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的技擊性

  是怎樣的,是許多武式太極拳愛好者都非常想要知道的,因為這對於練好武式太極拳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小編為您整理了關於:。歡迎閱讀!

  一、步法,基本為不丁不八步

  練習武式太極拳的步伐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熟練掌握了武式太極拳的步伐,對於我們練習武式太極拳才是非常有幫助的。

  兩足落放既不外撇呈“八字型”,也不一豎一橫成“丁”字步。不能雙足平行,更不能站在一條直線上,要成斜向朝前的三角之勢,謂之“不丁不八步”。

  其他武技如外家拳術,拳擊、泰拳等,其步法也不外如此。這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最具穩定性,又便於靈活轉換殊途同歸的步法。

  武派拳步法嚴格分清虛實,一足虛,一足實。如兩足均衡,重心居中,不分陰陽,則不是武派太極拳。重心於一腿,是武派之身法基本特徵之一。

  這是穩固下盤,又利於攻防轉換,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基礎。吳文翰先生在《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將本派步法要領總結為:“先明虛實,後知進退,進中有退退隱進機,五行轉換,三角為法。”

  與人交手,步法要佔得先機,要佔得準,佔得穩,猶如人在十字街口,前後左右,四面八方,進退自如,轉換自然,才能得機得勢。

  對步法的要求,也就是對腿的規定。另外,武派拳對腿的彎曲度也有限制,約為135°。弓腿膝蓋前頂不過腳心,小腿與地面垂直,膝不可頂過腳尖。為什麼這樣加以限制呢?

  因為,大腿與小腿曲蓄度大於135°,雖轉換靈活,但伸縮性不夠,下盤欠穩定。小於135°或成90°,雖下盤穩如磐石,但轉換不夠靈活。

  腿彎曲成135°其穩定性、靈活性欠佳。因此,要恰當把握腿的彎曲度,不可過低,也不可過高,習練者不可高抬,如墜重物,謂之“沉肘”。

  二、手法

  五指自然分開,微曲,狀如“元寶”,曰“元寶手”。豎掌,坐腕外撐,側向朝前。手、腕、大小臂呈流線型,其狀如圓。這樣,既具備最大限度的承受力,又有足夠的靈活性。注意肘不可高抬,如墜重物,謂之“沉肘”。

  武派拳不論拳勢如何變化,手的攻防範圍是:遠不過足尖,高不過眉,左右手護持左右半個身體。這實際上限定了肢體所執行的範圍,即自己所要防守的範圍,為何如此來規定呢?

  太極拳是防守反擊的拳術,不提倡主動進攻,追求陰陽平衡而互濟,氣勢要圓滿。武派拳以曲腿與前胸為弧設定了一個圓球體,這就是要防守的範圍。超過此範圍置之不理,接觸此範圍則設法施以還擊。

  武式太極拳的兩大技術要點

  學習武式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常練太極拳能提高身體的穩定性和協調性,保持周身一致。

  一、武式太極拳的架勢緊湊

  武式太極拳是從中架練器,中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架式緊湊。什麼是緊湊?緊湊就是周身肢體活動範圍的收小。如步法上要求不丁不八,進步必跟,退步必撤,縮短了虛實變換的時間。

  在兩手的運動上,左右手各管身體半邊,互不逾越。出手高不過眼,遠不過前足尖,收小了運圈的行程。在腰的轉換上,武式太極拳要求開合有致,使整體陰陽在互換上,走粘變化短快。

  整個套路都貫穿陰陽開合,互相連轉變換,具有鬆柔、圓活、均勻等特點,加上呼吸與運動相配合,使周身在運動上達到內外三合。

  做到神意內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氣潛轉,使周身經絡暢通,氣血順暢,百病不侵。

  二、武式太極拳身法要求尾閭正中

  太極拳要求在運動時保持身體的中正。武式太極拳在保持身體中正的同時還要做到尾閭正中之身法,這是身體內在的功法,是在完成身體上下的組合時,使意氣上下通達,打通任督二脈,促進體內中和之氣及意氣圈的形成。

  具體做法是在完成涵胸、拔背、鬆肩、沉肘、提頂等身法的同時,使氣沉于丹田,命門後撐,尾閭前送,使襠吊起,小腹有上翻之意,內意託丹田,脊椎豎直,使百會穴與會陰穴上下形成垂直線,向下延伸直達腳底湧泉穴。

  武式太極拳的基本要領

  手型

  武式太極拳的基本手型分為掌、拳、勾三種。

  1、掌

  武式太極拳掌的要求是,五指自然伸展,互不靠攏,但也不要太開,以手掌寬為度,大拇指自然鬆弛,虎口自然圓開,掌心不要太凹或太張,以自然舒適為度。食指領勁,用意不用力。掌形成瓦稜狀。

