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鬆的重要性

  凡練太極拳者都講放鬆,但有的人只是嘴上說鬆、樣子像鬆,實際卻沒有鬆。那麼練太極拳應該怎樣練習鬆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鬆是太極拳的拳魂,太極拳學決定了鬆為拳至特性,所以凡是習練太極拳的人,一定要尊道二修煉鬆功。鬆是太極拳的含金量,“練拳不修鬆,到頭一場空”。

  練拳練鬆是不言而喻的,按照太極拳規範,循拳藝之道,練拳的同時即可掌握拳的鬆柔功夫。“太極拳功夫在拳裡”,這是十分明白、十分重要的拳理。

  練習太極拳要掌握一定的拳理拳法,這樣才能在練習中游刃有餘,習練太極拳能調節身心平衡。

  練習太極拳要掌握一定的拳理拳法

  練習太極拳和其它事情一樣,首先要對太極拳有明確的認識和理解。幹什麼事情都不可人云欲雲,自己缺少主見,跟著別人盲練。練太極拳要充分認識拳理拳法。

  太極拳拳理體現道家哲學,理解了“中空道通”,再去學練鬆柔功夫,便有理可依。思想、身體要有準備,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要想修煉博大精深的太極拳,就應該有個認識博大精深的思想,身體各個部位、器官,也應該適應太極拳學的要求。

  天地是大宇宙,人體是小宇宙,所以我們要一個一個太極拳的身體可以接受太極拳,欲學太極拳之人,人的身體將是太極拳的載體。

  修煉太極拳要以鬆為核心,鬆能靜心,鬆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常練太極拳能增強抵抗力。

  我們就是一個空瓶子,可以裝進美酒佳釀,瓶中有水,要將水倒乾淨,否則,瓶中留有半瓶子水,裝進的酒純度就不夠。我們每一個習練太極拳的人都要以一個“空瓶子”之身體做載體。

  所謂“空瓶子”是心神意氣要鬆弛下來,安靜下來排除雜念,以安靜無為的心態,去學習太極拳。對身體的要求更為嚴格。太極拳學對頭、肩、肘、腕、手、腰、胯、膝、踝、腳、頸、腰、胸、背、腹、臀。

  太極拳鬆的基本要素

  首先,從意念上來講,思想要放鬆,只有大腦中樞神經充分放鬆了,肢體、內臟等,全身處處才有鬆柔的可能,這是鬆柔的最主要的前提。

  第二,從動作的靜態來講,太極拳要求是要穩,要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塌腰、屈膝圓襠和泛臀等等。這些要領,實質上反映了身體各處自然放鬆、自然鬆沉,從而形成了上下一條線,上虛下實的姿勢。

  練太極拳的鬆柔要周身協調一致,保持中正安舒,身體不能出現東倒西歪的現象。

  這個姿勢,貫穿於動作的全過程,無時無處都不能被破壞。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它是動作動態中的靜態,在動作中要自始至終,保持這個靜態。這就運用了物理學中的重心穩定原理。

  這一原理是說,在動作步法轉換的過程中,人體重心始終要落在底盤之中,人體才能穩定。因此,當提腿邁步或退步的時候,重心仍要控制在支撐腿上,當邁步或後退的腳跟或腳尖著地時,重心才能緩緩移動,這樣邁出或後退的腿,就能放鬆、輕靈,體現出“邁步如貓行”。

  同時,由於身體穩定,整個身體才能自然鬆沉。所以重心穩定原理,是保證靜態,達到放鬆的重要條件。

  太極拳運動是一種立體圓形,整個周身都在一個圓形內,每個動作的開始是圓的起點,收式是太極拳圓的終點。

  第三,從動作的形態來講,要求要圓,就是在腰脊的帶動下,螺旋運轉,決無直來直去。很多人都有這樣體會,沿著一條直線跑步到時候,要是突然改變了跑步的方向,就需要較大的力。要是沿圓弧改變跑步的方向,就感到很容易,省力的多。也就是說,在圓弧運動中改變方向慣性力容易克服重力,省力,放鬆和柔和。

  第四、從動作的速度上來講要緩慢便於放鬆。

  太極拳不可能不用一點肌肉的收縮力

  第五、從動作的用力程度上來講,要求要輕。太極拳不可能不用一點肌肉的收縮力,要是不用一點力的話,動作就無法維持。但是,動作中要用的力,只是用來克服各肢體的重力,而保證動作的執行,不至於用多餘的力,這樣用力輕,從而達到鬆柔。

  練太極拳鬆的意義

  身心放鬆利於心靜。體鬆、心靜是練太極拳的基本身心狀態,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才能培養內氣,增長內勁。

  只有周身放鬆的狀態下練拳,才能體驗到放鬆感,能體驗到放鬆感,而後能體驗到氣感。放鬆利於行氣,行氣通經是太極拳的入門放鬆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練拳應在周身放鬆的狀態下進行。

  只有周身放鬆了,太極拳的各項招式運用起來才能夠更加自如。

  放鬆在養生練法和技擊練法上都很重要。 身心放鬆利於心靜。體鬆、心靜是練太極拳的基本身心狀態,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才能培養內氣,增長內勁。

