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2***

  第一單元“電”共9課時,具體包括:電和我們的生活***1課時***,點亮我的小燈泡***1課時***,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1課時***,電路出故障了***1課時***,導體和絕緣體***1課時***,我來做個小開關***1課時***,裡面是怎樣連線的***1課時***,我們選擇了什麼***2課時***。

  第二單元“新的生命”共7課時,具體包括:油菜花開了***1課時***,各種各樣的花***1課時***,花、果實和種子***1課時***,豌豆夾裡的豌豆***1課時***。把種子散播到遠處***1課時***,萌發的種子***1課時***,動物的卵***1課時***,

  第三單元“食物”共7課時,具體包括:一天的食物***1課時***,我們的身體從食物中獲得什麼***1課時***,吃什麼和還吃什麼***1課時***,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1課時***,麵包發黴了***1課時***,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1課時***,食物包裝上的資訊***1課時***。

  第四單元“岩石和礦物”共7課時,具體包括:各種各樣的岩石***1課時***,進一步觀察岩石***1課時***,岩石的組成***1課時***,怎樣觀察描述礦物***1課時***。岩石會改變模樣嗎***1課時***,岩石礦物和我們***1課時***。

  3、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4、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基本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主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的思維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教學判斷,並避免客觀事實與學生的想象混淆。

  2、指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和描述。教科書中涉及了大量的觀察、比較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髮現觀察物件在屬性、結構、功能、關係等方面的特點,是學生建構科學概念的重要認識基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教科書中給出了各單元相應的記錄表,並提示學生用文字、資料、簡筆畫、氣泡圖、網狀圖和柱形圖等進行記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客觀的記錄觀察到的現象,並隨時提示他們將自己的記錄與小組同學的記錄進行比較、修正,教師每週都要對學生的記錄進行督促和檢查。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彙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活動中需要學生進行描述的內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實驗過程的描述,這種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教學中應耐心引導。

  5、指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尤其要重視學生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從證據、表格、圖形獲得的一些科學資訊,並引導他們合理地使用這些資訊做出科學解釋.

  六、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內容

  1、、機動、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2、、點亮小燈泡,簡單電路

  3、、電路出故障了、導體與絕緣體

  4、、我來做個小開關,不一樣的電路連線

  5、、單元複習

  6、、油菜花開了、各種各樣的花

  7、、花果實和種子、把種子散播到遠處

  8、、種子的萌發、動物的卵

  9、、動物的繁殖活動、單元複習

  10、、休息

  11、、一天的食物、食物中的營養

  12、、營養要均衡、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3、、麵包發黴了、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

  14、、食物包裝上的資訊、單元複習

  15、、各種各樣的岩石、認識幾種常見的岩石

  16、、岩石的組成、觀察和描述礦物一

  17、、觀察和描述礦物二、面對幾種不知名的礦物

  18、、岩石、礦物和我們、單元複習

  19、、總複習、考試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有四個單元:“電”“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礦物”。“電”單元是從“什麼是電”開始的。學生對靜電有比較豐富的生活體驗,讓他們適當地瞭解一點有關電荷的知識,可以使後續課中電流、電路的學習更有基礎。這一單元將通過與電相關內容的實驗、交流、預測、檢驗、測量和推理、解釋等活動,使學生形成關於電的初步概念,同時獲得一些基本實驗操作技能。“新的生命”單元是從“觀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的系列觀察活動,過渡到動物的卵、繁殖的觀察和研究,從而使學生獲得植物和動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認識,並形成關於生命的一系列發展性概念。教科書中的觀察實驗,特別是一些探究性的實驗,都是在支撐有關生命概念的建立,並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對生命的理解。

  “食物”單元通過對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憶和分類,引起學生對飲食的關注,發現自己在飲食中的不良習慣,並在以後的生活中,能科學、合理、均衡地飲食。食物的變化和獲取食物資訊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的特徵及其變化規律。

  “岩石和礦物”單元是學生初次對構成地球固體物質的探究。通過對岩石、礦物的觀察、分類和描述,使學生形成關於地球物質的一般性概念,並對保護、開發和利用地球資源的重要意義有進一步的瞭解。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進人四年級以後,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學生已掌握許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方法,對科學探究活動非常喜歡,並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興趣濃厚,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另外,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但由於學生年齡的侷限,觀察的深度、準確度還不夠,觀察或描述的方法還不會實踐運用。大部分學生知識面不廣,勤於動腦的同學佔的比例不是很大。還有的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因此,本學年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教學中要因

  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

  四、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主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的思維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教學判斷,並避免客觀事實與學生的想象混淆。

  2、指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和描述。教科書中涉及了大量的觀察、比較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髮現觀察物件在屬性、結構、功能、關係等方面的特點,是學生建構科學概念的重要認識基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教科書中給出了各單元相應的記錄表,並提示學生用文字、資料、簡筆畫、氣泡圖、網狀圖和柱形圖等進行記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客觀的記錄觀察到的現象,並隨時提示他們將自己的記錄與小組同學的記錄進行比較、修正,教師每週都要對學生的記錄進行督促和檢查。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彙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活動中需要學生進行描述的內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實驗過程的描述,這種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教學中應耐心引導。

  5、指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尤其要重視學生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從證據、表格、圖形獲得的一些科學資訊,並引導他們合理地使用這些資訊做出科學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