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太極拳的技術要點

  武氏太極拳是太極拳的主要流派之一,其舒緩飄逸的動作、和諧的神韻,對調節改善身體各部位的生理機能有著良好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武氏太極拳理論博大精深,技術特點鮮明。做為拳術的一種,其本性就是技擊。我認為只有在不丟不離拳術本性的基礎上,才可論及技術、技巧、保健、養生、療病等作用。

  同時只有掌握了技擊的內涵,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我談談武氏太極拳的四個技術要點。

  技術要點一、武氏太極拳的架勢緊湊

  武氏太極拳是從中架練器,中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架式緊湊。什麼是緊湊?緊湊就是周身肢體活動範圍的收小。

  如:步法上要求不丁不八,進步必跟,退步必撤,縮短了虛實變換的時間。在兩手的運動上,左右手各管身體半邊,互不逾越。出手高不過眼,遠不過前足尖,收小了運圈的行程。

  在腰的轉換上,武氏太極拳要求開合有致,使整體陰陽在互換上,走粘變化短快。

  整個套路是以陰陽開合互變連貫而成,具有鬆柔、圓活、均勻、連綿不斷之特徵,再加上呼吸與動作的有機配合,使周身在運動上達到內外相合之要求,做到神意內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氣潛轉,使周身經絡暢通,氣血順暢,百病不侵。

  技術要點二、武氏太極拳身法要求尾閭正中

  太極拳要求在運動時保持身體的中正。武氏太極拳在保持身體中正的同時還要做到尾閭正中之身法,這是身體內在的功法,是在完成身體上下的組合時,使意氣上下通達,打通任督二脈,促進體內中和之氣及意氣圈的形成。

  具體做法

  在完成涵胸、拔背、鬆肩、沉肘、提頂等身法的同時,使氣沉于丹田,命門後撐,尾閭前送,使襠吊起,小腹有上翻之意,內意託丹田,脊椎豎直,使百會穴與會陰穴上下形成垂直線,向下延伸直達腳底湧泉穴。

  恩師傳授時講:“身體比如一扇門,垂直線如門的轉軸,上為頭頂百會穴,下位腳底湧泉穴,上下在一條線上,門軸轉動帶動整體運動,練功時按此要求,才能做到周身一家,享身體中正安舒之樂。”

  在技術上正如拳論講的,立身中正轉換易,在健身上可使意氣上下通達,內氣潛轉,使頭腦清醒,精力充沛,又能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使丹田充盈,帶脈壯旺。

  技術要點三、武氏太極拳功法要求鬆緊合度

  武氏太極拳在行功與走架的訓練中,特別注重鬆緊合度的配合訓練,每一式法的聯絡中都要有鬆與緊的配合,或者說每一式都是鬆緊的交替變化過程,在內,用意氣帶領表現鬆與緊;在外,用開合來體現鬆與緊。

  鬆與緊在拳術中也是矛盾對立的統一體。鬆在武氏太極拳中有多種要求,如:鬆靜、鬆柔、鬆沉、鬆隨、鬆放等。怎樣才能做到鬆,這是大家共同探研的課題。

  我認為鬆是在安排好周身框架的同時,利用身法的調整、意識的引導、意氣的配合使身體所處的一種狀態,而不能表現為鬆懈、鬆散、鬆丟等。

  在完成尾閭正中的同時,即可使腰放鬆,坐於胯上,腰與胯的結合是意氣上下貫通的樞紐,可感到內氣直達腳底,內氣的鬆沉有利於下盤的穩固、上身的靈活,避免產生拙力、僵經等病態。在技擊中鬆是走粘、是蓄勁,鬆不是目的,鬆是為緊服務的。

  緊表現在一剎那間。不能更好的鬆就不會產生有效的緊。正確的練習才能調理身體機能,平衡陰陽,養先天中和之氣,補後天之不足。

  鬆與緊對人體的肌肉有積極的調和作用,鬆與緊對人體的肌肉有積極的調和作用,既能養生健身,又能使周身勻整協調,防身祛病,發揮良能。

  技術要點四、武氏太極拳的開、合、隱、現

  武氏太極拳非常注重在練功中由鬆入柔,運柔成剛,從而達到剛柔相濟。

  它是在鬆靜之中暗含著開、合、隱、現的。在走架時,開則俱開,即周身骨節和肌肉群都微有開展的意思,開為發,發力的神意微現於體外;合則俱合,即周身的骨節與肌肉群都微有收縮之意,合為收,把運勁的神意收隱於體內。

  並利用內氣的潛轉和內勁的轉換來支配外形,要求做到“外示安逸,內固精神”、由開到合、由合到開的漸隱漸現。

  武氏太極拳在保健結合醫療上,除開、合、隱、現使周身骨節和肌肉群進行開展、收縮運動外,每式還結合“開呼合吸”的功法,使體內橫膈膜升降起到上承下壓的作用,促使胸、腹、髒、腑亦隨著蠕動。

  這樣就形成了周身骨節、肌肉群和五臟六腑的有規律的運動。這種內外協調而統一的運動使全身得到了鍛鍊,也即是太極拳能夠祛病延年、強身健體的根本原因。

  武氏太極拳中的開與合

  “開合”是太極十三勢中的一勢,但具體到武氏太極拳的練法上確大不相同。

  武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訣》的《三日氣斂》中對“開合”是這樣闡述的:“呼吸通靈,周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起人;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在《五字訣》的《五日神聚》中對“開合”是這樣闡述的:“緊要全在胸中腰間變化,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於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行於脊骨,佈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李亦畲先生在《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還指出:“收,便是合;放,即是開。靜則俱靜,靜是合,閤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

  武氏太極拳講究“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練武氏太極拳也應該多讀一些武氏太極拳譜,用於指導武氏太極拳的練習。

  武氏太極拳重視起承開合,即節序上的四動,也就是用四個動作來完成,但有的招式是兩動。

  習練時首先把頂提起來,即頭頂上有一個無形的繩,把頭系吊在空中,頂能提,襠就能夠吊,襠吊起來丹田自然向上托起,然後把肩鬆下來,肩是向著四面八方鬆的,鬆肩即能沉肘,鬆肩沉肘幫助氣沉丹田,達到氣在丹田存養。

  當你練起勢動作時,首先把兩腳分開站立,謂之“開立步”。當開步站穩身形後,兩隻腳的湧泉穴張開,似有向地下吸氣的感覺。

  這時兩隻手的勞宮穴向下和兩腳湧泉穴相對,同時向身上吸氣,這是由內而外的交匯潛轉,由意念去指配思維行動,非是腹式呼吸和逆呼吸來表達的。

  當起勢到動作四的時候,兩手下翻,此時似有兩股外氣自左右肩井穴向下貫輸到兩腳的湧泉穴。請習者注意,此是以意帶動的內外之氣在身體內外的交融纏繞,內氣怎樣走,外氣也怎樣走。

  練武氏太極拳,還可以根據內外氣交融潛轉,對各種風溼病、類風溼病、骨質增生、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病、糖尿病、氣管炎、因內分泌失調引起的頑固性失眠、神經官能症等都有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