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名閱讀答案

  《清名》故事發生在清明時節一個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著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名》樑曉聲的文章閱讀以及相關的閱讀答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清名》樑曉聲 原文閱讀

  倘非子誠之緣故,我斷不會識得徐阿婆的。

  子誠是我以前的學生,關係近好。今年清明後,約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區的茶村玩。斯時茶村,遠近山廓,美輪多姿。樹、竹、茶壠,渾然而不失層次,綠如滴翠。翌日傍晚,我見到了徐阿婆。

  那會兒茶農們都前往茶站交茶。大葉茶裝在竹簍,一元一斤;芽茶裝塑料袋裡,二十元一斤。

  子誠與一老嫗駐足交談。我見那老嫗,近一米七的個子,腰板挺直,滿頭白髮,不矜而莊。

  老嫗離去。我問子誠她的歲數。

  “八十三了。”

  “八十三還採茶!”

  我不禁向那老嫗背影望去,欽佩之。

  子誠告訴我——新中國成立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兒,嫁給鎮上一名小學教師。後來,丈夫因成分問題,回村務農。每年清明前,換長衫遊走各村“說春”。“說春”就是按照黃曆記載,預告一些節氣和所謂凶吉日的關係。她丈夫以唱代說,脫口成秀。使人們開心之餘,自己也獲得一碗小米。不久農村開展“破除迷信”運動,丈夫進了學習班。“說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將他們家賣到僅剩自己穿著的一身衣服的地步,買了兩袋小米,用竹簍揹著,挨家挨戶一碗碗地還。鄉親們過意不去,說她太過認真。她卻說——我丈夫是“學知人”,我是“學知人”的妻子。對我們,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請將小米收回了吧!

  工作組長了解到那一情況,愕然,繼而肅然。親自送其丈夫回家,還對當年的阿婆好言安撫……

  我問:“現在她家如何?為什麼還讓八十三歲的老人家採茶賣茶呢?”

  子誠說:“阿婆得子晚,六十幾歲時,兒子病故,媳婦帶著孫子改嫁。從那以後,她一直一個人過活。”

  “這麼大歲數,又是孤獨一人,可怎麼活呢?”

  “縣裡有政策,要求縣鎮兩級領導班子的幹部,每人認養一位農村的鰥寡高齡老人……”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舉措……”

  不料子誠卻說:“辦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認養她的那位副,名面是愛民的典範,背地裡貪汙受賄,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失語!

  子誠說:“阿婆知道後,如同自己的名譽也受了玷汙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後,開始替人家採茶,一天也就掙個五六元錢。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掙的錢,把那副助濟她的錢給退還清了……”

  “可……這……難道就沒有人認為應該告訴老人家,她完全不必那樣做嗎?”

  “許多人都這麼勸過的,可老人家她聽不進去啊。”

  不待我再說什麼,子誠接下來的話,使我頓時又失語了。

  他說:“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過,她裝作自己一點兒也不知道的樣子,仍然省吃儉用,早出晚歸地採大葉茶。”

  我心愀然。進而,愴然。

  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誠轉告老人家,有人願意替她“退還”尚未“還”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錢。

  第二天傍晚,我站在村道旁,望著子誠和老人家說話。才一兩分鐘後,二人的談話便結束了。老人揹著竹簍,儘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從我眼前默默走過。

  子誠也沮喪地走到了我跟前,囁嚅道:“我原本就料到根本沒用的嘛……”

  “她說,謝了。還說,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幹,不可以濁……”

  我不禁再次失語,竟至於,羞愧極了。

  以後幾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見徐阿婆往返於賣茶路上,揹著編補過的竹簍,竭力挺直單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態,畢竟那麼蹣跚,使我聯想到衰老又頑強的朝聖者,去向我所不曉得的什麼聖地。那曾經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歲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嫗,又使我聯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獨行俠……

  似乎,我傾聽到了那老嫗的心聲: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誠打來電話,告訴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個……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問什麼嗎?……”

  那一刻我語無倫次。

  “聽家裡人說,她死前幾天還清了那筆錢……現在,有關方面都因為那一筆錢而尷尬……”

  我又說不出話來,也不知自己什麼時候放下電話的。想到我和子誠口中,都分明地說過“還”這個字,頓覺對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無疑已構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討苦吃的東西呀,難怪今人都避得遠遠的,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