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處暑下雨萬人愁

  有句話叫做處暑下雨萬人愁,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原因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希望大家喜歡。

  處暑下雨萬人愁

  處暑下雨萬人愁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在處暑這天下雨,秋天的雨水就比較多。而民間一般認為,秋天雨多,豐收不保。如果是夏天雨水足的話,稻子灌漿會足些,到了秋天就會迎來豐收。

  可如果到處暑節氣還下雨,就說明秋天的雨水很多,稻子可能會爛在地裡,這是因為雨水過於充沛,雨天的日光又不像夏天那麼強,水分不好揮發,穀物倒伏後,灌上漿的穀子裡還有不少水分,穀物就容易爛掉。並且這種情況不僅限於穀物,別的農作物也大多如此,葉菜類受影響更大。

  同時關於“處暑下雨萬人愁”還有一種說法,即是說處暑如果有雨水,秋老虎就要猛回頭,但據氣象部門表示,這句民間諺語雖有一定科學性,但也並不適用於每一年。

  根據氣象專家的解釋,處暑到來,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冷空氣活動增強,降雨量也將逐步減少。處暑降雨證明冷空氣活動頻繁,會引來一段綿綿秋雨,但這並不是絕對的,有些年份,處暑之後,“秋老虎”厲害得很,但有些年份,“秋老虎”不會出現。

  處暑過後早晚氣溫低,白天氣溫高,秋天人體容易出現秋燥的現象,人們在這時需要多補充水分,多吃清熱安神的食品,尤其需要加強體育鍛煉,增強人體對疾病的免疫力。

  處暑氣候特點

  北方氣溫下降明顯

  8月底到9月初的處暑節氣,單單用氣溫開始走低來描述是不夠的。氣溫走低僅是其中的一個現象。產生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首先應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二是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出拳出腳,小露鋒芒。

  開始影響我國的冷高壓,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乾燥的冷空氣,先是宣告了我國東北、華北、西北雨季的結束,率先開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氣--秋高氣爽。

  但每當冷空氣影響我國時,若空氣乾燥,往往帶來颳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溼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每每風雨過後,特別是下雨過後,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風***一場寒”之說。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區,還有可能出現較大的降水過程。

  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雨後豔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很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說。

  南方感受“秋老虎”

  夏季稱雄的副熱帶高壓,雖說大步南撤,但絕不肯輕易讓出主導權、輕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區,剛剛感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秋老虎”。如果“出伏”以後繼續出現“秋老虎”,往往容易形成夏秋連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

  需要說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往往在秋老虎天氣結束後,才會迎來秋高氣爽的小陽春,不過要到10月以後了。

  在此期間,全國各地的暴雨總趨勢是減弱的。但9月份,仍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較多的月份之一,該月熱帶氣旋平均生成5.3個,僅次於8月份;而本月在我國沿海登陸的熱帶氣旋有1.8個,與8月份相等。

  熱帶風暴或颱風帶來的暴雨,對華南和東南沿海影響較大,降水強度一般呈現從沿海向內陸迅速減小的特點。疾風暴雨帶來洪水地質災害仍需關注。

  華南、西南、華西——雷暴活動較多

  進入9月,雷暴活動不及炎夏那般活躍,但華南、西南和華西地區雷暴活動仍較多。在華南,由於低緯度的暖溼氣流還比較活躍,因而產生的雷暴比其它地方多;而西南和華西地區,由於處在副熱帶高壓邊緣,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動也比較多。

  華西秋雨

  進入9月,我國大部開始進入少雨期,而華西地區秋雨偏多。它是我國西部地區秋季的一種特殊的天氣現象。華西秋雨的範圍,除渭水和漢水流域外,還包括四川、貴州大部、雲南東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帶發生的秋雨。因秋雨早的年份8月下旬就可以出現。最早出現日期有時可從8月下旬開始,最晚在11月下旬結束。但主要降雨時段是出現在9、10兩個月。“華西秋雨”的主要特點是雨日多,而另一個特點是以綿綿細雨為主,所以雨日雖多,但雨量卻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強度也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