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起源與發展

  家譜,早起成為譜牒。亦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名稱各異,其內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一、家譜在族人心中的地位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最受國人關注,影響人最多、影響時間最長、影響面最廣的書籍大概非家譜莫屬了。從遙遠的古代到21世紀的今天,無論是帝王諸侯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是飽讀詩書的文人雅士還是目不識丁的鄉野農夫,無論是浪跡天涯的海外遊子還是世居鄉間連縣城都未曾履跡的山民,家譜都是他們心中無法釋懷的牽掛。多少次,倉皇辭廟日、背井離鄉土的人們拋卻了萬貫家財,卻懷揣著家譜不忍捨棄;多少次,肩負著父祖的鄉愁夙願,天涯浪子回到故土,尋尋覓覓,訪求自己的根之所載-----家譜。家譜究竟有什麼魅力,能夠讓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對其視若珍寶?這是因為,“一箇中國人,不管他在什麼地方,不管他漂泊多遠,編入宗譜,列入門牆,祭先祭祖,託庇於列祖列宗的福廕之下,總是他最大的心願。這種生生不息的尋根意識,使這個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認同感。”

  二、修編家譜的目的

  1、尋根、留本。古人云:“譜諜身之本也。”意思是譜能告訴你,你是誰?你從哪來?人們常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但你並不知道其中的由來,通過修譜追根溯源,你就會知道了你從哪裡來。人從娘腹中十月懷胎,呱呱墜地,在世上幾十年,但總要靜靜地離開人世。“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這個“名”就是人之本,若干年之後自己的子孫連祖先是誰都不知道,你的子孫也就是失去了根本。而幾千年“譜書之風,代代相傳”,從遠古至歷朝歷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傳至今,這不是修譜的作用嗎?

  2、清源、備查。古人云:“子孫不知姓氏所從來,以昧昭穆之序者,禽獸不如也。”意思是說,姓氏是一種血緣關係的標誌,人獸之別,就在於他們對於有血緣關係的本族人,有一種生生相息的尋源意識,使這個大家庭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我安徽舒城懷德堂汪氏一支,從上次1924年重修到現在已有90多年沒有續修了,有很多懷德堂後裔都不知其先祖,更有不少族人家譜中均無記載,所以“家譜續修,意義重大,把你的祖輩、父輩和你一同記載下來,讓你的後人代代相傳。

  3、教化、育人。儒家思想認為:“養不教,父之過。”新中國建立後,由於種種原因導致很多人對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觀念的教育。很多人沒有家庭觀念和為人之倫理的教導。如果君不行政,臣不司職,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義全無,有老不養,有子不教,中華文化將如何發揚光大?家譜是很好的教材,引導後代族人當如何立志?如何敬業?如何治學?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東西在學校裡學不到的。家譜能很好的陶冶我們的情操,鼓舞我們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為國貢獻,為族爭光。

  4、承前、啟後。這裡有雙重含義,一是上對先祖,二是下對後人。先祖千辛萬苦創業、育人,為社會創下了豐功偉績,不能從我們這一代丟掉,必須通過修譜,為他們立傳,把他們的精神,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作為永久的紀念,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

  對後人來說,我們應該給他們留點什麼?是金錢?房屋?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先人只能留給後人文化,精神財富,思想財富,留給他們祖宗的品德,兒孫們才能健康發展。這些都溶聚在我們的譜書之中,只有把這些留給他們,才能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後人。

  綜上所述,修譜何用?簡單回答就是:尋根留本,清緣備查,教化育人,承前啟後。

  三、歷史上各階段家譜的功能

  在中國傳統社會裡家譜是血緣習俗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家譜就是血脈的譜系。家譜在歷史的不同階段,其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隨著歷史上的政治、思想觀念的演變而不斷變化,家譜的功能和作用大體上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

