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論文參考範文***2***

  藝術生論文參考範文篇2

  試論新媒體時代下民間藝術的“活態傳承”

  民間藝術是人民群眾為了美化環境、豐富民俗而創造出的藝術形式,具有實用性、大眾性的特點,從古至今有著多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如窗花剪紙、泥玩具、石雕、年畫、版畫、印染等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覺表徵,更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與永續性的的核心力量。新媒體時代除了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外更普及的是網際網路、移動媒體等新型媒體形式。在新的語境下,“活態傳承”才是適合民間藝術長遠發展與得以傳承不衰之路。

  一、民間藝術作為新媒體視覺表徵

  的文化潛能

  ***一***人文主義精神的巨大價值力

  民間藝術的實質是對民間生活的藝術呈現,真實還原當時民眾的物質及精神生活,是對社會、對人文的展現。在民間藝術的視覺表徵中,蘊含著深刻的人文觀念,滲透出民眾對於生活的人生態度、道德習俗、宗教信仰、生命價值等,民眾將蘊含美好願望的圖案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展現,流傳給子孫後代,也預示著民間藝術承載了厚重深刻的民族精神,濃烈的民族性使民間藝術產生出巨大的價值力,使現代深受理性高科技影響的人們感受到了人文主義的關懷,獲得了愉悅且自信的審美體驗。

  ***二***生命意識為主題的本原文化

  民間藝術圍繞著生命意識的主題體現了自身對於生命文化價值的追求,表現在生殖、繁衍、護佑等。在以生殖崇拜為主題的民間藝術中,猴子、魚、老鼠、葫蘆、南瓜等通常都被作為主題來體現;除了生殖繁衍的慾望以外,對於生命的護佑也是一個重要的主題思想,這些作品與原始巫術有著密切關係,主要包括招魂、送病、驅鬼、辟邪等等,目的是延續護佑生命,如送病娃娃、抓錢娃娃、門神畫、虎頭鞋、虎頭帽,是使人們遠離災難與病痛的“護身符”;體現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意識的民間藝術作品也大量存在,如生命樹、鹿頭蓮花盤等等,反映了人們對吉祥幸福的祈求與嚮往,以及對生命、生殖的崇拜和敬仰。

  ***三***淳厚質樸為特色的自然生態審美觀

  在長期的生產勞作中,人們與大自然建立了深厚的聯絡,也在與熟悉自然的同時領悟了哲理性的自然規律,如“天人合一”、“天時地利人和”等,在民間藝術的活態傳承中,這些自然生態審美觀被流傳至今,並體現出淳厚質樸的特色。

  二、民間藝術“活態傳承”的必要性

  ***一***民間藝術豐富的視覺表徵適於“活態傳承”

  民間藝術具有豐富的視覺表徵,例如平面類的年畫、剪紙、皮影,立體類的麵人、玩偶,綜合類的地方戲等,這些樣態只有通過活態傳承的方式才能流傳下來。比如第一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中共130人,專案名稱包括麻紙製作技藝、黃河澄泥硯、汴京燈籠張、北宋官瓷燒製技藝等等,符合受眾的生活審美與需求,因而也就使活態視覺表徵在此時得到了創新。

  ***二***民間藝術的“活態傳承”可以有效地擴大傳承規模

  民間藝術的傳承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在新媒體時代,民間藝術的視覺表徵勢必會打上新媒體的烙印,衍生出新的技藝與傳播手段,而這時的傳承也勢必會加入新媒體的元素,使傳承的技藝的樣式增添了以往所不曾有的新元素,因此豐富、壯大了傳承規模,也是傳承之後的視覺表徵再次因為科技的發展而呈現出新元素。

  ***三***民間美術涉及的多學科特色為“活態傳承”提供了條件

  民間美術的研究涉及多學科,在時代發展過程中,民藝學界已將研究重點從固態文字研究轉向活態語境研究,注重民間美術與歷史傳統、傳承主體、社會結構之間的關係,並在民間美術的傳承中不斷積攢實踐智慧,從活態多維的角度考慮問題。活態性理論研究最典型的是民族誌,將物件放在具體的時空背景中觀察其視覺表徵的合理性,如靳之林的《生命之樹》,喬曉光的《沿著河走―黃河流域民間藝術考察手記》等等,這些研究著作摒棄了以往艱澀的研究理論,通篇充滿了生活質感。這種民族誌式的觀照形式應成為以後理論研究的重心,對活態視覺表徵的實踐提供了人文視野及智慧參照。

  三、民間藝術在新媒體時代下不同

  的“活態傳承”方式

  ***一***“活態傳承”下的原生態保守理念

  民間藝術的活態視覺表徵是建立在“活態傳承”的基礎之上的。由於傳承的手段與目的不同,不同主體對於民間藝術所秉承的傳承理念也各異。目前最為廣泛的“活態傳承”還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的身心相授,通過口口傳承的方式將自家的製作方法與技術傳給後人,且認為進行技術創新是破壞民間藝術的行為,堅守原生態的保守觀,這樣的傳承雖然保證原生態的本真,但在新媒體時代卻容易將民間藝術至於崩潰的邊緣境地。

  ***二***文化意蘊與技術創新的多元融合

  部分民間藝術的傳承者意識到了現代化程序下工藝的挑戰,於是部分摒棄了原生態民間藝術的技術製作,改用更加方便快捷的技術創新來迎合受眾群體的生活方式,這是一種比較理性化的傳承。改變技術,卻保留其中的文化意蘊,將民間藝術的影象與新媒體結合,或者是改變民間藝術的影象,來適應當今時代的審美口味,這些都是現代元素與民間藝術的融合形式。

  ***三***消費文化下的受眾情感需求

  當今社會商品的市場性與消費性決定了民間藝術的境地,迎合大眾情感需求和審美口味已經成為了不少人追求的目標。許多傳承人冒著摒棄民間藝術的文化精髓的危險,根據大眾的情感需求來對民間藝術的具體表徵加以設計,使之在盲目的消費文化下暢銷,而不是堅守理念,將傳統文明永續性儲存更久。這種盲目的改變對於民間藝術的傳承是一種摧毀,但卻為企業或個體經營掙得了大量的資金,因此成為不少人選擇的“活態傳承”方式。

  四、結束語

  民間藝術在新媒體時代下的“活態傳承”不僅有益於弘揚民族精神、擴大傳承規模,更有利於加強受眾群體的接受程度、把握民間藝術傳承脈絡,也有助於改變當今社會民眾單純盲目的生存正規化及日益扭曲的消費價值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