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照鄰怎麼死的

  盧照鄰,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是初唐傑出的的詩人,世稱“王楊盧駱”初唐四傑,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齊名。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盧照鄰在唐高宗永輝五年,為鄧王李元裕府典籤,在這之後,盧照鄰受到器重。並將盧照鄰納入自己府下,深得李元裕的歡喜。李元裕是唐高祖李淵的第十七個兒子,在皇家也是比較有權威的,李元裕本身愛書,藏書更是多,盧照鄰便利用工作的便利,常常在李元裕府中看書,可謂是博覽群書。

  盧照鄰一生在政治上可謂是跌宕起伏,頗為不順。盧照鄰在屆滿去官後,離開蜀地,搬到洛陽居住,但是因為政治上的事遭遇橫禍,鋃鐺入獄,後得得救於友人才倖免於難。後又感染了疾病,居住在太白山,據說服丹藥中毒,手足皆廢。在往後的日子裡,生活越加艱辛,身體上的疾病讓,盧照鄰鬱郁不得志,最後投潁水而亡。

  盧照鄰的名句

  盧照鄰出身名門,曾經為王府典籤,又出任益州新都,但是隨後的政治道路上卻是不甚坎坷,最終在屆滿去官後,感染疾病,隨後逝世。但是盧照鄰的詩歌在今天看來是絕佳的名句,盧照鄰擅長詩歌和四六文,在四言和六言的絕句屢創佳作,被後人所傳頌。盧照鄰在四十歲後,因為身體抱恙,去官後就搬到了龍門山,但是最終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投水而死。

  盧照鄰的詩,以歌行體最為擅長,盧照鄰的七言古詩《長安古意》就與駱賓王的《帝京篇》齊名,都是在初唐時期很優秀的詩歌作品,也是傳頌到現在的文學經典,其中便有不少盧照鄰名句。盧照鄰的詩多是描繪京城長安的現實生活場景,揭露了權貴階層驕奢的生活以及小人物的掙扎心理,描繪了作為普通人的眾生對這樣金光閃耀的生活的羨慕和嚮往之情,但是在詩句之間也流露出了自己政治道路坎坷,懷才不遇,遇人不淑的悲涼情景。盧照鄰名句中最著名的便是“得成比目何辭死,願做鴛鴦不羨仙。”盧照鄰名句傳唱度極高,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在今朝,這樣的佳句還值得世人的學習和讚歎。

  盧照鄰名句朗朗上口,不少佳句廣為傳頌。盧照鄰的詩對初唐時期的古詩和文風有較大的影響,他的詩多是簡樸但發人深省。盧照鄰名句滿天下,也是世人常常學習的文學名家。

  盧照鄰之墓

  盧照鄰是唐朝初年的一個詩人。他的字是升之,他給自己起的號叫做幽憂子,漢族人,老家在幽州范陽***就是現在的河北涿州***,一生做了很多詩篇,後來因為生病給他帶來了極大的痛苦,所以最後選擇了跳水自殺。於是也就有了存世至今的墓冢,大名鼎鼎的盧照鄰墓。盧照鄰的出生日期和去世的日期在史冊上都沒找到記載,於是就流傳出了許多種說法,但並沒有得到證實。他有三個兒子,他的後人現在都居住在河北正定。

  盧照鄰的出身也算高貴,家族也是當時的名門望族,他又擔任著益州的新都尉一職***就是現在的成都***。他在文學上的造詣很高,能和王勃、楊炯、駱賓王這三個人的名號比肩,號稱是“初唐四傑”。有很多優秀的作品一直流傳至今。盧照鄰特別擅長寫一些詩歌,其中歌行體是他最拿手的,留下了很多佳句被世人傳頌,比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就是他的作品,一直被後人視為文學經典。盧照鄰投穎水去世之後,被後人埋葬在現在的河南禹州市下屬的尚家村的小河旁。盧照鄰墓冢十分高大,到現在依然存於世間,地址在河南禹州的尚家村,每年都會有人來到盧照鄰墓前,緬懷這位盛唐時期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