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人喜歡吃什麼

  很多一部分寧波人一般不吃點心,取而代之的是泡飯。這裡面有個人原因也有經濟原因。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寧波人通常吃什麼

  黃魚:又名黃花魚,黃瓜魚,棲於黃海、南海和東海,產於象山港口、舟山的嵊泗列島洋麵。因魚頭內有兩顆稱為魚腦石的小石頭,故又名石首魚,古人有“棟子開花石首來”之描述,每年春季,黃魚向沿海迴游,可綿延數裡,聲如響雷,秋、冬季又向深海區遊移,是中國主要經濟魚類之一,也是寧波著名的海特產品。

  鯊魚:體形錐形而微扁,頭部形狀隨魚種不同而異,一般常見的品種有:了髻鯊、老虎鯊、狗鯊、刺鯊、青鯊、烏鯊、斑鯊、燕尾鯊、、白蒲鯊、梨頭鯊、扁鯊、白眼鯊等70多個品種,產象山港口,舟山洋麵,是寧波海漁特產品之一,古人有詠了髻鯊詩云:蠣粉勻塗色飢,靈蛇高髻挽青絲;敢如北海康成牌,跪向泥中賦衛絲。

  帶魚:又叫牙帶、白帶裙帶魚、鱗刀魚,我國北方則稱刀魚,主要產地在東海舟山洋麵,是寧波大宗海漁特產品之一,古人有詠《帶魚》詩寫道:可準探衣就制裁,素紳三尺曳皚皚,波臣新授銀臺職,袍笏龍宮奏事來。

  鯧魚:又名白鯧、鯧板、鏡魚、平魚、鯧扁魚、系銀鯧屬鯧科,棲息於近海中下層。多產於象山港和舟山洋麵,也是寧波海漁特產之一。

  鯔魚:是寧波海特產之一,鯔科,體延長,稍側扁,長可達50餘釐米,銀灰色、具暗色縱紋,頭部扁平,下頜前端有一突起,上頜中央具一凹陷,以泥表所附的蛙藻及其他生物為食,市沿海均有產,清學者黃璋在《鯔魚》一詩中讚道:柳葉初齊杏葉長,幾番紅雨燕泥香,年來一事差較勝,東海鯔魚得飽嘗。

  米魚:屬硬鰭類魚科,似鱸而肉粗、體色銀灰,產東海舟山洋麵,以農曆6—8個月為漁汛期而以7個月旺汛每逢大潮汛漁船競相出海作業,晨出晚歸,撲獲甚豐,是寧波海漁特產之一。

  鰳魚:又名白魚、曹白魚、白鱗魚、屬鯡科,渤海、黃海、南海和東海均有產,為近海中上層魚類,寧波的象山港及舟山洋麵有產,因其腹面有硬刺能勒人,故名,是寧波海漁特產品之一。

  鱟***hòu***:亦稱馬蹄蟹,鱟是一種海洋節肢動物,出現在古代泥盆紀,4億年來形態不改,因此被稱為“生物活化石”。在港灣的水域中最為豐富,冬季見於中等深度的水中,夏天在潮間帶的泥灘上。鱟類一直作為人類的食物,又是軟殼蟹類的天敵,鱟形似蟹,身體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質甲殼。身體由頭胸部、腹部和劍尾三部分組成。頭胸部和腹部均向背面隆起,前面較圓厚,往後趨向扁平,後面延長在劍尾,沿腹部外緣並排著側緣棘,構成鱟的特殊體形。每當春夏季鱟的繁殖季節,雌雄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肥大的雌鱟常馱著瘦小的丈夫蹣跚而行。此時捉到一隻鱟,提起來便是一對,故鱟享“海底鴛鴦”之美稱。鱟血漿的主要成分是血藍蛋白。鱟肉內含有一種大分子非特異蛋白致敏性物質,吃鱟可引發面板過敏性斑疹、紅腫和搔癢。

  海鰻:又名即勾、門鱔、勾魚、屬海鰻科,體細長、全身青色、略帶淡黑、下腹灰白、性凶猛,生長在近海深水,湍流中,非至時令,多活動於海底,每年秋冬兩季,為旺撲季節,是寧波海漁特產品之一。

  墨魚:俗名烏賊,屬軟體動物,全身頭及軀幹倆部分,頭部大,有大眼一對,口邊列生觸腳十條,內邊多有吸盤,肛門處有黑囊,內藏墨液,遇危急,能噴出墨液十海水變黑,便於匿而逃脫,墨魚在寧波沿海,特別是象山產量較豐,是寧波傳統的海特產品。

