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的技術要點

  孫式太極拳理論博大精深,技術特點鮮明。做為拳術的一種,其本性就是技擊。只有在不丟不離拳術本性的基礎上,才可論及技術、技巧、保健、養生、療病等作用。同時只有掌握了技擊的內涵,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一、 孫式太極拳的架勢緊湊

  孫式太極拳是從中架練器,中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架式緊湊。什麼是緊湊?緊湊就是周身肢體活動範圍的收小。如:步法上要求不丁不八,進步必跟,退步必撤,縮短了虛實變換的時間。

  在兩手的運動上,左右手各管身體半邊,互不逾越。出手高不過眼,遠不過前足尖,收小了運圈的行程。在腰的轉換上,孫式太極拳要求開合有致,使整體陰陽在互換上,走粘變化短快。

  出手高不過眼,遠不過前足尖

  整個套路是以陰陽開合互變連貫而成,具有鬆柔、圓活、均勻、連綿不斷之特徵,再加上呼吸與動作的有機配合,使周身在運動上達到內外相合之要求,做到神意內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氣潛轉,使周身經絡暢通,氣血順暢,百病不侵。

  二、 孫式太極拳身法要求尾閭正中

  孫式太極拳要求在運動時保持身體的中正。孫式太極拳在保持身體中正的同時還要做到尾閭正中之身法,這是身體內在的功法,是在完成身體上下的組合時,使意氣上下通達,打通任督二脈,促進體內中和之氣及意氣圈的形成。

  具體做法是:在完成涵胸、拔背、鬆肩、沉肘、提頂等身法的同時,使氣沉于丹田,命門後撐,尾閭前送,使襠吊起,小腹有上翻之意,內意託丹田,脊椎豎直,使百會穴與會陰穴上下形成垂直線,向下延伸直達腳底湧泉穴。

  恩師姚繼祖在傳授時講:“身體比如一扇門,垂直線如門的轉軸,上為頭頂百會穴,下位腳底湧泉穴,上下在一條線上,門軸轉動帶動整體運動,練功時按此要求,才能做到周身一家,享身體中正安舒之樂。”在技術上正如拳論講的,立身中正轉換易,在健身上可使意氣上下通達,內氣潛轉,使頭腦清醒,精力充沛,又能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使丹田充盈,帶脈壯旺。

  三、 孫式太極拳功法要求鬆緊合度

  孫式太極拳在行功與走架的訓練中,特別注重鬆緊合度的配合訓練,每一式法的聯絡中都要有鬆與緊的配合,或者說每一式都是鬆緊的交替變化過程,在內,用意氣帶領表現鬆與緊。

  在外,用開合來體現鬆與緊。鬆與緊在拳術中也是矛盾對立的統一體。鬆在孫式太極拳中有多種要求,如:鬆靜、鬆柔、鬆沉、鬆隨、鬆放等。怎樣才能做到鬆,這是大家共同探研的課題。

  我認為鬆是在安排好周身框架的同時,利用身法的調整、意識的引導、意氣的配合使身體所處的一種狀態,而不能表現為鬆懈、鬆散、鬆丟等。

  在完成尾閭正中的同時,即可使腰放鬆,坐於胯上,腰與胯的結合是意氣上下貫通的樞紐,可感到內氣直達腳底,內氣的鬆沉有利於下盤的穩固、上身的靈活,避免產生拙力、僵經等病態。在技擊中鬆是走粘、是蓄勁,鬆不是目的,鬆是為緊服務的。緊表現在一剎那間。

  不能更好的鬆就不會產生有效的緊。正確的練習才能調理身體機能,平衡陰陽,養先天中和之氣,補後天之不足。鬆與緊對人體的肌肉有積極的調和作用,鬆與緊對人體的肌肉有積極的調和作用,既能養生健身,又能使周身勻整協調,防身祛病,發揮良能。

  四、 孫式太極拳的開、合、隱、現

  孫式太極拳非常注重在練功中由鬆入柔,運柔成剛,從而達到剛柔相濟。它是在鬆靜之中暗含著開、合、隱、現的。在走架時,開則俱開,即周身骨節和肌肉群都微有開展的意思,開為發,發力的神意微現於體外。

  合則俱合,即周身的骨節與肌肉群都微有收縮之意,合為收,把運勁的神意收隱於體內。並利用內氣的潛轉和內勁的轉換來支配外形,要求做到“外示安逸,內固精神”、由開到合、由合到開的漸隱漸現。

  孫式太極拳在保健結合醫療上,除開、合、隱、現使周身骨節和肌肉群進行開展、收縮運動外,每式還結合“開呼合吸”的功法,使體內橫膈膜升降起到上承下壓的作用,促使胸、腹、髒、腑亦隨著蠕動。

  這樣就形成了周身骨節、肌肉群和五臟六腑的有規律的運動。這種內外協調而統一的運動使全身得到了鍛鍊,也即是孫式太極拳能夠祛病延年、強身健體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