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脂的功效與作用

  赤石脂的藥用價值比較的高,有很多的人對赤石脂不是很瞭解,下面小編跟你詳細介紹,一起來了解吧。

  赤石脂的基本資訊:

  【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

  【拼音名】Chì Shí Zhī

  【英文名】Halloysit,Red Halloysite

  【別名】赤符、紅高嶺、赤石土、吃油脂、紅土

  【來源】

  藥材基源:為矽酸鹽類礦物多水高嶺土的一種紅色塊狀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alloysite

  採收和儲藏:挖出後,選擇紅色滑膩如脂的塊狀體,揀去雜石、泥土。

  【原形態】單斜晶系。很少成結晶狀態,多數為膠凝體。白色通常染有淺紅、淺褐、淺黃、淺藍、淺綠等色。新鮮斷面具蠟樣光澤,疏鬆多孔的則呈土狀光澤。有平坦的貝殼狀斷口。硬度1-2。比重2.0-2.2,隨水分子的含量而有變化。性脆。可塑性強。有土樣氣味,緻密塊狀者在乾燥時可裂成碎塊。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主要產於岩石的風化殼和粘土層中。

  資源分佈:主要產地有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等地,西藏羊八井也有分佈。

  【性狀】

  性狀鑑別 本品為塊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表面區域性平坦,全體凹凸不平。淺紅色、紅色至紫紅色,或紅白相間呈花紋狀。土狀光澤或蠟樣光澤;不透明。體較輕,質軟,用指甲可刻劃成痕;斷面平坦,具蠟樣光澤。吸水力強,舐災害粘舌。微有粘土氣,味淡,嚼之無沙粒感。以色紅、光滑細膩、質軟、易斷、吸水力強者為佳。

  顯微鑑別 透射偏光鏡下:薄片中無色透明,微帶黃褐色。結晶極細,一般偏光顯微鏡的放大數倍根本不能分辯其晶粒界限;低負突起或低正突起,很不明顯。干涉色很低。幾乎似均質體。當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多水高嶺石呈棒狀集合體。

  是什麼?

  內服能吸著消化道內有毒物質及食物異常發酵的產物等。對發炎的胃腸粘膜有區域性保護作用,並對胃腸道出血有止血作用。赤石脂20、40g/kg灌胃,可縮短小鼠***毛細管法***凝血時間和大鼠血漿復鈣時間,對ADP誘導的兔、大鼠血小板聚集和小鼠體內ADP誘導的血小板血栓形成均有抑制作用。

  功能主治:澀腸;收斂止血;收溼斂瘡;生肌。主久瀉;久痢;便血;脫肛;遺精;崩漏;帶下;潰瘍不斂;溼疹;外傷出血。

  注意:有溼熱積滯者忌服。孕婦慎服。《本草經集註》:惡大黃,畏芫花。《藥性論》:惡松脂。《日華子本草》:畏黃芩、大黃、官桂。《本草經疏》:火熱暴注者不宜用。滯下全是溼熱,於法當忌,自非的受寒邪,下痢白積者不宜用。崩中法當補陰清熱,不可全仗收澀;滯下本屬溼熱積滯,法當祛暑除積,止澀之藥,定非所宜,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