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設計畫自學成才的珠寶設計師要怎麼做

  大師”的稱謂自古以來便已有之,不過我們看古代的藝術品或文字資料中卻很少出現某某大師這樣的叫法***當然出家人例外***,直到進入了現代社會,受利益的驅使,由組織授予。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比最好還要更好

  我們常說“好東西人人愛”,真正好的藝術作品是你一眼望過去就會被它所打動,而不需要再進行反覆的研究和聽專家講解。陳世英的珠寶就屬於這一類真正好的藝術品,它與其他品牌的高階珠寶有著顯而易見的區別,這種區別不是設計風格上的,不是選材用料上的,甚至也不是審美品位上的,而是成品與半成品之間的差別。

  在看過陳世英的作品之後,你會發現自己以往所見的很多大牌珠寶,在細節上都還有未經修飾的地方,就像寫完文章沒有潤色一樣看上去很生硬。之所以會形成如此強烈的反差,是因為現代的高階珠寶基本都是採用的“流水線”的方式製造。

  即由專人負責創意設計,由專人負責寶石的甄選,由專人負責蠟模的製作,最後交由工匠去完成。在整個過程中,設計師的意圖未必能得到百分之百的領會和貫徹,就好比一部劇本交到了導演手中,就是由導演和演員的水平所決定了;就算工匠表現得完美無缺,充其量也只是達到而不可能超越設計師的要求。

  而陳世英的作品,從創意階段開始,包括設計、蠟模的製作、寶石的選取、加工、鑲嵌,全都由他本人蔘與,而且大多都是由他親手完成,因此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隨地對設計進行調整,對產品進行改進,即便在作品完成之後他也絕不放過任何一個從細節上提升的機會——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做到沒有更好的餘地才罷休。

  成長的艱辛

  陳世英的創作方式是獨一無二的,這與他獨特的成長經歷有關。陳世英小時候家裡的經濟條件很差,當時***那是在1973 年之前***香港沒有免費的教育,陳世英上不起正規的小學,就只能在屋頂天台上唸書。那場景和葉問開的武館有些相像——老師在天台中間掛一塊黑板,黑板兩邊各有一個年級上課,這邊講話或者打罵學生那邊也都能聽到,條件之艱苦就不用說了,學費是每個月3 塊5 港幣。

  後來香港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陳世英的父親失業,付不起學費了,陳世英只能輟學到一傢俬人開的石雕廠給人當學徒,一個月掙幾十塊錢的工錢。做了一段時間之後,陳世英對那裡的環境很不滿意,因為除了工作之外,他還得幫師傅帶孩子、做飯、整理家務,像個傭人一樣,根本學不到東西。

  於是,他不顧家人的集體反對,毅然離開了石雕廠,結束了8 個月的學徒生涯,開始自己練習著雕一些中國題材的觀音、菩薩、圖騰等等。這樣又過了幾年,又一次陳世英去逛書局的時候,看到書中的西方雕刻,大受啟發——原來雕刻還能從這樣的角度,於是他又有了新的目標。由於沒有師傅教,他就自學,一個人跑到香港有個基督教的墓地,模仿著雕天使、人像。

  隨著技巧的不斷提升,陳世英逐漸進入到一個瓶頸——無論他再怎麼努力,工藝再怎麼提高,他始終覺得自己是在模仿前人,活在前人的影子裡,思想境界沒有改變。陳世英覺得與其這樣,不如干脆換一種方式,不做石雕了,改以水晶雕刻。

  從那以後,陳世英開始了他個人對於雕刻藝術的鑽研。他在透明的水晶上嘗試各種雕刻手法,包括從正面、反面,採用浮雕***陽雕***、陰雕、內雕,他的作品中也終於展現出了前人所沒有的技巧。由於水晶是無色透光的,陳世英覺得它的表現力還不夠,就開始找有顏色的寶石,最初是用紫水晶、黃水晶、海藍寶這些比較便宜的半寶石。

  因為水晶和寶石的雕件畢竟不是配飾,雕得再美也不方便佩戴在身上,於是接下來他又開始嘗試首飾的製作。通過研究光線穿過寶石所產生的折射,陳世英於1987 年創造出了一種名為“世英切割***Wallace Cut***”的寶石雕刻法,他在寶石內部立體雕刻出多個折射面,讓產品顯現出玄妙的視覺效果,並榮獲了當年的香港珠寶設計大獎。

