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神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茯神,並非我們所稱的茯苓。兩者間有著練習與區別。很多人對於茯苓比較瞭解,但是對於茯神就不是那麼的熟悉了,那麼茯神有著哪些功效和作用呢?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茯神的功效作用,希望能幫到你。

  茯神的作用

  鎮靜作用

  實驗動物用茯神10—20克/公斤灌胃後,進入安靜欲睡狀態,但無睡眠現象;對苯甲酸鈉咖啡因興奮之小鼠,以茯神煎劑5克/公斤作腹腔注射,能使其鎮靜,鎮靜率為90%,鎮靜指數3.11;若改用20克/公斤灌胃,則鎮靜率為為85.7%,鎮靜指數1.64。

  抑制腫瘤作用

  茯苓糖的結構為β***1一6***吡喃葡甙的支鏈,當支鏈切斷變為單純的β-***1—3***葡聚糖***即茯苓多糖***,對肉瘤180抑制作用率達98.88%。

  養心安神

  茯神味甘淡,性平微溫,入心經,養心安神。如《藥品化義》曰:“戴人曰,心本熱,虛則寒。如心氣虛怯,神不守舍,驚悸怔忡,魂魄恍惚,勞怯健忘,俱宜溫養心神,非此不能也。”失眠、驚癇、健忘等證,常用本品治療。

  利水消腫

  治水腫。人體水液代謝之調節,責於肺、脾、腎及三焦。肺主宣降通調水道,敷布津液;脾主運化水液;腎陽主水液蒸化;三焦為水液通調之道路。若其中之一***或更多***氣化功能失常,則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津停滯,而成水腫。治用茯神,其味甘淡性平,利水而不傷氣,故主治之,又因其有健脾之功,故脾弱運遲。水溼停蓄者用之,有標本兼顧之效,故更宜選茲。

  補虛治勞

  本品味甘,性平微溫,入心、脾兩經.補益心脾,而治虛損。心脾兩虛,多由病久失調,或勞倦思慮,或慢性出血所致。症見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眩暈健忘,面色萎黃,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神倦乏力,或皮下出血,舌質淡嫩,脈細弱。治宜益氣健脾,養血安神。茯神具此功效,故可投用。

  療風眩,風虛,五勞,口乾。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養精神。

  主驚癇,安神定志,補勞乏;主心下急痛堅滿,小腸不利。治心虛氣短,健脾利溫。

  茯神的功效

  【性味】甘淡,平。

  《別錄》:"平。"

  《藥性論》:"味甘,無毒。"

  《藥品化義》:"味甘淡,性微溫。"

  【歸經】入心、脾經。

  《藥品化義》:"入心、脾二經。"

  《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足大陰脾經。"

  《要藥分劑》:"入心經,兼入肝經。"

  【功能主治】寧心,安神,利水。治心虛驚悸,健忘,失眠,驚癇,小便不利。

  《別錄》:"療風眩,風虛,五勞,口乾。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養精神。"

  《藥性論》:"主驚癇,安神定志,補勞乏;主心下急痛堅滿,小腸不利。"

  《本草再新》:"治心虛氣短,健脾利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茯神的配伍應用

  1、配茯苓

  茯苓、茯神本於一體,如《本草綱目》曰:“《神農本草》止言茯苓,《名醫別錄》始添茯神,而主治皆同。後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潔古張氏謂風眩心虛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嘗不治心病也。”茯神抱木而生,有取木助火之意,茯苓入脾腎之用多,茯神則多入心,相須為用,健脾益氣,利水消腫,兼能通心氣,安心神,用治水火不濟之心慌心悸,少氣懶言,夜寐不寧,多有良效。

  2、配合歡花

  治陰虛血少,心神失濡、憂鬱不樂、虛煩不眠、多夢易醒等證。合歡花,甘平之品,開鬱解憂,除煩安神,如《四川中藥志》曰:“能合心志……解鬱,治心虛失眠。”茯神微溫甘淡,養血寧心,如《藥性論》曰:“安神定志,補勞乏”。二藥相伍,藥力平和,氣血兼顧,共奏養血解鬱,寧心安神之功。

  3、配桅子

  除煩安神,茯神甘微溫,養血益氣,寧心安神,其性沉重,重可去怯除煩。二藥相合,一甘一苦,一溫一寒,補心血,洩心火,標本兼顧,寒溫並調,為血虛陰虧,心神不寧療治妙品。

  4、配白芍

  肝藏血,心主血,肝喜條達,心藏神明。營血不足,肝木失濡,心神失養,可致肝氣鬱結,心神不寧,焦慮恍惚,失眠不安。白芍味酸入肝,擅於養血柔肝,使肝體得濡,肝用復常,則肝氣條達。茯神甘以入心,善於益氣養血,心神得養,相須為用,益氣養血,柔肝益心,定魄安神,心志和,肝體養,令人歡樂無憂,精神歡暢。

  5、配桂枝

  利水除溼。大凡水溼為患,多責之於中焦脾土。稜枝辛甘助陽。甘溫化氣,善散陰霾之邪,茯神甘淡滲利,甘平益脾培土,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治理生溼之源。二藥相合,桂枝得茯苓不發表而專於化氣行水,茯苓得桂枝通陽除溼,利水除溼功效大增,正合《金匱要略·痰飲》:“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