活動軌跡,每人的事蹟設定,都儘可能做到史上有據可查,當然,是經過加工的。同時也排列出同時間段國際國內大事表,以避免出現問題。

  說這麼多,無非是兩個觀點:

  1、歷史劇是劇,不是歷史。

  2、很多問題不是內容表達上的,而是創作者態度上的。創作者自身還是應端正態度,避免出現明顯漏洞。

  【薄錦的回答***10票***】:

  看了下大家的回答,發現大多跟我差不多,難以接受的不是「情節上的編撰」,而是「設定上的硬傷」。

  編劇可以把「故事情節」再創作。中國各種花邊野史自古有之,只要不是打著史實旗號的紀錄片,娛樂一下無傷大雅~

  但是「設定」跟「情節」就是兩碼事了。

  什麼叫設定?就是各種規則構成的一套體系。是上演故事的舞臺。

  好像上帝一樣,說「要有〇〇」「要有××」「※※要長啥樣」「◎◎要怎麼擺」

  ……這樣設定各種規則,搭建出一個自己眼中的世界。

  設定的具體內容完全視乎創作者的想像力。也可以根據情節需要只建立相關的一角。

  但是一條根本性的原則不能違背——整個世界得自洽。

  不能你搭著搭著它就塌了,把觀眾、讀者這幫遊客都砸死在裡面了。

  但是創世的本事不是誰都能有的,於是一個偷懶的法子就是直接套用現成的「模板」。

  簡單說,就是一整套既定的世界觀。

  比如說「唐朝」套件。

  觀眾又不無知,說到「唐朝」誰都能扯幾句當時的特徵。

  因為有這些特徵,才能界定「哦!這是說唐朝的事兒呢~」

  結果一個公認是其他時代的特徵,比如說明明應該是現代套件裡的「牛仔褲」道具,突然出現在「唐朝」套件的服裝設定組裡,你不覺得自己一顆相信真善美的純潔心靈被欺騙了麼?

  「老子點的是羊肉湯,你小子卻給我碗狗肉湯,這是怎樣?消費者欺詐嘛口胡!***╯`□′***╯╧╧ 」

  而對於一些格外熟悉史實的人群來說,「設定」的範圍可能更大。

  事件,歷史人物的性格,任何他認定是「事實如此」的細節,認定是那個時代的「固有屬性」,都可能變成他眼中的「設定」,認為應該是該套件的「超豪華超完整BOX SET」版裡應該包括的內容。

  結果東西買回來拆開一看,發現貨不對版,能不暴走麼?

  再往廣義裡說,「情節」也可歸納到「設定」的範圍內,而其標準就是基於常識、邏輯來看「可以自圓其說」。那些情節上自相矛盾、槽點滿滿的作品,照樣會被讀者、觀眾罵。

  其實無論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在這個問題上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影視有更多直觀、不可逃避的細節,更容易讓人揪出紕漏。

  比如逛大街,除非情節需要,否則小說不用把路人的具體穿著都一一描述;

  可你想像一下片子裡若干隻身穿灰色緊身衣、腦門上大書「NPC」三字母的不明生物在主角身後走來走去……

  總而言之,你掛什麼招牌,就得賣什麼東西。

  如果沒那個底氣,就別掛「歷史劇」的大旗。

  換成「仿古架空劇」。編劇樂得不受拘束自由發揮***前提是別塌***,觀眾樂得看新鮮,皆大歡喜~多好=v=

  小野不由美的《十二國記》借用了大量中國古代設定。但觀眾沒人會去用中國歷史題材的眼光去看,反而通過作品研究她的設定規則,總結出一套「十二國」套件供同人作者開發新作品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