  可以說,在成為珠寶藝術大師之前,陳世英就已經是一名雕刻家、各種寶石和光線處理的專家和首飾設計師,他在技巧上已經沒有任何障礙,這也為他日後建立自己的高階珠寶品牌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大概在2000 年前後,陳世英無論從工藝技巧、思想境界還是名望上都已經積累到足夠充分,才開始設計製作真正的高階珠寶。他的第一件作品是一對耳環,一邊用的是一顆27 克拉的鑽石,另一邊用的是28 克拉的鑽石,這件作品也標誌著陳世英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領域,即對高階珠寶和金屬冶煉的研究。

  我們通常所見到的高階珠寶都是用貴金屬如金、銀、鉑金打造的,而陳世英卻選擇了廉價的鈦金屬,並且在鈦的冶煉和加工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在陳世英看來,每一顆寶石都是天地孕育出來的瑰寶,它需要在一個特點的地殼環境裡,經過幾百萬年才能形成,再經過機緣巧合來到世間,而不是從地裡隨便挖一顆石頭出來人們就會為它動情的。

  但是要想實現一顆寶石的價值,讓它發出光彩,必須要藉助現代的工藝裝置,掌握正確的切割方法,精密地計算它的角度和弧度,這些都必須由專家做把關,切割之後還有用鑽石粉末打磨。但是僅僅如此的話還不夠,因為寶石跟人的身體還拉不上關係,還需要一個媒介比如黃金、銅、銀,建立起與人們穿戴之間的聯絡,這樣才能稱之為珠寶。

  陳世英所倚賴的媒介就是鈦金屬,它雖然不算貴金屬,但是如果工藝能夠達到頂點的話,也有無可估量的價值。陳世英舉例說:“就好像一幅很精緻繪畫,它的價值是完全建立在工藝上面的,建立在人的精神創造上的,至於花費的墨和紙如果從成本上來講根本就算不了什麼。”

  珠寶當然不是繪畫,它比繪畫更難以控制,因為寶石本身就很昂貴,而且它沒有韌性,沒有記憶力,在打磨和鑲嵌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破裂掉。另外珠寶是需要戴在身上去感受的,只有戴在身上,珠寶才能與人溝通,人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它的內涵,如果只是放在那裡看珠寶就失去了意義。

  但是很多傳統的高階珠寶是不能佩戴的,因為它們所使用的金屬太重了,戴在耳朵上,耳垂會變形;戴在脖子上,脖頸會受不了。而陳世英使用鈦金屬做珠寶的結構,它的效能遠勝過貴金屬,重量卻只有18K 黃金的六分之一,而且它與人的身體十分親近,是用來做人造骨骼的材料,不會出現面板敏感等問題。

  珠寶設計師的自我修養

  在世人眼中,陳世英毫無疑問是一位珠寶天才,但他卻堅稱自己只是人才。他說:“人才、鬼才、天才,天才是與生俱來的,鬼才是靠頓悟的,而人才只能靠苦修得來。”陳世英生活最艱苦的是,家裡只剩下一把米,他把它分成三份,熬粥撐過三天,即便如此他也從未動搖過追求珠寶藝術的決心。

  請看這件陳世英專門本屆巴黎古董雙年展所製作的“悟禪知翠”緬甸翡翠玉蟬胸針,它由多件鮮豔清脆、純淨澄明、色澤均勻的翡翠組成,鈦金屬製作的鑲嵌結構自然融入到產品中,栩栩如生。“蟬”是陳世英珠寶作品中比較常見的主題,也是他人生哲學的縮影。

  因為蟬的幼蟲要在地下的汙泥裡生活3 年甚至更長時間,當它長成之後,就達到了一種餐風飲露的境界,這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是一種非常清高和高尚的表現,我們叫它不食人間煙火。而且佛家裡講的“禪”和這個“蟬”是同一個音,“禪”在梵文裡是“見本性不亂”的含義,佛家修行的人都知道,當你進入一種坐禪的物我兩忘的境界的時候,你的就能感受到一些不可思議的東西。

  陳世英做的每一隻蟬也都是不一樣的,因為坐禪就是要不斷地超越自己,如果每一次做得一樣,也就意味著沒有進步。陳世英解釋說:“所謂‘悟禪之翠’,是讓人從紅塵滾滾中到一個翠的環境裡,使你的心態慢慢平靜下來,瞭解到生命的趣味。陳世英常年都在閉關修行,往往隔一年半載才出關一次,而且接受媒體的採訪。

  他的作品之所以能不斷精進,也在於他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在基礎的研究上,瞭解到工藝的過程和各種材料的效能,同時也在做思想文化和哲學上的修行。在他看來,學習是自我的提升,而不是在市場上互相學習,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最後變成同樣的東西。“只有從一開始就是自己的創意,自己研究的成果,才能製作出好的作品。

  如果大家都跟著市場走,那基礎就成了空白,就不是你去設計珠寶,而是市場去設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