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記心間手抄報

  清明節,既作為節氣又作為節日,在傳統社會的生產、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進入現時代,清明節如何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發揮其社會和文化功能,仍需人們去思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希望大家喜歡。

  資料1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頒佈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

  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曆十二年***777***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見,當時寒食節已經成為唐朝一個很隆重的全國性節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說:“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節的重要程度超過了重陽節和年終蜡祭。

  宋代的寒食節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間以一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曆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2015年,又改為三天。2015年清明節假期為4月5日至4月七日。

  資料2

  1、清明祭祀為何說“清明拜山”

  此處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 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含義都是一樣的,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在中國,祭祖是和孝道繫結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2、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也有些民族會在其它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

  3、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式如何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乾淨。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

  掃墓時,人們攜帶供品、財帛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財帛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也就是:修正墓地—上香—上供—敬酒—拜祭—放炮-徹供

  以上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