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個人創業案例

  在成都創業,卻不知往哪個方向開始,或許看看這些成都的個人創業成功案例會對你有所啟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案例1:成都三大專生開發軟體創業 未畢業先賺十幾萬

  為雅安一家醫院開發管理系統,成都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詹悅庭、康克健、陳洪近日賺了十幾萬元。對於3個年僅22歲、尚未畢業的大專生來說,這是他們聯手創業掘到的第一桶金,也是一年多來3人智慧、韌性與友情的結晶。昨天,他們和其他23個大學生創業團隊集體入駐高新區孵化園,邁向一段新的創業人生。

  每天工作到凌晨數月開發出系統

  與同齡人相比,詹悅庭顯示出少有的老練,首次的賺錢機會就是他發現的。去年9月,他偶然得知雅安某醫院的管理系統已經使用10年,功能落後且維護不力,院長正準備更換一套新的系統。學軟體專業的詹悅庭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絕好的創業機會,他向院方提出:由他和康克健、陳洪來開發這套系統。這時,他們正在讀大學二年級。

  幾個沒畢業的“娃娃”能做一套醫院的管理系統?院方拒絕了他們。詹悅庭卻一遍遍不停地聯絡、遊說。醫院被他們的真誠和執著打動了,同意給他們一年時間開發新系統。

  從每天早上9點開始,3個人就不停地程式設計、設計、上網查資料,直到凌晨1點才休息。詹悅庭已記不清在成都和雅安之間往返了多少次。因為沒有研發場地,三個人就在康克健租的一套房間裡工作。沒有收入,又不去找工作,康克健的父母甚至誤解兒子不務正業。這段時間讓3人倍感壓力。

  今年5月,這套新的醫院管理系統終於開發成功,含住院、門診、藥房、財務、收費五大模組,運用了先進的系統構架。目前,該醫院已經開始使用這套系統,反饋良好。如今3個小夥子還在為醫院做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和社會醫療保險系統介面,待近期交付使用後就可大功告成。

  瞄準小醫院市場

  做了近一年的醫療管理系統,詹悅庭3人幾乎成了醫改的專家。他們十分關注國家醫療體制改革的各種政策、程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符合實際的醫院管理系統。詹悅庭坦言無法去做大型醫院市場,他們看中的是縣級醫院及鄉鎮醫療機構。據透露,另外一家醫院已經開始試用他們開發的醫療管理系統。

  3人的夢想是把醫院的管理系統做成發達國家的模式。詹悅庭介紹,在國外醫院,病人看病如同逛超市,只要憑一張IC卡,就可以完成掛號、分診、劃價、拿藥全套流程,一切過程高度資訊化。雖然目前他們還沒有這個能力去做這樣的系統,但這是他們努力的方向。

  這幾天,詹悅庭又瞄準了蒲江一家做茶葉進出口的公司,準備近期去考察。

  24個學生創業團隊搬進高新區

  昨天,包括詹悅庭在內的24個學生創業團隊集體領到了高新區的入駐通知。這些學子將分赴高新區南區和西區的辦公場地。高新區為他們免去了一切入駐的費用,還免費提供辦公室、電腦、網路等設施。

  在高新孵化園的一間200平方米的辦公大廳內,10多個創業團隊找到了自己的桌子和電腦。詹悅庭和兩個夥伴分到一間獨立的辦公室,從此以後,他們終於不用在出租房裡工作。從星期一開始,這些大學生創業者將在高新區開始一段新的人生道路,詹悅庭3人信心十足:7月份拿到畢業證後就立刻註冊公司,還要邀請更多的同伴一起創業。

  案例2:成都傢俱老闆們的創業之路:宋遵友/尹顯建

  故事A 經營策略:與其和2000家爭,不如和20家爭

  主人公——尹顯建***成都雙虎實業董事長***

  從做床墊,到做沙發,再到做木傢俱;從全部用釘子釘成的第一套純手工傢俱,到生產週期長、佔地面積大的傳統仿古傢俱,再到適宜流水化生產、易搬運拆卸的現代板式傢俱,回憶起從***以來的發展歷程,尹顯建的話中有幾分感觸,但更多的是自信:“我很高興自己抓住了發展中的每一個機遇,並且取得了成功。”

  與許多成都傢俱企業剛剛創立時的情形相似,尹顯建坦承,由於在設計資訊上的先天不足,雙虎也曾走過模仿廣東傢俱款式,憑藉人力資源成本低廉而賺取利潤的路子,“這在當時是一種普遍現象,因為資訊不快款式不新,顧客就不買你的傢俱,怎麼辦?很簡單,買來沿海企業暢銷的款式進行模仿,照貓畫虎,產品生產出來後,又以低於被模仿者的價格銷售,這也是當時成都產品在市場上最具殺傷力所在。”但是,隨著企業一天天的發展,規模的擴大,建立核心設計能力成為擺在尹顯建面前的一道坎,“就像在家電業裡海爾和長虹總不能互相抄襲吧?”

