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鬆的三個階段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武術,修煉太極拳是為了強身健體。鬆是太極拳的特點,當今人們可通過太極拳緩解精神壓力,疏通經絡,達到預防疾病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學習太極拳始終要圍繞著鬆,無論學到那個境界,鬆都是練習的基本,通過鬆可以快速領會太極拳的意。

  太極拳鬆的第一階段的鬆是“自然鬆”

  初練太極拳的人,由於身體協調性較差,思想意識不能放鬆,一時很難鬆下來。往往越不想用力,手腳卻越發僵。如遇這種現象,首先要放鬆思想意識。

  李亦畲《五字訣》中說:“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走架首先要心不妄動。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有意做作,要順其自然。實在鬆不下來,那就不如索性隨它去,這樣反而會自然鬆下來。

  太極宗師無不重視鬆,鬆不僅能健身,還能修復自身元氣,鬆就是一個享受過程,可以讓人身心輕鬆。

  太極拳鬆的第二階段的鬆是“引長鬆”

  在做太極拳動作時,在意念引導下放長鬆。練習方法如做向前伸臂動作時,眼通過手指上方往前看。

  放長意念引長臂部,鬆開腕、肘、肩各關節及臂部肌肉。向前行步時,要意想如邁步探坑,引長腿部,鬆開踝、膝、胯各關節及腿部肌肉。鬆腰下沉頭上領,引長上身鬆開脊椎各節。

  太極拳鬆的第三階段是“鬆勁”

  即在意念引領下向四面八方對拉鬆,“伸筋拔骨”,鬆中含有張力。鬆中寓緊,緊中寓鬆, 鬆而不懈,緊而不僵。精神提起,支撐八方。猶如氣球充氣,球體向四面八方“漲鬆”。

  練習太極拳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在練習套路時,完成一個動作,停頓5到6個呼吸,意念引領全身,四面八方全部放鬆,不能用力。

  鬆開八段***手指、手掌、小臂、上臂、背脊、腳、小腿、大腿***,九節***指、腕、肘、肩、頸、踝、膝、胯、腰***,鬆到位後再做下個動作,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後,上一個動作鬆到位了。

  下個動作就會自然由內而動起,這就是由習練太極單開始的“必然”階段,升化到了“自然”階段。到了這個階段,練一套太極拳才真正做到連綿不斷,一氣呵成。

  練太極拳鬆的技巧

  第一,要思想放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意念放鬆

  打拳自無極始,預備式首先做到意念放鬆,意念放鬆方法很多。比如依次放鬆法,在意念的引導下,依次意想頭面放鬆,兩臂放鬆,胸腹放鬆,兩腿放鬆,從頭一直鬆到腳。

  亦或採用循徑放鬆法,按照經穴放鬆。從百會到會陰,從肩井到勞宮,從環跳到湧泉,依次放鬆。通過意念的導引,使全身放鬆。但當我們進入打拳***運動***狀態,有時還會緊張起來。

  在生活中,我們都會有這樣的常識,例如出門散步,雖然周圍的人很多,但是我們走路卻很自然,心態也很放鬆,如果周圍人的目光都在關注你的時候,你就會有種緊張感,走路也會不自然。

  這就是心理作用。打太極拳也是如此,我們很不經意地做某個動作時,非常自然、流暢,如果正正經經地往那兒一站,準備打拳,反而緊張不自然了。

  這種專注的意念越重,緊張的程度也越重,有時甚至手指都會發抖。所以打拳時意念不能過重。但也不能漫不經心,漫不經心就會散漫、懈怠。正所謂,有意無意是真意。

  比如我們在上步時,要在不經意中把後腿提起來,再輕緩地送出去。這樣就做到了放鬆,既輕靈,又沉穩。

  練習養生太極拳最大的好處就是放鬆,而放鬆也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放鬆可以降血壓、降血脂等作用。

  第二,套路要熟練

  套路不熟練,也會影響打拳放鬆。有的人打拳時間不長,學了好幾套甚至十幾套太極拳,心思都用在記套路上了,以至沒有心思去探求放鬆問題。致使動作緊張、僵硬、不協調、不自然,影響打拳質量和養生效果。

  俗話說,熟能生巧。十招會,不如一招精。拳經講:“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套路熟練,打拳才能放得開,鬆的透。久而久之,內勁自生,外柔而內剛,進而達到出神入化。

  打拳如同登山,無限風光在險峰。登到山頂上,才能一覽眾山小。登山的路有很多條,只有選擇一條持之以恆,才能到達頂峰。

  第三,方法正確,姿勢準確

  在動作過程中方法不正確,定勢時姿勢不準確,也不能做到放鬆。比如,上步時,後腿的膝、胯關節沒有鬆開,就將後腿挺直地向前邁出,就會顯得僵硬。定勢時姿勢不準確,也必然影響放鬆。

  因此在打拳的過程中,方法正確、姿勢準確,才能做到真正的放鬆。否則,即使心裡想放鬆,口裡念放鬆,身體也還是沒有放鬆。要做到方法正確、姿勢準確,必須有明師指點。

  第四,要有功力

  這個功力主要是指身體的平衡性和柔韌性。身體的平衡性和柔韌性不好,站也站不穩,下也下不去,也不能使身體完全放鬆。比如分腳蹬腳,由於平衡性不好。造成身體晃動,結果四肢百骸都跟著緊張、僵硬。

  因此要加強平衡性、柔韌性的習練。比如站樁、壓腿、涮腰等各種柔韌功和平衡動作的輔助練習。平衡性、柔韌性越好,打拳時鬆的越好。

  第五,分清虛實

  以上四方面,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都能掌握。最難的是分清虛實,這也是相當長時間探求放鬆的根本所在。放鬆,不是懈,不是軟。太極拳的放鬆,是身體在自然狀態下,表現出的外柔而內剛。

  太極拳鬆的誤區

  這其實也是個非常荒唐的想法,很多人以為只有繃得緊緊的,才有力,渾身的肌肉都鼓起來,才是力量的象徵,這其實大錯特錯。

  何一個技擊的行家都知道,實戰最重要的乃是放鬆,渾身緊張,既影響力量的發揮,也影響速度的發揮,根本不可能進入實戰的狀態。

  究竟如何放鬆呢?只有用心、意、氣才能說清如何放鬆,鬆不代表完全的鬆懈,如果完全的鬆懈就是軟了,就失去了練武的意義。

  我常說一句話“練拳的鬆和實戰的鬆不是一回事,”練拳的鬆只要不用力就可以了,實戰的時候,要放鬆的同時不能讓外力作用於你,這就很難了,你可以鬆,但怎麼在鬆的狀態下,化解外力呢?

  很多人沒有注意《打手要言》裡的一句話,而片面的強調鬆,其實是一種誤導。《打手要言》說,“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而意不斷。”

  這句話的重點是落在“非鬆”上的,鬆,只是表面現象,看上去是鬆的,沒有展開,也沒有勁了,但實際上卻是“非鬆”。非鬆就意味著緊張。

  在太極拳實戰中,我們不僅要放鬆,還要做到沉,鬆沉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兩者相輔而生,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放鬆。

  回過頭來我們看“乃能收斂入骨”就好理解了,什麼收斂入骨呢?是把緊張的意識、精神收斂入骨,而外示安逸,不在肌肉和筋骨上顯示出來,白白消耗體力。所謂“精神能提的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

  只有筋骨肌肉鬆開,精神靈動,才可能在瞬間調動整個軀體,達到鬆、活、靈、快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