  1、第一個階段是從有文字記載的“甲骨銘記、鼎彝鑄文”時期。我們稱之為先秦以遠,主要表現為夏、商、週三代的帝繫世本,其功能是“詳世系、溯源流”。由於帝王的王位世襲、嫡子繼承;宗法制下的諸侯、卿大夫等所遵循的世襲遞衍的分封制,譜牒作為以血緣為基礎的載錄,為傳襲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2、第二個階段是“九品門第,譜局籍庫”時期。秦漢以來,建立了中央集權統治。氏族的宗法組織被官僚制度所取代,所以,譜牒除了帝系承襲外,遂又成了官僚階層必備的籍錄。尤其是東漢以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時專設史官,是為官修譜。這一階段,譜牒的功能有:一、用於遴選士官。“選人鹹登資簿,釐其流品”。官員的選舉必先稽查譜牒,知其祖況身世。以“別貴賤,分士庶,不可易也,於時有司,選舉必稽譜牒,而考其真偽,故官有世胄,譜有世官”。這就意味著,舉官必查譜有譜才有可能入選。於是家譜就成了官僚階層一種特殊的文憑。二、作為婚嫁時,門第選擇的備查資料。凡世族中的新貴舊士,為了門第的光彩榮耀,講究對等,門第相當。三、便於人際交往,熟悉彼此身世家史、名諱、職階,以達到相應的對等交往。綜上可以看出,官修譜時期的譜牒,其作用是承傳備查,為上層社會服務的。

  3、第三個階段是“追述本系,秉承先哲”時期。降至隋唐,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度,開始以才選人,推行科舉新制,在政治上限制了門閥士族勢力的發展,為庶族地主打開了晉仕之門。舊有的士族大姓,部分地淪為“貧賤”,隋唐王朝的任官,不再以家譜為依據。家譜為門閥居官的作用漸趨下降。但是,舊的“士族門閥觀念”積重難返,仍舊“紀其先烈,貽闕後來”,而“蓽門寒族,百代無聞,一朝暴貴,無不追述本系,秉承先哲”。從此,私纂家譜逐漸興盛起來。所以說,唐代是我國譜學史上承先啟後的交錯轉折時期。

  4、第四個階段是“私家修譜,卷帙浩繁”時期。自宋代以來直到清代時期。譜牒的功能緣於時代的政治變革而發生了巨大變化,它失去了原有的大部分功能。“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以至於到了其子不傳的地步”。官修譜止,而私修譜興。以宋代歐陽修、蘇洵為代表,這時有再造譜牒盛況之舉。譜牒的功能轉變為:第一、“辨昭穆、別親疏”。把譜牒的意義定為“譜牒之作,以述往事,示將來,俾子孫知祖之所自始,且知一本萬殊之義”;第二、作族譜,以敦祖睦族。“有族者皆睦,則天下孰與不善;不善者不得肆”。“有人倫然後有風俗,有風俗然後有政事,有政事然後有國家”。由愛族而愛國,由各族團結而全國團結。尊敬先祖是族人的優秀品德,和睦族人是團結安定的社會基礎;第三、“以忠事君,以孝事親,以廉為吏,以學立身”。藉助譜牒這一形式,規範族人的行為準則;第四、譜牒中的家規、宗戒用於約束族人的不軌行為。

  從譜牒纂修的發展過程看,由官修到私修;由上層社會進入到各個階層社會;由少數人擁有,擴大到民眾所有。因此,譜牒就有了服務、規約、表彰和監督全體族人的社會性作用。

  5、第五階段就是當今社會。家譜在發展和延續的過程中,由於時代的變遷,它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作為現代社會的家族,尤其是廣大農村,由於各個村落仍與姓氏和家族有著緊密的聯絡,因而仍然存在著較強的族群觀念。續修家譜仍然是一個不可忘卻和忽略的大事。那麼,現代修譜還具有那些功能呢?除了詳世系、溯源流之外,一般認為至少還有以下幾點:第一、聯親疏。將鬆散的家族關係,以譜牒的方式,連成一個血緣關係的統一體,明確本族人之間的親疏輩分關係;第二、把“永久崇拜共同的先祖”作為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含有尊祖敬宗的倫理意義,並以先祖為本,敦宗親之誼;第三、為後嗣續昭穆。及時不斷地反映本族人丁的繁衍、生存發展狀況;第四、為遷居移民,有史為證等一系列的現實作用。

