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優秀文章

  曾仕強以幽默、風趣、親切、有中國特色、合乎中國的國情、深刻的挖掘著中國人性與文化的深層含義的授課方式頗受大家喜愛 。被業界稱為:中國式管理大師、華人三大管理學家之一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希望對你有用!

  關於1:易經的智慧

  太極是我們的共性,人再大不過是個太極,人再小也還是一個太極。人人都是太極,甚至於漢字裡面每一個字都是一個太極,叫做一字一太極。可是萬物都是會變化的,裡面有陰有陽。同一個中國人,有時候很講信用,有時候非常不講信用;有時候很守時,有時候不守時;有時候很振奮,有時候很沮喪。人有情緒的變化,同一個人有不同的情緒,有時候感覺世界真是光明,充滿了希望,有時候又覺得到處都是壞人,自己很倒黴。同一個人,也就是同一個太極,分陰分陽。壞人是不是一定壞?不一定,壞人偶爾也會做好事。好人是不是一定不會做壞事?也不一定,好人也經常是好心做壞事。可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如果問西方人,陰陽是兩個東西還是一個東西,我保證他的答案是,兩個東西。西方人認為陰就是陰,陽就是陽,陰陽是兩碼事。可是中國人會告訴你,陰陽是一個東西,一個東西里面含有兩種成分,一種叫做陰,一種叫做陽,合起來就叫太極,太極分出去就叫陰陽。所以如果講一,就是太極,如果講二,就是陽和陰,這種觀念我們中國人是很容易接受的。《易經》給我們的“一內含二”的思維,和西方“二構成一”的認識,使得東西方的觀念,有了“生”和“分”的差異,那麼,東西方的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反映到現實生活中,有著怎樣的區別呢?

  一分為二,這是事實,一生二也是事實,但是生和分這兩個字,我們真的要好好去想想。分是什麼?分就是分開,這樣我們才知道西方的國家為什麼很小,就是它分分分,分出來的,而我們一直是生,生生不息。

  生跟分,有什麼不同?西方人說一會分裂成兩個,因為他們認為,一本來就是兩個東西構成的,二構成一,這四個字對他們文化的產生是非常重要的。他們都是兩個合成一個,所以很容易分成兩個。西方的家庭由丈夫跟妻子構成,意見不合就可以離開,這是他們的觀念,我們不是。我們認為一內含二。二構成一是以二為中心,一內含二是以一為中心。一個家庭必須要有夫跟妻才算家庭,只要分開,剩下一個,就不算家庭。

  陰陽之道

  當然,西方也有合的觀念,只是他們太重視分了,分大於合,分到最後會變成什麼?會變成社會人群最小的單位就是個人。中國沒有,中國是閤中有分,我們怎麼分都離不開要合,合是最重要的,為了合而分,可以;為了分而分,我們認為不好。所以我們的觀念跟西方人不一樣,西方人認為社會人群最小的單位是個人,我們認為社會人群最小的單位是家庭。

  我們基本的觀念跟西方不同,這樣就使得產生的現象差得越來越遠,我們把這叫做一本萬殊。本來地球只有一個,本來只有一種現象,但是我們卻看出不同的東西來,就形成很多種變化。

  《易經》裡有一句話,叫做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它的意思就是我們要自己去了解天理,順從自然,就會得到吉祥,就不會有不利的後果。這就說明,我們所重在人,在自己。其實《易經》就是把自然的規律轉移到人事方面的倫理。

  倫理從哪裡來?從自然來。自然那麼有秩序,是誰在管呢?如果伏羲氏當年說是神在管,那我們就產生宗教了,但是他沒有。他說,這是陰陽的互動,是自然的孕育,是有兩種不同的力互動作用,很自然就產生萬物,並且不斷執行,並沒有什麼特殊的主宰。

  西方人看地球,看到最後就看出一個結果,就是一分為二,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細胞,二分為四,兩個細胞就分成四個,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這樣無窮無盡就產生萬物。我們也不能說這種觀念不對,但是偏偏中國人的看法不太一樣,我們認為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下面就不講了,因為不需要講了,萬物都產生了,還講什麼?

