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成語典故有什麼比較熟悉的

  我們日常使用的許多成語,其實都來源於一些成語典故,那麼你們覺得哪些成語典故是最著名的呢?下面由小編給大家介紹常用成語典故吧,僅供大家參考。

  常用成語典故:模稜兩可的故事

  蘇味道是初唐的政治家、文學家,趙州欒城***今屬河北欒城***人。九歲能詩文,少有才華,與李嶠以文辭齊名,號“蘇李”。20歲中進士,早年為咸陽尉,因吏部侍郎裴行儉賞識,隨裴行儉兩徵突厥,為書記。聖歷初官居相位,先後三度為相,深得武則天賞識。

  當狄仁傑垂垂老矣之際,武則天向他諮詢誰能接班,狄仁傑答道:“文學蘊藉,則蘇味道、李嶠固其宜矣。”蘇味道能夠獲得一代名相狄仁傑的賞識,自可說明他必非平庸之輩。

  可是,蘇味道任宰相的時候,最大的毛病是“尸位素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作為”,凡事明哲保身,一味地和稀泥,處事十分圓滑。

  有一次,一個人向蘇味道請教當官的訣竅,他得意地說:“要想當好官,必須記住一點:處理任何事情,都不要決斷得清楚明白。否則一有錯誤,就必定受罰。應該像用手摸稜角那樣,這一面可以,那一面也過得去,就不會出事了。”這番話傳揚開來以後,大傢俬底下都稱他為“蘇模稜”。史料記載:“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

  然而,蘇味道並非遇事一律模稜,不置可否。在有些事情上,他的態度又鮮明得出奇。比如,長安元年***公元701年***三月大雪,蘇味道以為是祥瑞之兆,率領百官向武則天進賀。殿中侍御史王求禮當即指出:“三月雪為瑞雪,臘月雷為瑞雷乎?”還說:“今陽和布氣,草木發榮,而寒雪為災,豈得誣以為瑞?”又一次,有人向朝廷呈獻一頭三條腿的牛,蘇味道又帶頭上朝祝賀。蘇味道如此不顧常識,昧於事理,必然招致“舉朝嗤笑,以為口實”。但蘇味道不管這些,笑罵由爾笑罵,依舊我行我素。難怪宋人孔平仲的《續世說》,將他的言行編入了“奸邪”一列。

  常用成語典故:眾叛親離的故事

  春秋時,衛國君主衛桓公有個弟弟,名叫州籲。公子州籲有滿身的武藝,就想篡奪兄長的位置。

  周平王死了,衛桓公到洛陽參加喪禮。州籲為兄長餞行,敬酒給桓公。桓公依照禮節,向弟弟回敬一杯酒。州籲趁哥哥沒注意,突然拔出事先準備好的匕首,將桓公殺死,篡奪了國君之位。

  州籲即位之後,覺得國人對自己不服。為了不讓大家有反對自己的機會,他發動戰爭,聯合陳、宋、蔡三國去攻打鄭國,想轉移人們的注意力。可是,鄭國的防守非常嚴密,所以州籲打了敗仗。

  魯國國君隱公問大臣們:“州籲這樣做,能長久嗎?”

  一位大臣說:“州籲只知發動戰爭,四處樹敵,老百姓不會對他效忠。他為人心狠手辣,誰都不敢親近他。正因為如此,老百姓反對他,親信的人背離他,這樣的政權如何長久得了?其實,兵跟火是一樣的,一味地用兵,卻不懂得收斂和節制,就與玩火自焚差不多。我覺得,州籲很快就會遭遇滅頂之災!”

  果然,不到一年,衛人就藉助陳國之力,將州籲殺死,報了殺害先君之仇。

  常用成語典故:掩耳盜鈴的故事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裡吊著一口大鐘。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揹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鐘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裡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