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教案設計示例

  導語:行道樹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而林木的葉面可以粘著及截留浮塵,並能防止沉積汙染物被風吹揚,故有淨化空氣的作用。據研究指出,樹木的葉沉積浮游塵的最大量可達每公頃三十至六十八噸,可減輕空氣汙染。課文行道樹是作家張曉風寫的一篇散文,文中讚揚了行道樹無私奉獻的精神。以下是相關的教案設計,歡迎參閱!

  行道樹教案設計範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理解、積累“貪婪、墮落、冉冉、紅燈酒綠、繁弦急 管”等詞語;體悟文章的深刻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整體把握課文,反覆朗讀,讀中領悟文章中心,感知內容。培養合作研討的學習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行道樹默默奉獻的犧牲精神,學會在集體中正確看待奉獻與索取的關係。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領悟文章中心,培養合作研討的學習習慣。

  【教學難點】

  文中的哲理句“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 予我們”的理解。

  【教學方法】

  採用對話形式,讀讀、講講、議議。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社會發展到今天,經濟越來越發展了,只是人與人之間卻變得越來越陌生了,這是為什麼現代電訊事業的發展不但沒有

  “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反而在“增大”,這是為什麼?

  中央電視臺曾報道,上海一個共產黨員殘疾人,在擺渡時不慎將輪椅駛進了黃浦江裡,渡船上站滿了渡江的人,但竟無

  一人跳進水中將他救起。一某晚報載,一兒童溺入湖中,圍觀的人裡三層外三層,他的同伴跪在地上求叔叔阿姨,求過

  路的好心人救救那正在掙扎的不足十歲的兒童,人群中竟有人喊出救小孩必先拿出80元人民幣來,但終因無現金兌現,

  岸上的人就像看電影一般看著兒童沉入湖底。兩個多麼慘不忍睹的場面啊!

  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真的隨雷鋒,王進喜,焦裕祿,孔繁森的英靈而長眠在黑沉沉的地下了嗎?今天我們就來學

  習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的《行道樹》

  ***板書課題及作者***,看作者給我們做出了怎樣的回答。二、研讀《行道樹》:表情誦讀,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要求學生標註各自然段的序號,畫出疑難字詞。

  結合註釋和詞典,疏解字詞。

  墮落***duò***:

  ⑴ ***思想、行為***往壞裡變;

  ⑵ 淪落、流落***多用於早期白話***。墮,落、掉。

  點綴***zhuì***: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牙齦***yín***

  深沉:沉著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繁弦急管:多種多樣歡快的音樂聲。弦,指絃樂器。管,指管樂器。

  紅燈綠酒:形容繁華熱鬧的夜生活。

  貪婪***lán***:

  ⑴貪得無厭***含貶義***;

  ⑵不知滿足。

  冉冉***rǎn***:慢慢地。

  苦熬***áo***:忍受著痛苦度***日子***。

  2、學生集體誦讀,要求讀音準確、語速適中、語調抑揚、讀出感情。指名讓學生說說課文寫的是什麼。教師歸結:

  文章用擬人手法寫了行道樹的自述,表達無私奉獻的信念。

  3、學生自由朗讀,圈點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語段,並簡要陳說理由。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

  最喜歡的語段:

  ⑴第2自然段寫行道樹的生長環境及與原始森林同伴的對比;

  ⑵第3段寫行道樹的痛苦;

  ⑶第4段中寫行道樹清晨迎接太陽及與沉浸於夜生活歡樂之中的市民的對比;

  ⑷第5段中寫行道樹最自豪的時刻是清晨。

  4、學生再次齊聲朗讀課文,在作業本上發揮想像用畫筆創造性地勾畫行道樹的形象。並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學生自己

  解說自己的構思。

  三、研讀《行道樹》: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本文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讚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那麼文中

  闡發這一哲理的議論性語句是什麼?圍繞對主旨的理解,你認為作為把握課文內容的文眼句,它的關鍵詞是什麼?

  教師明確:

  哲理性語句是:“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神聖”“痛苦”“深沉”是把握課文內容的三個關鍵詞。

  2、請同學們按學習小組合作探究下列問題,把握課文精神實質。

  ⑴為什麼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是神聖的?

  ⑵從事“神聖的事業”的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麼“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⑶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為什麼說是“深沉”?

  ⑷本文首尾兩段前後照應,但在語序和用詞上又稍有不同,為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⑴行道樹認識到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聖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蔭,城市需要迎接太陽,

  行道樹甘願立在城市的飛塵裡,從事神聖的事業。

  ⑵抓住對描寫痛苦的關鍵語詞如“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憂愁”“墮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

  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它們還時時

  為城市的汙濁而憂愁。總之,它們是痛苦的。然而,它們認識到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它們甘願自我犧牲,為自己的

  奉獻而自豪快樂。這就是無私奉獻者的美的襟懷,美的精神。

  ⑶一切神聖的事業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承受犧牲,但是隻有這樣的代價才能為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如行道樹承受

  痛苦,為城市和行人帶來“清新”“濃陰”,這種犧牲體現的是奉獻精神,這種為人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是更深

  沉的幸福。

  ⑷兩段文字所表達的重點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樹所處環境的惡劣,最後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樹雖處劣境但樂於奉

  獻的自我意識。

  3、研讀課文,揣摩、交流語句上的疑難。

  學生可能提出的疑難有:

  ⑴第2語段中“墮落”一詞在文中的含義是什麼?

  ⑵為什麼說行道樹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⑶末句說“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為什麼憂愁?憂愁什麼?快樂什麼?

  教師點撥、明確:

  ⑴“墮落”一詞在詞典中的解釋是淪落、流落。在文中的含義是流落到惡劣的環境裡。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原始森林,

  立在城市的飛塵裡,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墮落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

  ⑵這一句前面說“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城市”,車輛、煙囪不斷製造煙塵,汙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習慣

  於汙濁了,他們並不珍惜清新。樹木的感覺是非常鮮明的,在它們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

  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說“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⑶上文說,“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於汙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製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汙濁嚴重損害著市民的健

  康,遺憾的是,人們竟然習慣了,麻木不仁了,不想辦法治理汙染。行道樹儘管盡力製造清新,但是畢竟有限,改變不了大局,它們為城市空氣汙染而憂愁,為市民健康而憂愁。

  快樂的是,自己能為城市制造新鮮空氣,製造清新,夏日能獻出濃陰,黎明時能迎接太陽,迎來光明。

  4、教師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

  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儘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