  一分為二,一生二,這兩種都對,但是分析起來就有很大的差異。一生二,很簡單,太極生兩儀,分陰分陽,二生三,三就是三才,天、地、人。三生萬物,這個三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漢高祖統一天下以後,他就簡簡單單約法三章,這是最切合中國民族性的一種做法。有陰有陽,誰都知道,但是陰陽如果不互動,什麼都沒有,就一個陰一個陽,有什麼用?這整個的思路影響到我們民族的發展。

  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易經》的思維來解釋,一就是太極,是一切變化的根源;二是陰陽;三是陰陽互動的過程。如此一來,自然可以生出萬物來。《易經·繫辭》也寫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麼,世間萬物又是如何從兩儀進一步變化而來的呢?

  我們現在一定要了解,中國人很多思維是從《易經》來的。《易經》告訴我們,世界是由一所構成的,可是這個一如果是單純的一,那就一到底,就不會變化了,更不會有萬物了。光是有陰有陽,如果陰陽不互動,也不能發生作用,所以我們就知道,陽一定會跟陰碰在一起,陰會跟陽化合在一起,這樣才會產生萬物,變成四象。

  關於2:這樣做,祖先和子孫才會得到你的福報……

  我們常常講這樣的話,眼見為實,眼見為真,意思是說我親眼看見的,才相信確實存在。那到底是眼見為實,還是眼見為真呢?眼見為實很難,眼見為真比較容易。“為真”的意思是說,你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但你把它當作真的。其實人頂多做到這一步,除非你回去了,你才知道眼睛看到的到底是真是假,只要活著,你永遠沒有那個能耐。為什麼?因為人活著就是要修的,不斷地修,用看得見的東西來修看不見的東西,一旦修完了,就回去了。

  中國人為人處事比較推崇四個字,叫作深藏不露。因為深藏不露就不會受那麼多傷害,等到必要的時候露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大家看,西方教堂之類的建築喜歡蓋在山頂上,於是很快就變成目標,被幹掉了。中國的寺廟大多建在深山老林,遠離人群集中地方,高大而神祕,流傳很久。差別在哪裡呢?就是我們重視的是看不見的部分,而西方人重視的是看得見的部分。這個大家一定要好好去想一下。

  《道德經》告訴我們,一個人做好事,千萬不要張揚,一張揚就沒有功德了。你存心做好事,存心想讓人盡皆知,那就不是好事。我做的事是我應該做的,我沒有什麼功德,這樣你就有功德。菩薩,我今天做了很多好事,你可要給我記住啊。那你是在教訓他了,對不對?他就想,那你自己去找好了,我幹嗎管你呢?

  做好事做到人家完全沒有感覺,那才是真正有功德。我們今天受西方影響,總說凡走過的路必留下痕跡,其實這句話是很可怕的。西方是凡走過必有痕跡,我們幾乎都是不留痕跡的,但是現在我們也開始大量的留痕跡了,實在糟糕。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他們有三兄弟,泰伯從小就知道他爸爸不想把王位傳給他,不是嫌他不好,而是認為三弟的兒子將來會很重要,所以他爸爸很想把王位傳給老三,希望老三的兒子將來能夠復興周朝,讓周朝興盛起來。老大怎麼做?他不會對父親說,你的心思我明白,我也很願意把王位讓給三弟,你就傳給三弟好了,這樣講就顯得是你的人情,將來三弟一家人怎麼回報?他也不會跟別人講,既然父王有這樣的意思,你們就勸他廢長立幼,這想法到底是真還是假別人要猜半天。於是他就跟二弟說:“二弟,咱們找一個地方去打獵,跑得越遠越好,不要問為什麼,跟我走就是了。”出去時,別人認出他,他就文身,披頭散髮,把自己弄得跟野人一樣。泰伯真是了不起,不留任何痕跡,別人誇他了不起,瞭解父親的心意才這樣做的,他絕不承認。中國人的“無”很高明,不留任何痕跡,不讓人家有負擔,這才是真正的有功德。

  老子告訴我們,上德的人是無德,所以才有德。總是說你自己做了多少功德的人,毫無功德。這點其實當年達摩跟梁武帝講得最清楚。梁武帝替佛教眾人做事情,所以他跟達摩講,我替這些和尚做了多少事情。達摩毫不客氣,說毫無功德。像這些事情,大家真的要好好記住。

