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農村做農民創業故事

  創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恆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的發展過程,看看那些回農村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的精神,堅定自己的創業意志。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用核桃殼種香菇成本低好賺錢

  香菇大戶帥勝杭

  採了山核桃種香菇,割了水稻栽大球蓋菇,廢棄的桑枝、桃條、玉米芯、茭白葉收了來培育黑木耳、金針菇、秀珍菇……同樣的土地、同樣的資源,以一種神奇的方式開始新迴圈。這是一個變廢為寶的夢想,亦是一個發展新型農業的夢想,兩個夢想借助科技力量變成生動的現實。

  進入6月,帥勝杭的手機就“熱”起來了,電話一個接著一個。

  大大小小的貨車從上海、江蘇、杭州市區開到他位於臨安島石鎮山川村的種植基地前,等待收購今年的新品。

  “白露到,竹竿搖,滿地金”,說的是每年白露節氣,臨安山農開始採摘山核桃的豐收場面。眼下剛進入夏季,這位山農卻已經靠著山核桃迎來“滿地金”。

  這是怎麼回事?

  “山核桃的廢棄物,最外層的蒲殼和做手撥核桃剩下的硬殼,晒乾、粉碎後做成菌棒,用核桃殼種香菇,就是我的方法。”

  帥勝杭說,家裡有600多棵山核桃樹,靠賣山核桃每年有10多萬的收入。如今,利用山核桃殼種香菇,去年60畝地產值超過400萬元。

  杭州農科院的專家說,利用農業廢棄物種植食用菌的案例,還有水稻、桑枝、桃條、玉米芯、茭白葉等多個有意思的版本。今年,它們將“組團”代表杭州衝擊浙江省科技進步獎。

  一個變廢為寶的夢想

  核桃殼可以種香菇

  臨安島石鎮,約有核桃林8.5萬畝,是杭州山核桃主產區之一。

  這裡的祖祖輩輩靠山吃飯,憑辛苦賺錢。

  老帥說,如今的收穫,源於當初的一個變廢為寶的夢想。

  “有一年,說好到我家幫忙摘山核桃的安徽工人不來了,一打聽,說去種香菇去了。採山核桃收入不低,難道種香菇會有更好的收益?”帥勝杭很好奇,跑到安徽去取經。

  地裡轉一轉,心裡就有了底。他發現,香菇的行情挺不錯,臨安的核桃每年就採一個多月,可以考慮發展副業。最重要的是,當看到培育香菇的基礎材料時,老帥眼睛亮了。

  “香菇培育除了專用的輔料外,還需要用到雜木屑,木屑要求密度高、不容易腐爛,這種特性跟核桃蒲殼不是很像嗎?”

  帥勝杭人勤快,心思細膩,他有了一個突發奇想:能不能用核桃殼養香菇呢?

  帶著這個大膽的想法,他找到了杭州市農科院的專家。

  “山核桃採收後的蒲殼管理,一直是個頭疼的問題。臨安核桃多產量大,農戶常常將蒲殼隨手倒在村口、路旁、牆角甚至河道里,蒲殼含有大量生物鹼,很容易造成水汙染,嚴重影響環境。”

  周祖法,杭州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長,從事食用菌科研工作20多年,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種植食用菌一直是他所在團隊的主攻方向。

  他說,山川村海拔500多米,周邊群山環繞,早晚溫差大,且蒲殼資源非常豐富,是栽培香菇的理想場所。

  菌棒剝殼

  一個大膽的夢想

  反季節栽種搶下市場

  美夢成真,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

  農業科研開發,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等待。

  香菇怕熱,傳統栽培模式採摘時間為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5月。而臨安山核桃採摘期每年11月結束,如果要利用核桃殼,就意味要反季節栽種。

  用哪個品種的香菇,如何保證產量,核桃蒲殼和硬殼的填充比又是多少?

