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電池的蓄電原理

  自然科學是關於自然界的物質現象及其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它把自然界劃分為不同的研究領域或層次,分門別類地研究各個領域或層次的物質的形態、結構、性質及其運動規律,形成各科的系統知識,以此構成整個自然科學的知識體系。

  自然科學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智慧結晶,是系統化了的理性認識,以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等構成其理論體系。自然科學的理論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具有客觀真理性;它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但不同於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法律、道德等意識形式。它所反映的是關於自然界的物質現象及其運動規律的客觀真理,具有超民族性、超階級性和歷史繼承性;在階級社會中,由誰來研究、掌握、運用自然科學,往往帶上階級的烙印。自然科學不是社會上層建築,而是生產力,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通過教育和技術發明等途徑可轉入生產力的三個要素,併入生產過程,成為直接的生產力;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自然科學的因素在生產力中所佔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第一生產力”;自然科學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導致社會革命,成為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人類的科學活動源於生產實踐,自然科學的發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生產,同時受著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以及自然科學內部矛盾運動的制約。

  有些電池能反覆充電、放電,人們把這類電池稱作蓄電池,又叫做二次電池。蓄電池並非直接能儲藏電,因為電是電子的定向流動,而大量的電子是無法像普通物件一般儲存在倉庫裡的。蓄電池之所以能“蓄電”,是把外界的電能用來促使電池內部發生化學反應,把電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起來;使用電池時,電池內部又進行逆向的化學反應,把儲存的化學能轉變為電能。這種可逆的變化可反覆多次進行,蓄電池也就可以反覆充電使用了。蓄電池的種類很多,較常見的是鉛蓄電池,它常常用在汽車上。目前在通訊、家電上用得較多的是小型的全封閉蓄電池,如鎳鎘電池、鎳氫電池、鋰電池等。

  小 資 料:

  格拉夫發生器

  1931 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技術學院的學生格拉夫發明了一種在很高的電壓下產生靜電的裝置。這個發生器有一個移動的絕緣板,通過轉軸在一個空心的金屬球表面積累靜電荷。這個球體的電勢能達到幾百萬伏,不過,它所產生的電流卻是固定並很低的。

  最早的電流

  公元1831 年,麥克·法拉第最早製造出電流。他準備了一個金屬線圈,然後拿一塊磁鐵,一會兒移進一會兒移出。結果發現這使電流開始線上圈裡流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發現,人們因此而發明了發電機。今天需要的電,大都仍用發電機來發電;而且, 我們現在的許多生活方式,都是以法拉第的發現為基礎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