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寶電影觀後感

  吳仁寶以華西村吳仁寶老書記的生平事蹟為原型,集中展現了吳仁寶老書記帶領華西人從貧窮走向富裕的歷程,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吳仁寶觀後感,希望你能喜歡。

  篇1

  最近觀看了影片《吳仁寶》,感受頗深。

  影片以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的名字命名,帶著觀眾走進華西村,走近吳仁寶。影片生動再現了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帶領華西人艱苦創業的不凡歷程。正因為有了好的帶頭人吳仁寶老書記,華西村從一窮二白的小華西,發展到今天成為“天下第一村”。如果說華西村是共同富裕的典範,那麼吳仁寶就是優秀共產黨員的代表。

  電影截取了各個時期的典型事例和畫面,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幾個片段:六十年代,吳仁寶便有了和別人不一樣的想法,當別人只想著種好田的時候他幾經周折辦起了小磨坊,七十年代,當別人分土地,搞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時候,他整合土地辦起了大型的工廠,九十年代對人才的重視,新世紀接收外籍記者的採訪時,感人肺腑而又真真切切的話語時時響徹耳畔。這個老書記,用他敏銳的目光和遠見,質樸的話語、無私的情懷帶領著華西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讓我們怎麼能不為他拍手叫好?一位農村基層黨支部書記,帶領一幫普普通通的基層黨員,卻幹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每一個場面、每一次舉措、每一句話語,無不閃耀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光芒!彰顯著一名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同時又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一個小書記,一樣可以有大作為。時時處處為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為重,時時刻刻心裡裝著“大家”。

  影片不乏感人的情節,並且實事求是,給我們的信心和力量是無限的。華西村人始終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動搖。“個人富了不算富,集體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了才算富。”華西富了,堅持做到不忘國家、不忘集體,不忘左鄰右舍及經濟欠發達地區,物質鼓勵與精神激勵的結合,精神文明建設創新有特色。這才是一個書記最應該做到的。

  作為一名黨員教師,我會不斷學習吳仁寶精神,把“難不倒,誇不倒,嚇不倒”貫穿在教育教學工作的始終,把學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服務好學生,服務好家長。服務好教育。

  也許我們無法塑造如吳仁寶般的“萬民有口皆碑”的形象,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們以他為榜樣,用我們的青春和熱情恪盡職守、全心全意服務好我們的學生、家長、社會,我們一樣能為社會、為人民做出我們的貢獻!

  篇2

  一直聽說華西村的盛名,但是通過觀看電影,這才真正地看到它的全貌。一個村莊能夠建設成現代化的都市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這如何能想到,又如何能做到,吳仁寶究竟靠什麼?

  這是部傳記式的影片,從中我看到了華西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變化發展,也看到了吳仁寶貫徹始終的不懈奮鬥。但在電影中,吳仁寶不是神的姿態出現,他也有猶豫的時候。當家裡的米都被他倒走捐出去,妻子含著淚問他:你就不給孩子留一點口糧?他有一點猶豫,作為爸爸,他也關心自己的孩子,只是,大局當前,家庭需要些許的犧牲。當老四坐在自行車前開心地與爸爸一起兜風時,我看到了他的猶豫,親生的孩子送給別人,就算不擔心孩子是否能衣食無憂,但肯定清楚孩子內心被父母“拋棄”的痛苦,但是,為了社員的幸福,他只得忽略,即使孩子一直誤會著自己。觀看了電影,我很欽佩他公而忘私的工作品質,也為他凡事衝在前的精神而感動。作為一名老師,也作為一名積極向黨靠攏的團員。由電影中的劇情跳脫出來,我想交流一下從吳仁寶身上學到的幾點:

  一、班級管理:以身作則,平等對待。

  吳仁寶有一句格言:我聽了老百姓的話,老百姓肯定會聽我的話。無論是在捐米買石墨時,還是挖地改良田時,他從來沒有主動叫群眾付出。而是自己帶著黨員幹部身體力行。為了華西村的需要、為了全體社員的需要,他一心撲在這條充滿艱辛的創業路上,他那始終不渝的愛民情懷感動著全體社員,引導著華西村村民共同創業、創新。

  作為班級的引導者,班主任工作與這位老書記的職責有著相似之處。師生之間長久的不對等的懸殊地位,雖然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已經有所改善。但是教師講,學生聽的狀態並沒有真正得到改善。近期忙於複習,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弱,我非常焦急。情緒上也有所波動。急躁讓我無法看到學生的努力。從吳仁寶身上,我又驚覺自己的錯。“平等”,我並沒有做到。在共同學習的這條道路上,我應該像他一樣,通過自己投入的備課與指導,讓學生主動學習,效果更佳。

  二、自我成長:注重規劃,科學發展。

  吳仁寶當書記時,華西村也只是個小小公社。社員靠種地生存,地少人多。總共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地,卻被土堆和小河溝隔成了一千三百多塊。他卻能放眼未來,從華西村的實際能力看出去,想自己所能想到的美好前景,他愣是想用15年的時間,開闢出800多畝的田地來。這樣看似不切實際的幻想,被社員們嘲笑。但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幹的。而且也真正達到了目標。為什麼?因為他一步一個腳印,60年代,先帶著社員挖山開田,發展農業;再建小磨坊,節約生產力,發展農副業,搞多種經營。70年代,部分人種地,建起小五金加工廠,充分利用剩餘勞動力。80年代,他建學校、蓋醫院,讓全村的老百姓不再跑到100多裡外去看病。到今天生產銷售總額過500億元,並且上市。

