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怎樣充分發揮插圖的作用

  插圖不僅可以幫助小學生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還可以培養小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激發其學習興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利用小學語文插圖理解優美的詞句

  有些課文中的詞語,如果不借助工具書,學生難以理解,然而如果藉助文中的插圖,則可以使學生便於理解。如《清明上河圖》這篇課文中出現的詞語眾多,有些詞語教師都難以完全理解,更何況學生。這篇課文中共有兩幅插圖,描繪了三個部分。如第一部分中的“初春的清晨薄霧尚未散盡,一片枝芽萌動的小樹林,數間農舍掩映其中,農田初綠,阡陌縱橫.....”這句中的“阡陌縱橫”一詞便可藉助圖來幫助學生理解其義。第二部分中的“這裡酒樓茶肆,宅第店鋪鱗次櫛比,貨物五光十色,種類繁多,,買賣興隆。”

  這裡的“鱗次櫛比”可讓學生感受理解魚鱗和梳子,房子店鋪像魚鱗和梳子齒那樣有順序地排列著,而“市招高掛”中的“市招”就如同現在商店的招牌一樣,給學生莊莊嚴這樣簡單的講解再結合插圖加以指點學生就清楚明白。而在第三部分中的“士農工商,男女老幼,騎馬的、乘轎的、購物的、叫賣的,……”而“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著兩個詞語只需指導學生看圖中的人物,學生也就理解它們的意思了。

  在《可愛的草塘》一文中是這樣描寫草塘美的:“浪花翠綠翠綠的,綠得發光,綠得鮮亮,歡笑著,翻滾著,一層趕著一層湧向前方,仔細瞧那浪花,近處的呈色,遠一點的呈色,再遠的呈色,一層又一層,茫茫的跟藍天相接。”教師通過指導學生看圖,學生一眼就能從圖中直觀地感受“鮮綠”、“翠綠”、“墨綠”草塘綠色的不同層次,理解了“茫茫”的意思,對於這些,學生品讀得有滋有味,同時也受到了美的薰陶。

  小學語文插圖能鍛鍊孩子們的言語表達能力

  課文插圖是根據文意插進去的,與課文重點部分內容緊密結合,集中反映了文章的中心。妙用這些插圖補白,能啟發學生繪聲繪色地敘事,或栩栩如生地寫人,或身臨其境地談感想,從而強化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材中有許多插圖起到鍛鍊孩子們言語表達能力的作用。如《去年的樹》這篇課文講了一個略帶傷感色彩的童話故事:鳥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樹聽,將要飛回南方時,鳥兒答應了樹的請求――還要回來唱歌給樹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回來了,樹卻不見了,鳥兒四處尋訪,最後找到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請同學們想一想,小鳥會對燈火說些什麼呢?假如教師要求學生們根據插圖把小鳥想說的話說出來,這時孩子們可能說“我的好朋友,樹啊,你還記得我們之間的約定嗎……”“我的好朋友,我飛回來了,我來看你了……”等話語,從而使學生們深刻理解小鳥與樹之間那份真摯的友誼。

  再如《搭石》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們通過看圖,說說從圖中看到了什麼。孩子們可能說“我看到了連綿起伏的山巒、清澈見底的小溪……”“我看到了有一個人挽著褲腿在清澈見底的小溪中擺石頭……”這種看圖說話的教學方式對孩子們言語表達能力的訓練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

  學生憑藉小學語文插圖突破難點

  課文中的插圖不僅僅是為了美觀,作者在編著時是有著深意的。例如《小馬過河》一文中有兩幅插圖。課文的難點是對“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這句話的理解。為什麼小馬會有這種感覺?是老牛、松鼠在騙他嗎?顯然不是。這時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就顯而易見了。因為老牛的個子比小馬高大,而松鼠的個子要矮小的多。這樣插圖就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難點迎刃而解。

  現行教材中的插圖,大都貼近生活,富有情趣,與教材緊密結合。教學中要重視發揮這些插圖的作用,就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如在聲、韻母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的:在教“a”時,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模仿圖上檢查嗓子的小女孩發“啊”音,並啟發學生觀察女孩梳著小辮子的頭,引導他們將女孩的頭部形象與“a”的形體進行比較。在教“o”時,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模仿大公雞“喔喔”地啼叫,孩子們樂於模仿,學起來也輕鬆愉快。教學“e”時,可借鵝的名稱幫助記音,並以鵝在水中的倒影促進字形的記憶。這樣一來,這些枯燥無味的字母音、形變得具體形象起來。

  新的教學大綱要求不少的課文需要背誦,對於一些學生會有一定的難度,但突破這一難點也有辦法,教者如果在授課時注意把插圖轉化為文字,學生就容易記憶得多。如在教《盧溝橋的獅子》一課中,課文要求背誦描寫獅子形態的一段,由於獅子的形態一共有五種,容易混淆調亂。

  課文中配備了三幅彩圖,把獅子的形態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藉著這一優勢,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大概記清獅子形態的順序,再多次出現彩圖,並讓其配以動作,接著拋開課本,出示彩圖讓學生記憶背誦,結果,平時難以背出來的學生也能很快地背出來了。 除了以上三點,值得注意的是要更充分地發揮插圖的作用,還得在教材的基礎上花點心思,有些課文的插圖還需要作適當的補充,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插圖的作用,使教學得以順利、成功地進行。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