  四、現代修譜的價值

  一部優秀的家譜,記載著一個家族的發源,生息、繁衍的無止無終的過程,可以說是一部與時間並存的生命史,活在譜中的一代代子孫,作為一個文化載體,無不反映出他所處的時代種種特徵。透過家譜,可以看出它包含有如下幾種價值:

  1、對宗族史和家庭史方面的價值。“家之譜,尤國之史也”。宗譜最直接的反映是該宗族及其成員的歷史。通過對譜牒記載的宗族結構、宗祠組織和祭祀活動、宗族規約和家範、族產和收支用途、宗族的文化教育和訓導思想、婚約的習俗和禮儀、宗族與政府的關係等的研究,可以最完整最真實地瞭解社會基層民眾的生活面貌,而所有這些研究的內容,譜牒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2、對人口統計的價值。譜牒的記載除了世源、宗族規約、禮儀等之外,其最主要的就是人丁和世系,也是記載非常慎重和詳細的部分,從中可以分析研究當時的人口統計、人口增長率、人口壽命、年齡結構、從業狀況、文化程度、居住與遷徙等,通過這些研究可以瞭解其生存環境和質量,從而反映人們的生活程序和進步。

  3、對歷史人物考察的價值。在歷史上有過某些重大影響和作用的人物,這些人在正史、地方誌和文集裡往往不一定有完整的記載,而譜牒的傳記、履歷、世系,對一些歷史人物及其家世常常可以提供更為詳實的資料,以起到“補史不足”的作用。關於譜牒的這一作用,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被古人所用,例如司馬遷作《史記》,在自序中言道:“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

  4、對基層社會研究的價值。基層社會家業的興衰,是宗譜傳記中常見的內容。廣大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他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勞動,喜怒哀樂,風俗習慣,是歷史研究所不能忽視的物件。特別宋代以後,民間的修纂越來越多,這種性質決定它必然包含大量的廣大群眾的歷史資料。而譜牒的簡歷是以每一個族內男性成員為主的,這些普通群眾的傳記素材,向史學家提供了基層社會活動的史料。而這些史料,又是正史以外難以得到的原始資料。

  5、對婦女史研究的價值。女子的家庭生活及其在家庭、宗族中的地位,譜牒有一定分量的記載。主要表現在族權、夫權下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在宗譜的世系部分,雖然以男性的記述為主體,但也涉及婦女的諸多問題。全面探索婦女史,向譜牒索討資料,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6、對地方史志的幫助。我國宗族史的特點是族望與地望的緊密結合。記載宗族史的譜牒,也必然反映宗族與地域的關係,既然有宗族與地方的記錄,則宗族世代的生存活動就是地方史的一部分。自古以來編寫地方誌,就利用該地方譜牒史料。現在譜牒研究者論述其研究物件的學術價值時,大都指出它可以彌補地方誌資料的功用。譜牒對地方史志研究和今日編寫地方史志起著提供素材的作用,因此,族譜資料對地方史志研究有著重要價值。

  通過以上對譜牒的評價,可以看出:第一、真實可靠的譜牒,無疑是人類自己發展與繁衍的家族檔案,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研究的物件;第二、記錄過去和現在,並以此延續,是人類文明的特徵和表現,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延續;第三、人類經過千百萬年的進化,只是在文字發明後的幾千年,才有短暫的歷史記載,包括譜牒記錄。這種記錄無論存在什麼問題,從人類學這個角度看,它反映的是人類存在的各種社會關係,是人類自身進步的表現。因此,家譜是祖國文化寶庫的一部分,它蘊藏著大量有關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家庭制度、人物傳記以及地方史志的資料,時至今日,它不但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具有存在和延續的現實意義。