  海蜓:漁山列島所產海蜓質量最佳,故稱漁山海蜓,是寧波海特產品。不用蝦撈不用鉤,生成半寸狎浮漚,燈光射處丁沽集,取盡魚兒萬萬頭。

  對蝦:寧波沿海,盛產各類海蝦,分為赤白黃青斑數魚,對蝦,學名東方對蝦,又稱中國對蝦,系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對蝦科,寧波沿海有養殖對蝦天然條件,但養殖歷史不長,發展速度很快,已成為寧波一種海特產品,古人有詠《蠶蝦》詩寫道:青梅含題杜鵑啼,短肩爭勞照夜磯,好借二姑繅繭銚,井漿紅浣季遐衣。

  望潮:又名短蛸,是寧波著名的海特產品,望潮體形橢圓,較墨魚小3—4倍,色暗褐,觸腳細長,三倍於體,有吸盤兩列,穴居海灘泥洞之中,漁民捕捉時,稍不小心手足被其吸住,牢不可脫,惟有放入水中才自動鬆開,當潮汛將來時雄者每舉左右,上下搖動,似在招呼潮水到來故名“望潮”古人曰:骨軟膏柔笑賊微,桂花時節最鮮味,靈珠不結青絲綱,人足輕赴鬥水飛。

  蚶子:又名泥蚶,血蚶,寧波沿海各地都有生產,但以生產於奉化的蚶子品質最佳,稱奉蚶,是寧波著名的特產,公元1292年《四明續志》載:“有芽蚶,殼稜細布,肉肥,多出鮚琦,冬日有之,亦採苗種之海塗,謂之蚶田”。

  青蟹:學名鋸緣青蟹,又稱黃甲蟹,系甲殼綱科,棲息於泥塗及近岸淺海中,平時隨潮水進入泥塗,喜穴居於有淡水流出的地方,寧波出產的青蟹,具有個大體肥、肉鮮、殼青的特點,是寧波著名的海特產品,著名詩人蘇東坡在《蝤蛑》一詩中寫道: “半殼含黃宜點酒,兩螯斫雪勸加餐。”

  蟶子:學名縊蟶,屬軟體動物,系瓣鰓綱,真瓣鰓且、竹蟶科,貝殼脆而薄呈長扁方型,自殼頂到腹緣,有一道斜行的凹溝,故名縊蟶,寧波沿海一帶多灘塗,對養殖蟶子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寧波大眾海特產品,寧海長街一帶,面臨三門灣,常年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水鹹淡適宜,餌料豐富,塗質以泥沙為主,因而蟶子生長快,個體大,肉嫩而肥,色白味鮮,故得名長街蟶子,據清《寧海縣誌》記載:蟶、蚌屬,以田種之種之謂蟶田,形狹而長如中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

  牡蠣:即蠣黃,系軟體動物,瓣鰓綱,異柱目,牡蠣科,牡蠣屬有褶牡蠣和近江牡蠣兩種,牡蠣是一種貝類海產品,在山珍海味中屬“下八珍”之一,相連如房,每潮來,諸房皆開,故名蠣房。

  梅蛤:也稱“虹彩明櫻蛤”,“扁蛤”此蛤僅產於寧波沿海一帶是寧波著名海特產品。梅蛤,貝殼長卵形,長僅2釐米,殼極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帶肉紅色,生活於潮間帶的泥灘,潛於泥中約5—6釐米,肉肥,盛產梅季因名,又因其形狀大小似瓜子故又名“海瓜子”古人《詠海瓜子》道:冰盤堆出碎玻璃,半雜青蔥半帶泥,莫笑老婆牙齒輪,梅花片片磕瓠犀。

  泥螺:學名土鐵,《辭源》中栽有泥螺條;即土鐵寧波出泥螺壯如蠶豆可代充錯,在“鐵土”條則栽有:軟體動物一名泥螺,俗稱黃泥螺壯如鍋螺而殼薄,吐吞含沙,沙黑如鐵,至桃花時味乃美,醃食之,一作吐鐵。泥螺為寧波著名特產,寧波箸名學者全祖望有“年年黴雨後,萬甕入故婿”之記述。明代學者在《吐鐵歌》中寫道:土非土,鐵非鐵,肥如澤,鮮如屑,乍來自,寧波城,看時卻似嘉魚穴。盤中個個瑪瑙午烏,席前一一丹丘血。見嘗者,飲者捏,舉杯吃飯兩,惺惺不惜廣長舌。”

