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電形成的原因

  雷電是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有點令人生畏的放電現象。產生雷電的條件是雷雨雲中有積累並形成極性。小編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介紹

  大氣中的水蒸氣是雷雲形成的內因;雷雲的形成也與自然界的地形以及氣象條件有關。根據不同的地形及氣象條件,雷電一般可分為熱雷電、鋒雷電***熱鋒雷電與冷鋒雷電***、地形雷電3大類。

  1.熱雷電是夏天經常在午後發生的一種雷電,經常伴有暴雨或冰雹。熱雷電形成很快、持續時間不長,1~2小時;雷區長度不超過200~300km,寬度不超過幾十千米。熱雷電形成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空氣非常潮溼,空氣中的水蒸氣已近飽和,這是形成熱雷電的必要因素。

  ***2***晴朗的夏天、烈日當頭,地面受到持久暴晒,靠近地面的潮溼空氣的溫度迅速提高,人們感到悶熱,這是形成熱雷電的必要條件。

  ***3***無風或小風,造成空氣溼度和溫度不均勻。無風或小風的原因可能是這裡氣流變化不大,也可能是地形的緣故***如山中盆地***。

  上述條件逐漸形成雲層,同時雲層因極化而形成雷雲。出現上述條件的地點多在內陸地帶,尤其是山谷、盆地。

  2.強大的冷氣流或暖氣流同時侵入某處,冷暖空氣接觸的鋒面或附近可產生冷鋒雷電。

  ***1***冷鋒雷***或叫寒潮雷***的形成是強大的冷氣流由北向南入侵時,因冷空氣較重,所以冷氣流就像一個楔子插到原來較暖而潮溼的空氣下面,迫使暖空上升,熱而潮的空氣上升到一定高度,水蒸氣達到飽和,逐漸形成雷雲。冷鋒雷是雷電中最強烈的一種,通常都伴隨著暴雨,危害很大。這種雷雨一般沿鋒面幾百千米長、20~60km寬的帶形地區發展,鋒面移動速度每小時50~60km,最高可達每小時100km。

  ***2***暖鋒雷***或叫熱潮雷***的形成是當暖氣流移動到冷空氣地區,逐漸爬到冷空氣上面所引起的。它的發生一般比冷鋒雷緩和,很少發生強烈的雷雨。

  3.地形雷電一般出現在地形空曠地區,它的規模較小,但比較頻繁。

  雷雨雲的帶電原理

  水滴破裂效應:雲中水滴在高速氣流中作激烈運動,分裂成一些帶負電的較大顆粒和帶正電的較小顆粒,後者同時被上升氣流攜帶到高空,前者落在低空,這樣正負兩種電荷便在雲層中被分離,這也就是造成90%的雲層下部帶負電的原因。

  吸電荷效應:由於宇宙射線或其它電離作用,大氣中存在正負離子,又因為空間存在電場,在電場力的作用下正負離子在雲的上下層分別積累,從而使雷雨雲帶電,又稱感應起電。

  水滴凍冰效應:水滴在結冰過程中會產生電荷,冰晶帶正電荷,水帶負電荷,當上升氣流把冰晶上的水分帶走時,就會導致電荷的分離,而使雷雨雲帶電。

  溫差起電效應:實驗證明在冰塊中存在著正離子***H+***和負離子***OH-***,在溫度發生變化時,離子發生擴散運動並相互分離。積雨雲中的冰晶和雹粒在對流的碰撞和摩擦運動中會造成溫度差異,並因溫差起電,帶電的離子又因重力和氣候作用而分離擴散,最後達到一定的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