  “我們開展了試驗,研究各種比例的配方,並從幾十個品種裡挑出‘武香1號’和‘香菇18’,它們耐高溫、產量穩定,經測試營養價值一點不少,這樣的技術在杭州市尚屬首次應用。”周祖法說。

  這個大膽的夢想,經過幾年的研究,最終確定了最佳配方。

  去年,帥勝杭開闢了新基地,大規模投入生產。基地以採收夏菇鮮銷為主,利用臨安山區晝夜溫差大的優勢,搶下香菇淡季供應的市場。

  “去年收購價最高10元/斤,請了70多人幫忙,光發工資就用了20多萬元。核桃蒲殼不需要成本,硬殼也便宜,一畝地比傳統方式降低了5千多元成本,長完香菇的菌棒也是極好的天然肥料。”

  談到未來,老帥說,還有更多的夢想。

  “今年新基地啟用,保守估計產值能有600萬元。這裡空氣好、水好,冬菇味道鮮、有嚼勁,未來主打生態牌。我和老婆還在基地裡種下了葡萄苗、櫻桃苗,在水塘裡撒了魚苗,要創業,就要做得比別人好。”

  如今,老帥已經給自家的香菇訂製了新的包裝盒,商標註冊也在審批中了。今年,他還計劃種植冬菇,保證全年都能提供優質的香菇。

  二

  種七彩椒創業做深加工年營業額2100多萬

  勇敢面對近百萬元貨款泡湯的創業風險,與10多位戰友多年來聚在一起創業打拼,從來沒有分開——“辣椒人”老賀

  創客語錄:

  市場瞬息萬變,不變的是執拗的性格和有擔當的情懷。做一名執著的創業者,執著也是一種任性。——賀志勇

  4月13日,記者來到寧遠縣冷水鎮賀家村,看到村後的荒山都在修路開渠、平整土地,精神不禁為之一振。

  賀志勇穿一身的藍布工裝,開著他那輛一顛就彷彿會散架的吉普車,帶領大家參觀他剛剛開墾出來的冷坪山。這裡的土質,種出來的辣椒又香又辣,種出來的山腳蘿蔔甜得可以當水果吃。去年,賀志勇的寧遠雲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已在該縣發動農戶種植野山椒、七彩椒等各色辣椒近2000畝,仍意猶未盡。

  “村裡的荒山荒地有700多畝,開墾出來承包30年,每年能夠給村裡增加10萬元的收入。”賀志勇告訴記者,他將根據不同土質特點,種植辣椒、小籽花生或果樹,構築他的綠色農莊。

  要重點打造的,是神奇的七彩椒基地。將珍珠椒與四季果嫁接而成的七彩椒,小櫻桃般大小,從掛果到成熟,能變幻出7種顏色,肉質又厚又脆。種得好,一株的產量就達20公斤,價格是普通辣椒的兩倍。去年,賀志勇試探性種了20畝,被當地電視臺一宣傳,縣城裡的人爭先恐後開車來“賞椒”。賀志勇索性請他們自己下地採摘,再教他們如何醃製,一天竟能採摘上千公斤。

  “今年,再加種100畝。”賀志勇說,七彩椒不僅觀賞性好,醃製成的醬汁七彩泡椒也是暢銷產品。

  至此,賀志勇任理事長的寧遠縣合豐野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的辣椒品種達到8種,他成了名副其實的“辣椒王”。而且,合作社農戶種植的辣椒,雲泰公司都會以保底價或市場價回收,再利用他在廣東深耕多年的銷售網路,銷路不愁。

  當然,這裡面利潤最可觀的,就是他深加工而成的“老賀”牌系列醬椒、泡椒製品了,足有15個品種。“一塊錢一斤的辣椒,可以制4瓶辣椒醬,按1瓶5元錢計算,深加工收入就是銷售原材料的20倍。”老賀說,7年前他就發現了這個祕密。

  以貿易見長的老賀,涉足食品深加工,頗費了一番周折。

  2008年,老賀在廣東省佛山市開著雲泰貿易商行,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一場國際金融風暴,由商行供應糧油副食品的幾家大工廠,一夜之間倒閉,他的近百萬元貨款全部泡湯。

  面對從全國各地跑來跟隨他一起闖蕩的戰友,老賀打起揹包,和10多位戰友一起來到廣西百色和容縣等地種植野山椒,很快種植面積發展到了4000多畝,“參軍入伍7年,培養了一股不服輸的犟勁。”

  老賀動起了回到家鄉寧遠搞農業深加工的念頭。搞農業深加工,最核心的就是技術,老賀決定自己去學。他先後來到廣東的兩家食品加工企業,當起了保安和搬運工,抓住一切機會向技術員請教。他在外面學,然後電話遙控妻子在老家做試驗,做出來的試驗品,客戶品嚐後個個讚不絕口。短短5個月,他花去了近10萬元的學費。

  去年,“老賀”牌系列醬椒製品,營業額達2100多萬元。老賀今年要做的,就是把家鄉遠近聞名的太平辣椒、冷水山腳蘿蔔等特色農產品拿到北京去申請地理標誌認證,而且,相關綠色認證和有機認證也在申請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