  海蟄:原名海紅,又名水母,系屬腸動物,全身呈膠而透明而粘滑,大的直徑約有1公尺,上部形如覆蓋,下面之中央為口腔,口緣有腔腕4個,與胃相接,自由遊浮於海面。其覆蓋部位,經醃製後,俗稱“海蟄皮”簡稱“皮子”,緣瓣經醃製後,俗稱“海蟄頭”都是寧波海特產品。民間有“三北雨汪汪,海蟄以礱糠”之民諺。

  苔菜:又稱苔見芥條,學名滸苔,為綠藻門,石蓴科藻類葬植物。藻體單系管狀,鮮綠色至黃綠色,單生或眾生,長可達1—2米。宋寶慶《四明志》載:“苔,生海水中如亂髮,人採納之。”宋嘉定《志城志》載:“苔,生海水中,出寧海古渡者尤佳。”苔菜生產主要在象山港和三門灣內,奉化、象山和寧海均有出產,其中以奉化產量最高,產苔塗面達7000畝左右。

  紫菜:系紅藻門、紅毛菜科。日本人稱“海苔”。寧波沿海一帶多有產,是寧波著名特產。紫菜原系野生海藻植物,在象山之漁山、南韭山、檀頭山等島嶼天然生長,多見於朝東,風浪較大的岩礁潮間帶,由於風浪衝激滋生極繁剪極越勤,紫菜亦越鮮嫩。寧波沿海紫菜人工養殖於1968年。

  石斑魚:系鱸形目,鰭科,因其魚身上有花紋和異色斑點,故名,石斑魚主要產於象山漁山島周圍海域,是寧波著名特產,也是馳名中外的名貴魚種。

  彈塗魚:又名彈糊,跳魚,泥猴,系鱸形目,彈塗魚科,形如小鰍,大者如人指,長 2—3寸,體側扁,無鱗,但淡褐色頭有盤點,簇簇如星,眼上位,能突出,腹鰭癒合成一吸盤,胸鰭基部具肌肉柄,棲息於海水中或河口附近,常出水跳躍,退潮後彈跳躍在泥塗中上覓食,因名彈塗跳魚,古人寫詩作這樣的描述:狀如蜥蜴躍江干,背上花紋數點攢,生怕塗田泥滑滑,不嫌力小几回彈。

  明府鱉:又名“螟蝮”系由墨魚加工而成,墨魚,俗稱“烏賊”晒乾成鱉,是寧波著名海特產品,古時候,墨魚的主要產地在舟山,當時舟山屬於寧波,寧波古時候稱明州,因名明府鱉,《本草綱目》上稱為“海螵蛸”系治療胃病的重要藥物。梭子蟹:與蟹相似,但頭胸部之兩端突出,兩螯較青蟹細長,有紫色雲紋,因其形狀似梭子而得名。梭子蟹寧波沿海一帶均有產,全年都可撲獲,但以7、8月間最盛,梭子蟹生命力強,離水多時,商能橫行,是寧波著名的海特產品。

  新風搶蟹:又名紅膏搶蟹,是用冬季和初春撲獲的新鮮梭子蟹挑選肥壯膏滿雌蟹加工而成,是聞名海內外的寧波特產。新風搶蟹的加工,是將挑選洗淨的梭子蟹,口朝上整齊地排列在木桶或瓷缸內,撒上一層食鹽,再鋪上一層蟹,至木桶或缸將滿時,倒入調好的飽和食鹽水,鹽水要稍高於蟹平面,覆以竹片壓上石塊,醃五天即可食用,故名新風搶蟹。

  寧波美食之寧波人早餐吃什麼

  一、泡飯篇

  很多一部分寧波人一般不吃點心,取而代之的是泡飯。這裡面有個人原因也有經濟原因。但不可否認,泡飯理應成為阿拉早餐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泡飯的下飯都是隔夜的菜,不過也有喜歡其他一些特色食物的。

  寧波人早餐中最普通的一頓泡飯,榨菜加鹹鴨蛋,經濟到了極致,但又能讓肚子暖烘烘的。

  烤麩也是過泡飯的必備食物。一般現在除了祭祀很少自己做烤麩了,都是袋裝買的。像圖中的這碗烤麩,裡面加了花生、黑木耳、香菇,一般是祭祀時才做的。

  醬腐乳。小小的一塊就能發揮“巨大威力”,集鮮、鹹、辣於一體。非常濃郁的味道,過泡飯是再適合不過的了。現在市面上一般巨樹見的比較多一些,味道也還不錯,我媽就非常喜歡。

  醬瓜。鹹鹹脆脆的很有滋味,和泡飯搭檔也是非常適宜的。

  鹹齏肉絲。一般都是晚上炒好隔天的,很少有人早上還會再“大動干戈”。這道算是最具有寧波特色的早餐菜了。鹹菜的味道配上肉絲的嚼勁,胃口大開,泡飯下肚自然是大口大口的。