  然而,任何事情總不是一帆風順的,隨著公司自力更生,自主設計的水平提高,雙虎的產品也成為別的公司模仿、抄襲的物件。1997年7月,尹顯建接到來自山東一經銷商的電話,稱在當地出現了同樣是來自四川某傢俱廠,與他們剛剛推上市面的一款新品一模一樣,價格卻便宜許多的產品。放下電話,心急火燎的尹顯建便帶著公司的研發、銷售部門經理和法律顧問登上去山東的飛機。很快,事情得到了解決,對方公開登報承認了“剽竊”行為,並收回了尚未賣出的產品,這卻在尹顯建心中留下了心結——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同類事件的發生,或者說當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時,能拿出更加有利的證據證明自己的原始所有權呢?他想到了申請專利。

  尹顯建算了一筆賬:目前,在成都的傢俱企業大約有2000多家,主要針對的都是月收入3000元以下人群的二、三級市場,由於市場有限,經過20多年的發展,競爭的加劇,價格戰不可避免,而且這不僅是場內戰,在某些城市,沿海企業生產的產品價格甚至比成都企業的還要低。但是,“我們的優勢在於目前成都產值上億元的傢俱企業不超過20家,利用先發展起來的契機,通過眾多專利設計,建立起自身品牌,創造品牌優勢,就能將這場2000家企業的競爭變成20家企業的競爭。”

  如今,像許多已經發展到相當規模的民營企業老總一樣,尹顯建早已告別了凡事需要親力親為的創業階段,身邊有了很多精兵強將,替他處理生產、營銷上的各種問題,然而,設計研發卻是他一直不肯放手的部分,“研發部現在是惟一一個我親自管理的部門,現在我們申請的各項設計專利已經達到400多項了。”

  故事B 信奉理念:名字都能變還有什麼不能變

  主人公——宋遵友***成都更新辦公傢俱總經理***

  宋遵友從1991年開始從事辦公傢俱的生產,生意一路看好,“當時改革開放時間不長,許多單位用的還是老桌子舊板凳,因此只要你有質量過硬的產品就不愁賣不出去。”在當時,更新的傢俱根本就不賣零售,即使是大批量購買還得憑關係才能先裝車先發貨,“因此,對於我們來說,真正的困難出現在1997年後。”

  宋遵友說,當時廣東的辦公傢俱開始活躍起來,並迅速向包括四川成都在內的全國其它地區銷售,“那個時候廣東產品在服裝、家電等領域都很有影響,所以,用‘廣貨’幾乎成了消費者一種普遍的心理。像我們這樣的本土產品即使價格再便宜,許多地方還是指名道姓地要用沿海傢俱。”沒辦法,從不愁銷售的他也不得不開始在營銷上下功夫,尋找突破口。

  這時,他發現售後服務的薄弱是沿海品牌的弱點。由於天時地利的優勢,成都辦公傢俱的生產、銷售和物流中心都在本地,很大程度上便於出貨和補件,而沿海企業就沒這麼便捷。全國各地要貨都要到企業所在地發貨,由於中間環節眾多,補件更是一拖再拖,遠遠沒有本地傢俱業服務的快捷和周到,而“保姆式”的服務更可隨時瞭解經銷商的經營動態,經銷商一有風吹草動,便能找出苗頭,對症下藥。“人心都是肉長的,時間長了,那些單位企業的負責人自然有了比較,回頭買主和口碑買家也就多了起來。”

  不僅是這樣,在將售後服務作為切入點的同時,各種開拓新市場的辦法也先後登場:主動上門發放公司資料,針對特殊顧客群在每條高速公路上釋出廣告;並在成都傢俱行業中率先建立公司網站。

  宋遵友說自己一直就是個不安分的人,所以他才會在跟著親戚從自貢山區來到成都不到3個月的時候,就毅然決定“放棄”已經使用了19年的名字,而改名為“尊友”,意思是要尊敬身邊的朋友,從朋友那裡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方法。2001年,進入二次創業階段的他再次改名明志——“遵友”,不僅要靠朋友打天下,還要遵守遊戲規則,要遵紀守法才能走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