  五、家譜概念及輩分用字

  什麼叫“譜牒”?“譜牒”是以專門記載和記述本宗族的發源、人物、生平簡歷、本族規約,並按一定規則系統地表述遞衍世系的書。譜牒是宗譜、族譜、家譜、家傳史、家乘的統稱。有時也簡稱為譜。

  什麼叫“宗譜”?宗,本義為祖廟。至於宗譜,則應該是同祖之完全譜牒。如缺一支,或只記一支,均不能稱為宗譜。

  什麼叫“族譜”?古釋:“族者,屬也。”這個“屬”,就是這個宗下特定的族眾,宗之下有因分衍或遷徙等形成一個族體,所以冠用“族譜”。族譜不是一個完全的譜系,它只記述了這個宗族部分後裔。

  什麼叫“支譜”?意屬為同祖之下分衍的眾多後裔,而後又各有其世系支派。所謂支譜,就非常明確它的譜牒定位,即侷限在該祖之下的一個獨立分支。

  什麼是輩分用字?輩份用字,是用以記錄家族成員代次的排行字語。其方法是用若干個被選定的漢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為確定本族人的世系代次。制定的原則蘊含著對宗族的希望。順便指出,輩分產生於宋代。如我安徽舒城懷德堂這一支系的字輩為:“守柏理嗣顯、存仁德遠長、興家成大業、治國自榮昌”

  六、傳統家譜的內容結構

  一部完整的譜牒,僅僅表現在家族世系這一個方面內容是不完全的。那麼,一部完整的譜牒,除了宗支世系之外,還應具備哪些內容呢?對於傳統家譜而言,它大體上說應該至少包含有如下專案:

  1、譜名;2、譜序;3、修譜名目及職名;4、領譜字號;5、修譜凡例;6、字輩輩分用字;7、目錄;8、先祖故里;9、宗祠祖廟;10、先祖墳塋;11、先祖像、贊;12、恩榮錄;13、姓氏源流;14、世系錄、15、人物傳記;16、祖訓家戒;17、大事記;18捐贊名目等。

  下面簡單解釋這些專案的概念及作用。

  譜名。譜名是該譜牒的主題。應有姓氏、地域的準確定位,並且要明確該譜是宗譜、族譜、支譜的類別。

  譜序。譜序有時簡稱“序”。譜序是屬於散文範疇的紀實文體。譜序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主要記述修譜的意義,修譜緣起,修譜目的,家族的歷史淵源及遷徙經歷等內容。並對本族的歷史作出評價、考證、定論等。譜序的撰寫人,大多為族中名人,賦閒官員、文學名士等。另外,也有他姓之社會名流作讚頌或評價性的贈序的。

  修譜名目及修譜職名。修譜名目,按現在的稱謂,即為本屆的家譜續修工作委員會,以及下設的家譜編修委員會各級等名目。職別明確,各司其職。

  修譜職名,即為本屆各個名目下的具體修譜人的名字。

  領譜字號。古代的家譜只允許在家族內部收藏,嚴謹隨便外傳。為了確保族人能夠悉心收藏,不遺失、不外傳,家譜修成後,每部家譜都編定一個特定的號碼,各房領譜人按號碼領取家譜,稱為領譜字號。領譜字號就是家譜的編號,與此相對應,家譜上還記載著印譜總數,分發各房譜數以及領譜人姓名等內容。由於領譜字號具有唯一性,一旦出現外傳或損壞,就能清楚地找到責任人;領譜字號也能有效地防止外族的人偽造家譜,冒認宗親。