  鹹筍乾偶爾來調調口還是非常不錯的。一般扒好後再灑上麻油,如果單吃一定會鹹死,但是配上泡飯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碼事了。

  醃冬瓜。又是一個比較特色的。受到很多人的歡迎,不過個人吃不大慣。

  油炸鬼是油條的寧波方言。蘸醬油過泡飯實在是人間極品。最好的是把整根油條浸到泡飯裡。一般半跟油條我就能掃掉一碗飯。不過話說現在吃油條真的很不放心,永和的所謂“放心油條”貴嘛死貴,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放心。但個人如果吃泡飯,最喜歡過的就是油炸鬼。吃不完晚上還可以做湯吃,味道也交關不錯。

  二、街頭小攤普通篇

  泡飯雖然實惠,但很多人會覺得單調,而且早上也很容易餓。所以街頭小攤一些普通的點心自然成為相當一部分人的寵兒。

  大餅油條。這個差一點都快成了寧波早餐的代名詞了。一般大餅油條都是組合的,量詞是“副”。最早是四毛錢一副,不過貌似這兩年漲價厲害。

  有大餅油條怎麼可以沒有豆腐腦粢飯?又是一對經典的搭檔。不過個人覺得現在的豆腐腦粢飯越來越不像話了,價格越來越貴不說,量也越來越少,以前賣粢飯可都是用小秤稱的,現在隨便就丟給你一團。而且一直覺得用杯子裝豆腐腦很沒有感覺。

  以前的“碗裝”紫菜豆腐腦

  熗餅,貌似外地的朋友叫千層餅。偶爾吃吃味道還是很不錯的,而且很容易吃飽,價格也比較實惠。

  燒賣。這個個人吃的倒是不多,也不知道哪家正宗一些

  鮮肉小籠包,非常喜歡。以前覺得城隍廟的非常不錯,後來也吃膩了。現在也就偶爾吃一下味一的,當宵夜。

  生煎包。這個必須得提,一家攤子如果能夠做出味道好的生煎,那生意至少在寧波應該是不會差的。因為喜歡生煎的人太多了。

  生煎和小籠搭配餛飩都是不錯的選擇。早晨來一客小籠包或者是幾個生煎,再來碗餛飩慢慢享受,那該是一幅多麼愜意的畫面啊。

  鹹豆漿。這個也是很有阿拉寧波特色的。鹹豆漿裡一般都加了油條,吃起來非常有味道。可以和很多種美味搭配。

  三、街頭小攤特色篇

  這裡一般都是些比較有特色的食物。不過貌似現在很多都已經是可遇而不可求,也有一些口味也已經很難還原當年的味道。

  粢飯糕。現在見的是越來越少了。有普通口味,也有加海苔口味的。外面很脆,裡面的米很滑糯。小的時候經常拿著一塊錢屁顛屁顛地去買,也不知道現在還有哪位執著的老闆還堅持在做。

  麻球。這個應該見的多的。香脆的球加上內在的餡料,很有感覺。

  糖糕。以前記得鎮安那邊好像有一家糖糕炸的不錯。喜歡吃甜的朋友一般都會喜歡。現在也是難覓蹤跡。

  油墩。因為寧波話“墩”和“燈”不分,所以以前一直以為這個叫油燈 ,一般裡面都有素的餡料,好像是蘿蔔絲吧。又是快絕跡的一個早點。

  以前一般在豆腐腦粢飯攤能買到,一般叫塊團吧,加根油條,粢飯吃厭的時候可以嘗試一下。

  四、早餐甜食篇

  不是太喜歡吃甜的,但是一些寧波特色的早餐甜食真的也是很難抗拒的。

  一直想念老底子缸鴨狗的豆沙圓子,即使只是在很久前的一個早晨吃過一次。其實自己也可以做,但總覺得味道差了一些。不過現在應該很難享受到那種味道了。

  方糕。貌似一般叫白糖糕。以前趙大有沿街賣的比較有名。上面有紅絲綠絲,煞是好看。小小的一塊就足夠了,多吃會覺得膩。

  桂花糕。鬆軟可口,帶有濃郁的桂花味兒,記得是爺爺生前的最愛。但是後來一直沒有看到有的賣。

  最重要的是黑米的香和糯。算是早餐糕點中個人最喜歡的了,因為那股特有的香味。這個前幾年還有一次在路邊的攤子買到過,味道還是沒怎麼變啊。。。

  桂花湯圓。寧波最特色的湯圓和桂花的融合。喜歡吃甜的人是絕對不能錯過的。我會覺得太膩。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