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職場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可以給人以智慧的光澤,最適合職場打拼的人們了。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游水之道

  有一次,孔子帶著他的幾個學生到呂梁遊覽觀賞美妙的大自然景色。只見那呂梁的瀑布飛流而下,從三千仞高處直瀉下來,濺起的水珠泡沫直達40餘里以外。瀑布下來衝成一條水流湍急的河,在這裡,就連黿***yuan***魚、鼉***tuo***?這一類水族動物都不敢遊玩出沒。然而,孔子卻突然發現一個漢子跳入水中暢遊。孔子大吃一驚,以為這個漢子有什麼傷心事欲尋短見,於是,他立即叫自己的學生順著水流趕去救那個人。

  不料,那漢子在遊了幾百步遠的地方卻又露出了水面,上得岸來,披著頭髮唱著歌,在堤岸邊悠然地走著。

  孔子趕上前去,誠懇地問他說:“我還以為你是個鬼呢,仔細一看,你實實在在是個人啊!請問,游水有什麼祕訣嗎?”

  那漢子爽快地一笑說:“沒有,我沒有什麼游水的祕訣,我只不過是開始時出於本性,成長過程中又按照天生的習性,最終能達到一種境地是因為一切都順應自然。我能順著漩渦一直潛到水底,又能隨著漩渦的翻流而露出水面,完全順著水流的規律而不以自己的生死得失來左右自己的行為,這就是我游水遊得好的道理。”

  孔子又問道:“什麼叫做開始出於本性,成長中按照天生的習性,而有所成就是順應自然呢?”

  那漢子回答說:“如果我生在丘陵,我就去適應山地的生活環境,這叫做出自本來的天性,如果長在水邊則去適應水邊的生活環境,這就是成長順著生來的習性;不是有意地去這樣做卻自然而然地這樣做了,這就叫順應自然。”

  孔子聽了漢子的一番話,若有所悟地點頭而去。

  聰明的人之所以有智慧,就在於他能找到生活中的規律並掌握規律,因此做什麼事都會得心應手,並且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篇2:害怕影子的人

  有一個人突然得了疑心病似的,走在路上發現總有一個黑影跟著自己,再瞧瞧地上,自己每走一步,還留下一個腳印,於是他心裡十分惶恐。他走幾步就朝後看看,一串腳印一直連到他的腳下,一個黑影與腳印連在一起,他害怕極了,總想擺脫這個黑影和這些腳印。他緊走慢走,影子也緊跟慢跟,他怎麼也擺脫不了它們。

  這個人走呀走呀,心煩意亂、誠惶誠恐。當他路過朋友家門口時,他實在累得很,便進到朋友家裡去歇會兒,喘息一下。待他進了朋友家門,發現影子不見,他才算長長噓了一口氣,說:“這下好了,這下好了。”

  朋友見他這般模樣,很是奇怪,問他出了什麼事,他又不好意思開口說實話,便支吾著說:“沒什麼沒什麼,我只是走累了,想在你這裡坐會兒。”

  跟朋友聊了會兒天,休息了好半天,又見影子、腳印都沒有了,這個人準備起身回家。於是他向朋友告辭,出門回家。當他一走在路上,發現影子、腳印又出現了,依然是一步不落地緊跟著自己。這一下他可更加害怕了,他使勁地奔跑起來,企圖甩掉影子和腳印。可是他跑得越快影子也跟得越快,他跑的步子越多腳印也越多。他想,可能是自己跑得不快才甩不掉影子的,於是他更加拼命地跑,一下也不敢停,甚至路過家門口時也不敢回去,他害怕把影子和腳印帶回家去。他就這樣拼命地奔跑不停,最後終於跑得筋疲力竭、心力交瘁而死去了。

  這個人實在是太愚蠢了,只要有光亮就會有影子,沒必要產生恐懼更沒必要擺脫它。即使實在不願看到自己的影子、討厭自己的腳印,那也只需要往陰處一站就得了,靠跑是不可能擺脫影子和腳印的。

  篇3:神龜的智慧

  有一隻神龜被一個打魚人捉住了,於是神龜託夢給宋國國王宋元君。

  這天夜間,宋元君睡夢中只見一個人披頭散髮、探頭探腦地在側門窺視,並對宋元君說:“我住在一個名叫宰路的深潭裡。我替清江水神出使到河伯那裡去,路上,被一名叫餘且的漁人捉住了。”

  宋元君早上醒來,想起夜間的夢,覺得奇怪,於是叫人占卜這個夢。占卜的人說:“這是一隻神龜給大王託的夢。”宋元君問左右的人說:“有沒有一個叫餘且的漁人?”左右回答說:“有一個漁人就叫餘且。”於是,宋元君命令手下人傳餘且來朝見。

  第二天,餘且來見宋元君。元君問他說:“你打魚捉到了什麼東西?”餘且回答說:“我用魚網捕到了一隻大白龜,龜的背圍足有五尺長哩。”宋元君命令餘且將白龜獻上。餘且趕忙回家將捉到的白龜獻給了宋元君。

  宋元君得到這隻神龜後,幾次想殺掉它,又幾次想把它養起來,心中總是猶豫不決,最後只好請占卜的人來做決斷。占卜的結果是:“殺掉這隻龜,拿它做占卜用,這是吉利的。”於是,宋元君命人將白龜殺死,剖空它的腸肚,用龜殼進行占卜,總共卜了72次,竟然次次都靈驗。

  後來,孔子對這件事深有感慨地說:“這隻神龜有本事託夢給宋元君,卻沒有本事逃脫餘且的網;它的智慧能達到72次占卜沒有一次不靈驗的境地,卻不能避免自已被開腸剖肚的災禍。這樣看來,聰明也有受侷限的地方,智慧也有照應不到的事情。”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哪怕再高,也比不上大家的智慧。因此,只有萬眾一心,群策群力,才能把事情做得比較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