  2、拳

  武式太極拳的握法是四指併攏,一起向內卷屈,手指肚貼於掌心,大拇指扣住中指,腕部不可外仰或內勾。拳握的不宜緊或太鬆,應以自然握實為度。

  3、勾

  武式太極拳的勾手的做法是指尖朝下,輕輕捏合在一起,手心圓空,手向內勾,腕部自然凸起,但不要用力。

  步型

  武式太極拳的基本步型分為開立步、弓步、虛實步、側弓步、僕步、獨立步、跟步、實轉步、扣步九種。

  1、開立步

  武式太極拳開立步的基本要求是:兩腳平行站立,距離與肩同寬,腳尖朝前,兩個肩井穴與兩個湧泉穴成兩條直線;百會穴與會陰穴成一條直線,兩腿微屈,不要用力。

  2、弓步

  武式太極拳的弓步具體要求是:先坐實一腿,另一腿向前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向前移使全腳踏實,弓腿之膝不可超過腳尖,蹬腿的腳掌和腳跟要全部著地,腿也不可蹬的太直。凡弓步,都要以弓腿為實,蹬腿為虛。

  3、虛實步

  武式太極拳虛實步的基本要求是:虛實分清,實步為全腳掌著地,全身坐實,承擔體重的70%。虛步為腳尖或腳跟著地,承擔體重的30%。拳論雲:“實非全然站煞,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虛中有實。”

  4、側弓步

  武式太極拳側弓步的基本要求是:先坐實一腿,另一腿向前外側邁出,先以腳跟著地,腳尖向外撇,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兩腳成丁八字,前腿弓,後腿蹬,成側弓步。

  5、僕步

  武式太極拳僕步的基本要求是:以左僕為例:右腳外撇,重心後移,周身骨節均需鬆開,使身體重心向下坐,兩腳掌著力,左腿不要伸的太直,左腳尖不可翹起。

  6、獨立步

  武式太極拳獨立步的基本要求是:一腿站立,不可挺的太直,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下垂,腳尖向前。

  7、跟步

  武式太極拳跟步也稱隨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不管是進步還是要撤步,另一條腿或是向前跟或是向回撤,使兩腿統一如一條腿,轉換靈活。拳論雲:“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和“進退須換得靈”。

  8、實轉步

  武式太極拳的實轉子步是武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之一,它的基本要求是,身體旋轉時,必須以實腳跟為軸,虛腳掌輔助轉動。

  9、扣步

  武式太極拳的扣步也稱摜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以歷扣步為例:左腳站穩,歷腳橫扣手左腳尖前,距離一腳遠,扣步是武式太極拳在技擊中的主要步形,可左右練習。

  軀幹

  軀幹的形態也稱為身形,武式太極拳的身法在拳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身法的“身”在這裡是指人的頭、肩、胸、臀、腰五個部位。

  1、頭

  頭部包括眼、耳、嘴和頭部的形態。

  眼在武式太極拳中是十分講究的,楊澄甫說:“目光雖然向前平視,有時當隨身法而轉移,其視線雖屬空虛亦為變化中一緊要之動作,而補身法之不足。”耳聽前後左右,嘴微閉、齒輕合,頷微內收,頸部自然鬆舒,顯示出精神振作又穩健含蓄。對頭部姿態的要求可概括為“虛領頂勁”四個字,意思是頭宜正直,不可前俯後仰,也不可左右歪斜,轉動時要自然平正。

  2、肩

  對肩臂的要求是:沉肩墜肘。它是指練拳的時候,肩關節要鬆沉靈活,不可聳起,也不可前扣或後張。肘要下墜,自然彎曲,不可僵直,結合沉肩做到肘不貼肋,肘不離肋,使手臂仍有圓轉鬆活之意。

  3、胸

  對胸部的要求是:含胸拔背。練拳時胸不可前挺,要明顯內收,而且鬆舒自然,拔背是脊椎有放鬆拔長之意。胸背部肌肉有自然鬆落之感,能含胸則能拔背,達到體態中正自然。

  4、臀

  武式太極拳對臀部的基本要求是:臀部要收斂。不可突出或者左右搖擺,,腰脊意向下,脊尾骨向上翻,小腹鬆舒自然,使尾閭保持正中。

  5、腰

  太極拳對腰部的要求是:鬆、沉、直。“鬆”是為了氣沉丹田和轉動靈活;“沉”是為了氣不上浮,下肢穩定有力;“直”能使脊椎骨節節鬆舒,有上下拔長之感,使轉動時能夠保持中正安舒,同時腰脊椎骨有後撐之意。拳論雲:“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機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故鬆腰是練拳的關鍵要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