  修譜凡例。凡例,又稱譜例、例言、修譜章程、修譜條約等。主要闡明家譜的體例、修譜原則、記敘方法等如收錄範圍、各類可入譜與可不入譜人物的標準,各種著錄結構特點,譜中各類目的設立緣由等。凡例少則數條,多則數十條,是修譜時必須遵循的原則。

  輩份用字。輩份用字,又稱派語、班次、班行等。是用以記錄家族成員代次、世次的排行字語。其方法是用若干個被選定的漢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為確定本族人的世系位次輩分而制定的一種方法和原則。有了字輩,每個人在族中所處的世系位置就確定了。字輩的制定和使用,對族人的輩分定位以及族內人際關係與交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錄。顧名思義是指譜書中所載內容的各類、各項題目,依次順序匯錄於此。提綱挈領地揭示主要內容及順序,同時也備分類尋檢查閱。

  始祖故里圖。先祖的後裔,特別是遷徙寓居他鄉的後裔,均把先祖出生地稱之為故里。在譜牒中繪製祖居地域故里圖,相當重要,它給後人留下木有本、水有源的踏實感,以及無不之所自出歸根感。

  宗祠祖廟圖。宗祠祖廟是朝拜祖先,舉行宗族重要儀式之所。宗祠祖廟,是族人們的精神聖地。因此是家譜中重要組成部分,在家譜中居重要位置。

  先祖墳塋圖。根據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旨需要,先祖墳塋在譜牒中居重要位置。在支譜中除始祖墳塋外,還記載有本支支祖墳塋。墳塋的記載,是永祀“先祖之所棲”、“報本追源”。當然更有始遷考據的作用。

  先祖像、贊。家譜中載有家族先祖的畫像,並配有押韻的讚詞。以此提高族人凝聚力。主要是為了讓後世子孫瞭解先祖的功績,培養後世子孫對先賢的崇敬之情,同時也有光耀家族門望的目的。

  恩榮錄。恩榮錄是指歷代朝廷皇帝批准給予的賞賜、贈與、表彰、榮任、加爵等。譜中所載的恩榮錄,即是本族的文官武將、賢達處士、烈女節婦等受到過這種恩澤的記錄。恩榮錄的記載,既能顯示本族的榮耀光彩,同時也能激發子孫修身立志、成就事業。

  姓氏源流。姓氏源流是指從始至終連貫地表述本族自始祖起依次下衍的人物世系,重點人物的世職業績;重大事件和遷徙定居、分支的起點人物。因此,世源就是當代族人共同先祖的源流總述。我汪氏家譜以姬汪為始祖,姬汪先系稱為世源,因它有得姓之源,也叫姓源。

  世系錄。世系錄有稱為齒錄。它是家譜的主體,它所擔負的作用:是記載從一世祖開始,直至纂修該譜時,歷代家族成員的名字、生卒年月、職官科第、妻室子女、藏地墳塋等諸多內容;是謁祖尋根的主要線索;是區別地方史志的主要依據。

  人物傳記。與世系錄有點相似,不同的是世系錄本家族每成員都有,而傳記類則是家族中有功名賢能、特殊事蹟、豐功偉業,名可行世之人,方可入傳。

  祖訓家戒。祖訓家戒是家族制定的約束和教化族人的規章和希望。大約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強制性的法規,主要是要告誡族人絕對不可逾越;另一類則是誘導性的說教,其內容大體上立足於忠、孝、仁、義、禮、耕、讀等,以此告誡族人達到“祖宗之德傳家久,家風之規繼世垂”的目的。

  汪氏始於“周禮盡在魯矣”之魯國,後為中國三大地方顯學之一徽文化的奠基人和引領者,繼承併發揚儒家文化思想,其地位隨歷史的發展越顯重要。千百年來在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同時,也傳承著列祖列宗儒家思想的倫理教化。

  大事記。宗族的大事記除在譜序中表述之外,有的專編大事記。所涉及和記載的內容主要有:始祖業績要事;遷徙定居;宗祠營造;德行善事;恩榮誥封;兵荒遭遇;盛衰變故;名人榮枯等等。其中所事應直書事實原委,因大事記是為後人或從事譜牒研究的學者提供鮮為人知的史料,這一部分是極有價值的。

