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時節養生知識

  立冬後隨著冷空氣的增多,氣溫下降趨勢加快,水開始凝結為冰,自然界萬物活動趨向靜止,草木凋零,秋收作物收藏入庫,蟄蟲伏藏起來開始準備冬眠,此時天地一片蒼茫。那麼,你知道立冬如何養生嗎?今天小編蒐集了一些,歡迎大家閱讀。

  

  一、潛陽氣

  立冬後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的規律,以收斂陽氣為基礎。正如《素問·四季調神大論》提示:“冬三月,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劇烈運動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導致陽氣洩越。因此,立冬時節起居上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而老年人立冬後儘量在日出之後太陽未落之前出門活動,趨避寒氣,唐代醫家孫思邈說:“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冒犯寒威。”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所以充足的睡眠,有益於陽氣潛藏。

  專家提醒立冬後著衣太厚太薄都不好,衣著過少易感冒耗傷陽氣;反之,衣著過厚,則宜腠理開洩,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同時做好背部保暖有利於陽氣潛藏。

  二、補腎氣

  中醫認為“腎者主蟄,封藏之本”,明代醫家張景嶽指出:“以冬寒之氣養腎”。立冬後天氣開始由涼轉寒,人體此時腎氣變得旺盛來適應這一變化,立冬後補益腎氣都要圍繞一個“藏”字。飲食上:立冬時心肺氣弱,腎氣強盛,食宜減辛苦湧洩作用及生冷、燥熱的食物,以潛藏腎氣。可以適合清補甘溫的食物,如雞、鴨、魚類、芝麻、核桃、花生、黑木耳等,同時配以甘潤生津的果蔬,如梨、冬棗、柑橘等清潤滋的食物以補腎氣。同時立冬後睡前可以熱水泡腳,促進腎臟陰陽氣的和調;耳朵上穴位密佈,且通四肢百骸,中醫認為腎臟開竅於耳,常常搓揉按摩耳廓有補益腎氣強健身體的作用。

  立冬介紹

  “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我國幅員 廣大,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

  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準,以下半年候平均氣溫降到10℃以下為冬季,則“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吻合。我國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9月上旬就早已進入冬季,首都北京於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長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節氣前後才真正開始。

  日期計算

  “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有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7.438,20世紀=8.218。

  舉例說明:2088年立冬日期=[88×0.2422+7.438]-[88/4]=28-22=6,11月6日是立冬。

  例外:20***的計算結果加1日。

  氣候特點

  天文學上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按照氣候學劃分,我國要推遲20天左右才入冬。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我們所處的北半球獲得太陽的輻射量越來越少,但由於此時地表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還不會太冷,但氣溫逐漸下降。在晴朗無風之時,常會出現風和日麗、溫暖舒適的十月“小陽春”天氣。

  立冬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東北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三秋”已接近尾聲;江南正忙著搶種晚茬冬麥,抓緊移栽油菜;而華南卻是“立冬種麥正當時”的最佳時期。水分條件的好壞與農作物的苗期生長及越冬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華北及黃淮地區要在日平均氣溫下降到4℃左右,田間土壤夜凍晝消之時,抓緊時機澆好麥、菜及果園的冬水,補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間小氣候環境,防止“旱助寒威”,減輕和避免凍害的發生。江南及華南地區,開好田間“豐產溝”,搞好清溝排水,防止冬季澇漬和冰凍危害的重要措施。另外,立冬後空氣一般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林區的防火工作也該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了。

  立冬習俗

  吃餃子: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冬 泳: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賀冬: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

  冬學 :冬天夜裡最長,而且又是農閒季節,在這個季節辦“冬學”是最好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