  同樣的,教師個人專業成長,我也進行過五年規劃。相較這十五年,前景更容易預見。我也應該向吳仁寶一樣,腳踏實地,不斷努力,先實現每一步的目標,最終達到真正的進步。

  三、正視評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八十歲的吳仁寶對自己的評價是:罵我不生氣,誇獎不足喜,挫折不洩氣,因為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所以我要為黨為國爭一口氣。

  作為一名工作5年的語文教師,我在個人教學能力的發展上,一直不敢想,不敢做。總是會被各種各樣的評價所左右,自己的教學成了大雜燴,各方面意見都想兼顧。所以進步對於我而言總是那麼慢,那麼慢。我想,一個敢這樣進行大改革的人能夠正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果你是真心地,而且是有信心地努力,也應該像吳仁寶一樣,做到——罵我不生氣,誇獎不足喜,挫折不洩氣。

  篇3

  近日,區規劃局黨總支部組織部分黨員觀看了獻禮影片《吳仁寶》。吳仁寶同志的先進事蹟樸實感人、催人奮進,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禮。

  “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共產黨員的責任是無限的。”觀看了《吳仁寶》後,讓人發自內心的感想和讚歎。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華西村的吳仁寶就是這個發揮著關鍵作用的最為關鍵的人。他的“關鍵地位、關鍵作用”不是自封的,而是在幾十年帶領群眾拼搏、奮鬥中形成的,他的犧牲奉獻、公而忘私、言行一致的人格和精神是人民群眾公認的。影片《吳仁寶》以錚錚事實告訴了我們,在新時期黨員幹部應該如何服務人民、造服社會,應怎樣才能永葆純潔品質,發揚共產黨員的先進性。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帶領村民艱苦創業的歷程,深刻詮釋了優秀共產黨員一心為公的精神風貌。片中每一個生動的場景,每一次創新的舉措,每一句樸實的話語深深地感動著大家。影片不僅刻畫了吳仁寶全心全意為百姓謀利益的光輝形象,也展示了以吳仁寶為代表的當代共產黨人的精神風貌和拼搏精神,使每一位觀眾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激勵。

  《吳仁寶》故事讓人感動,更多的是帶給廣大黨員幹部的感悟與激勵。聯絡到規劃部門身處城市建設的前沿,規劃是城市建設的前提,是基礎,是關鍵,必須規劃先行,規劃得好才能建設得好,管理得好。我認為增強黨員幹部黨性修養,加強規劃部門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奉獻意識

  一是要樹立樸實奉獻的思想作風。思想作風是黨的作風建設的靈魂。吳仁寶老書記始終不拿村裡的最高工資,不住最好的房子,身體力行教育身邊的人“吃水不忘打井人”,不忘黨的領導。充分體現了黨員幹部艱苦樸素,紮實苦幹的優良作風。作為引領地方經濟建設的規劃部門,要以思想作風建設為抓手,不斷增強黨員幹部的政治意識、服務意識、大局意識,做到腳踏實地,敢於創新,勇於奉獻,為服務江寧科學發展築牢堅強的政治保障。

  二是要樹立造福人民的服務理念。作為黨員幹部要時刻認識到手中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要樹立為人民服務、造福社會的服務理念。為了華西村的需要,吳仁寶可以置家中4個熬熬待哺的孩子於不顧,而捐出米缸中僅剩的大米,充分展示了吳仁寶那種始終不渝的、忘我的愛民情懷。規劃部門作為國家的職能機關,規劃工作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服務人民、讓群眾滿意,我們所掌握的審批和管理權的實施必須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基礎,堅決做到依法用權、廉潔用權、按職用權,必須始終加強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權力觀教育,確保規劃事業的健康發展。

  三是要樹立實 3 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吳仁寶對現狀有清醒的認識,對未來有清醒的規劃,他能夠充分認識到華西村自身的發展情況,不盲目跟風,訂下了“15年規劃”平整田地,以此打下華西村未來發展的基礎。作為規劃部門,不論是編制區域性的長遠規劃,還是稽核一廠一村的專案藍圖,都要求業務人員踏實苦幹、實事求是,在圖紙上察之毫釐,在踏勘中繪之千里,一切工作皆以實事求的工作作風為基本要求。

  四是要樹立造福社會的崇高信念。吳仁寶並非只靠一味的埋頭苦幹,他始終堅持“幹好眼前的,多想長遠的”,以造福群眾、造福後代、造福社會以崇高信念。規劃部門要以樹立造福社會的崇高信念為核心,結合即將開展的新市鎮城市設計工作,作為規劃人,要為百姓負責,規劃出群眾滿意的新市鎮藍圖。

  總之,我們要在工作中爭做勇於創新的先鋒,切實在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上做好文章,在實幹惠民中改進作風,在勤政廉政中錘鍊作風,更好地擔負起城鄉規劃工作的各項重任,以優異的成績向黨的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