  捐輸名目。捐輸名目是本屆修譜時,除規定派收丁名費以外的另一種捐贈集資的人名記錄。所謂捐輸,即捐獻、捐贈的意思。捐輸大多出於兩種情況:一是本屆收入名丁費不足以支付修譜的總費,勸告本族仕官、名人、殷實大戶捐資助修;二是有些人是要為本族做貢獻,主動贊資。這些捐讚了的人士,刊載在譜,也是一種榮譽,可為後人提供示範鼓舞作用。

  除了以上所列的要素外,還有不同情況出現。譬如家譜中還列出諸如:世系圖;雜記;後記等等內容,這裡不一一介紹了。

  七、當今修譜概述

  新中國建立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生活逐漸穩定富裕起來。續修家譜觀念在復甦。尋根問祖、興修家譜風起雲湧的同時,在譜牒內容結構等方面也應更新變化。在傳統家譜基礎上,去其封建糟粕、取其傳統精華,重優秀文化傳承,要與時俱進,要突出時代烙印,並且要加大家譜所載資訊量。

  1、譜牒結構內容上要發生變化。在弘揚汪氏優秀傳統文化前提下,要與時俱進,薄古厚今。所修家譜,則更重視歷史、傳承、遷徙等內容的考訂和現狀的描述。

  2、修譜名目與職名要發生變化。首先是組織架構,家譜纂修要體現新的特徵,就是各級宗親會介入修譜。第二是修譜人,應由知識淵博的人、熱心公益事業無私奉獻的人、以及有較高威望的人擔任。

  3、經費來源發生變化。過去修譜,經費來自於祠堂公產、家族公攤、字數或領譜數目分攤、自願捐獻四個方面。如今,祠堂公產基本不存在其經費來源主要是捐資贊助、族人入譜名丁費、企業家投資、貸款等渠道。

  4、修譜指導思想發生變化。過去修譜,是以封建宗法觀念為指導。現在修譜,一般以平等思想為指導,提倡現代人倫的思想文化取向,發揚先祖優秀傳統精神,賦予新的文化內涵,其具體體現於:男女入譜權利平等、大宗小宗一律平等。

  5、譜書版式和裝幀也要發生變化。就紙型載體而言,過去是木板雕刻製版印刷。當今排版技術早已革命為電腦版式。其形式可分為精裝、簡裝;在文字方面,可分為繁體字和簡體字,以滿足海外於大路不同層面人們的需求。除此之外,還有光碟版、網路版等等。將其家譜資訊多元化,以方便族人尋根查閱。

  6、譜書的形式也要變化。具體表現在故里的山川地貌等方面,採用航拍技術加以展示。祖先畫像,應在家族優秀畫家中去徵集家族認可的、充分體現出祖先的浩然正氣、睿智謙和的、具有現代感的畫像。

  7、世系錄資訊載量也要變化。譬如:除了描述世系外,其族人的生年、卒年;職務職稱;出生地及現住址等均要載列其中,為後續子孫續修家譜時提供方便。

  通過家譜纂修,讓族眾及其後人在瞭解家族系脈的基礎上,更多地瞭解家族每一代的歷史、瞭解列祖列宗的事蹟,瞭解宗範家風、瞭解一個宗族的優良傳統等,將家族世系中的血脈傳承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統有機結合起來,豈不更有價值?這是由於,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家庭始終社會的最基層的單元,只有家庭和諧、文明、穩定、興旺了,社會的文明進步、發展繁榮才有深厚的基礎。在當今社會形勢下修譜,不只是能達到弘揚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目的,而且對於參加撰修家譜的成員來說,通過參與編修自己家族歷史的活動,也能促進其更加熱愛家庭、熱愛家鄉,從而更加熱愛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