  只有周身放鬆的狀態下練拳,才能體驗到放鬆感,能體驗到放鬆感,而後能體驗到氣感。放鬆利於行氣,行氣通經是太極拳的入門 功夫。楊澄甫說:"人身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用僵勁,氣血不通,用意不用力,意之所至,氣即至焉,久久練習,則可得真正內勁"。

  太極拳的內勁由柔軟鬆開而生,拳架愈柔軟鬆開,內勁增長愈快;強硬不鬆會影響內勁增長。 練推手、散手要以放鬆為基礎,周身鬆開,周身血脈貫通,內氣方能周流全身,面板的敏感性增加,聽勁靈敏,才能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境界。太極拳技擊要以柔克剛,發勁須沉著鬆靜。

  學習太極拳,最重要的還是大家自己的努力,想要學的話,途徑有很多,現在網路教材也是非常的普及。

  腹內鬆靜氣騰然,鬆、靜才能聚氣、行氣。放鬆利於血脈貫通,利於行氣通經。中醫認為:"不通則痛,通則不痛",行氣通經,血脈貫通,氣血周流,可以療疾、 健身,可以養生。

  放鬆包括放鬆思想和放鬆身體。現代醫學理論認為,放鬆可以消除精神的緊張和身體的疲勞,增進新陳代謝的機能,調節呼吸、血液迴圈、消化系統,減緩衰老程序, 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身體放鬆和思想放鬆

  練養生太極拳既要身體放鬆也要思想放鬆。放鬆思想是意動,放鬆身體是內動。

  思想放鬆

  練太極拳要放鬆思想,就是暫時放下世事而專注於練拳。練拳應知要領、應遵照要領而不拘泥於要領,養生太極拳一切姿勢動作都任其自然,練太極拳要注重意氣而不執著意氣。

  身體放鬆

  放鬆身體就是要鬆開周身肌肉、肌腱和骨關節,通稱鬆八段九節。九節指下三節胯、膝、腳腕,中三節腰椎、脊椎、頸椎,上三節肩、肘、手腕。八段泛指九大關節之間的肌肉、肌腱。

  吳圖南說過:"練功首先要練鬆功,這鬆功可難了,要由腳趾、腳腕、膝蓋、腰、肩、上臂、小臂、手腕、手指、脖頸的七個頸椎,除了頭顱之外全要鬆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要鬆開八段九節。

  練養生太極拳要用意念導引放鬆周身內外各部分,包括四肢、軀幹、面板、肌肉、筋膜、關節、腹腔內臟器官、脣齒、眼神、面部表情等等。

  放鬆之難

  楊澄甫說:"鬆、鬆、鬆,我不跟你說,三輩子也學不到。"

  其實,睡覺是最好的放鬆,會睡就應當會放鬆。太極拳則是要在動態下的放鬆,推手是抗爭過程中的放鬆,這就難了。動而放鬆不容易做到,是因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了動則用力、用力就緊張的習慣。練太極拳應在放鬆狀態下運動,要鬆而不懈,用力而不僵硬,跟習慣正好相反。放鬆之難就難在要改變原來的習慣。

  練太極拳應在放鬆狀態下運動,要鬆而不懈

  太極拳鬆的要求

  一曰鬆靜

  即鍛鍊一種放鬆的心態.這也是放鬆的入手點.所以武禹襄講:“先在心,後在身.”陳鑫公也說過;“心要虛,心虛則百體皆虛.”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一動一靜,首先是指大腦的統一指揮功能.所以,打拳必須先使大腦鬆靜下來.即所謂“洗心滌慮”,排除雜念,使思想純靜地、專一地全心全意集中到拳上來.只有如此入靜,才可以考慮“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高度靈敏功能的境界.太極拳強呼叫意,強調意念力的鍛鍊,首先必須使大腦總是處於鬆靜狀態,然後才可以言集中和調動意念力的運用。

  二曰鬆展

  在大腦入靜、意念導引下,要有序地使全身各個臟器、肌肉、韌帶、關節處處鬆開、鬆展、拉長。拳論中講的“皮毛要攻,骨節要鬆”“對拉拔長”、“逢上必下”、“腰以上四成上升,腰以下六成下沉”***陳照奎***,“左發右塌,右發左塌”,“前去之中必有後撐”等等要領,都是這種對稱張開的要求.特別是初練太極拳者,更要力求開展,力求舒展,進而要求“開展之中有團聚之意”,開中有合,開合相寓。

  三日鬆沉

  包括內氣下沉、重心下移和一些重要關節的鬆沉.打拳時,除了頂勁上領以外,其他部位都處於鬆沉的狀態.如上肢的鬆肩、墜肘、坐腕***塌腕***:下肢的鬆胯、屈膝、五趾抓地:中盤的含胸塌腰,都是為了這種周身鬆沉的要求.這種形體上的鬆沉,有利於真氣下沉、重心下移,從而穩固下盤.下盤沉穩,又有利於中盤、上盤的輕靈,從而達到輕沉兼備.形體和內氣的下沉,還可以避免中氣上湧,避免動作上的飄浮之病。

  做到鬆沉,還需要我們運用腹式呼吸法進行運氣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