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茶文化的內容

  茶作為中國的傳統飲品,歷史悠久,那有什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製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其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範疇。

  中華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政治、風俗及茶葉飲用有著密切的關係。

  ①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幹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中華茶文化的分類

  在眾多的茶類劃分中,運用最廣泛、最權威、認知度最高的當屬中國六大茶類,即綠茶、紅茶、青茶、黑茶、白茶、黃茶。

  綠茶

  綠茶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全國有18個產茶省,主要產地為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我國綠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之首,佔世界茶葉市場綠茶貿易量的80%左右。綠茶的基本工藝流程分殺青、揉捻、乾燥三步驟。

  殺青方式有加熱殺青和熱蒸殺青兩種,以蒸青汽殺青製成的綠茶稱“蒸青綠茶”。乾燥以最終乾燥方式不同有炒幹、烘乾和晒乾之別,最終炒乾的綠茶稱“炒青”,最終烘乾的綠茶稱“烘青”,最終晒乾的綠茶稱“晒青”。

  多年來的研究發現,眾多茶類中綠茶最保健。市場上常見的名優綠茶有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等。

  中國綠茶十大名茶是西湖龍井、太湖碧螺春、黃山毛峰、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太平猴魁、廬山雲霧、四川蒙頂、顧渚紫筍茶。

  紅茶

  紅茶基本工藝流程是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紅茶紅湯紅葉的品質特點主要是經過“發酵”形成的。

  青茶

  青茶也叫烏龍茶,屬半發酵茶。是介於不發酵茶***綠茶***與全發酵茶***紅茶***之間的一類茶,其外形色澤青褐。

  烏龍茶

  烏龍茶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傳統工藝的烏龍茶,葉片中間呈綠色,葉緣呈紅色,素有“綠葉紅鑲邊”之美稱。湯色黃紅,有天然花香,滋味濃郁,具有獨特的韻味。烏龍茶主要產自福建、廣東、臺灣三省,因品種上的差異,烏龍茶分為閩北烏龍、閩南烏、廣東烏龍和臺灣烏龍四類。

  閩北烏龍:產於福建省武夷山一帶,主要有武夷巖茶、閩北水仙、閩北烏龍。

  閩南烏龍:閩南是烏龍茶的發源地,由此傳向閩北、廣東和臺灣。產於福建南部的烏龍茶,最著名、品質最好的是安溪鐵觀音。

  廣東烏龍:主要有廣東潮州地區所產的鳳凰單樅和鳳凰水仙最出名。

  臺灣烏龍:主要有凍頂烏龍、阿里山烏龍、文山包種、東方美人等。

  黑茶

  黑茶的基本工藝流程是殺青、揉捻、渥堆、乾燥。黑茶一般原料較粗老,加之製造過程中往往堆積發酵時間較長,因而葉色油黑或黑褐,故稱黑茶。黑茶主要供邊區少數民族飲用,所以又稱邊銷茶。黑毛茶是壓制各種緊壓茶的主要原料,各種黑茶的緊壓茶是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黑茶因產區和工藝上的差別有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邊茶等。

  白茶

  白茶屬輕微發酵茶,基本工藝過程是萎凋、晒乾或烘乾。白茶常選用芽葉上白絨毛多的品種,如福鼎大白茶,芽壯多毫,製成的成品茶滿披白毫,十分素雅,湯色清淡,味鮮醇。具有天然香味,茶分大白、水仙白、山白等類,故名白茶。其中以銀針白毫,最為名貴,特點是遍披白色茸毛,並帶銀色花澤,湯色略黃而滋味甜醇。

  白茶主要產於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

  市場主要的白茶有白毫銀針、白牡丹等。

  黃茶

  黃茶的加工工藝為殺青、揉捻、悶黃、乾燥。黃茶品質特點是“黃湯黃葉”,這是製茶過程中進行悶堆渥黃的結果。

  黃茶主要的代表名茶有蒙頂黃芽、黃山黃芽、君山銀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