  一個人,功德做得好,你的祖先會得到你的福報,你的子孫兩代也會得到你的福報,這些雖然看不見,但卻都是真的。一個人一生唯一的目標,就是使自己的德行充足,使自己的修養提高。

  孔子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上達天道,就是品德修養越來越好。品德修養可以庇廕子孫,而看得見的錢財則卻會貽害子孫,這句話我們應該時時放在心中,當作警戒,時時提醒自己修德以應天道,才是人生真正的價值所在。

  關於3:老師是水,學生是山…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尊師重道,甚至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古訓,即是告誡我們老師是倫理、知識、價值觀念的傳授者,是道德的表率,他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所以作為學生要敬師德、學師德、永銘師恩。而身為老師,最引以為傲的也莫過於桃李滿天下、春暉遍四方。

  《易經》中有一個專門講老師與學生的卦,就是蒙卦。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蒙卦告訴我們的關於老師與學生的道理。

  蒙卦的卦象,上面是山,下面是水。上面的山代表學生,下面的水代表老師。因為下往上叫做往,上往下叫做來,只能來上學,不能去教學生。換句話說,只有學生來求教於老師,不能是老師很熱心地跑到學生家裡去教學生。這表示學生學習要主動。

  蒙卦的卦辭也是這樣的: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不是老師去求學生要好好學習,而是學生來求老師。學生來問的時候,老師才給他答案,否則老師一直教,他會越學越煩,越來越討厭學習。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這句話才是教化的基本原理。所以,孔子不拒絕任何人,普施教育,有教無類,但是一定要“自行束脩以上”,他才會教。其實孔子並不是在乎那一點束脩,束脩就是今天的學費,而是他認為如果學生連一點點學費都不交的話,那是沒有誠心要學。“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是說學生第一次問老師問題時,老師要看學生的狀況給他合適的答案。如果學生再三問同樣的問題,就表示他根本就沒有恭敬之心,是一種褻瀆,在這種狀況下老師就不要告訴了。

  我們都很羨慕顏回,認為顏回是孔子最欣賞的學生。其實,顏回的爸爸也是孔子的學生,顏回跟孔子學習的時候還非常年輕,而且很聰明,他就覺得很奇怪:我爸爸跟這樣的老師能學到什麼?老師所講的,我差不多都懂了。所以他就開始提問題,剛開始孔子很有耐心,給他答案,可是提到有一天孔子大發脾氣:你是來幹什麼的?是來學習的,還是想把我考倒?顏回沒有想到孔子會發這麼大的脾氣,回去整整一個禮拜不敢出門,反省自己,人瘦了一圈,從此以後他就很少問問題。不要以為是顏回的問題變少了,其實他的問題多了,但是他會自己先去想,想不通,再去找資料,最後實在沒有辦法了,才請教孔子。孔子也很高興告訴他。這才是好學生。

  學習一定要自動,自動發現自己的問題,自動找到合適的老師,自動提出合適的問題,不管聽不聽得懂,都要暫時停下來,自己好好去想一想,想不通先問問別人,實在沒有把握,最後才去問老師,這才是合理的過程。

  當然,老師自古以來都是負有重大責任的,最難聽的一句話就是誤人子弟,誤人子弟是罪孽深重的,還不如不當老師。再者,“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照理說,很熱心去教別人是對的,實際上根本沒有那回事,好為人師是大患。有人會說:我作為老師不能教學生,算什麼呢?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看看孔子是怎樣做的,孔子講課都是一起講,很少單獨給誰授課,除非那個人有單獨的問題,而且孔子只講他認為應該講的。這才是好老師應該做的。蒙卦卦辭說不是我求童蒙,而是童蒙要來求我,這是教化不可改變的原則。

  綜上,我們把蒙卦下坎當做老師,就是施教的人;上艮代表學生,即是受教的人。老師是水,水可以滋潤萬物,也可能氾濫成災,所以老師是智者,知道該流才流,不該流就要節制,免得一下流光了。學生是仁者,要樂山,要知道自己到山上去,如果不主動去採集東西的話,就是如入寶山空手還。山裡面有很多寶藏,學生要自己去挖掘,學生不主動學習,就會停止在那裡,永遠不長進了。

  我們每個人,最好自己問問自己是哪一種學生,要選哪一種老師;自己問問自己是哪一種老師,要教哪一種學生,然後天下太平,每個人都會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