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作會議講話***2***

  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我國水利基礎不斷夯實,防災減災體系逐步完善,水利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群眾受益程度明顯提高,為糧食連續七年增產、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程序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長期關心和支援水利工作的各有關部門、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和武警官兵,以及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向長年奮戰在水利戰線的廣大幹部職工緻以崇高的敬意!

  二、深刻領會中央精神和決策部署

  “十二五”時期,是加強水利重點薄弱環節建設、加快民生水利發展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水利改革、加強水利管理的攻堅時期,也是推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的重要時期。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對“十二五”時期水利改革發展提出明確要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重要部署,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重點研究部署加快水利改革發展問題,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定位,水利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原則、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和政策舉措。認真學習、深刻理解、準確把握、全面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對於抓住和用好水利改革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推動水利更好更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制定“十二五”規劃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同時提出了“五個堅持”的基本要求,強調要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明年巨集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強調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提出的明年經濟工作總體要求和6個方面主要任務,統籌當前和長遠,與“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緊密銜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是推動科學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是水利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的戰略大局。“三化同步”是現代化建設必須牢牢把握的客觀規律,是順應農業農村新發展新變化新趨勢的必然要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原則,也是謀劃“十二五”水利發展新思路新舉措的重要遵循。大力推動結構調整,實現經濟轉型升級,迫切需要加快水利建設步伐,轉變水利發展方式,充分發揮水資源要素配置的先導作用和水利基礎設施的保障作用;協調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迫切需要解決好涉及民生的水利問題,促進水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儘快形成“三化同步”的良好局面,迫切需要大興水利,著力夯實農田水利基礎,消除水利的瓶頸制約;深化改革開放、創新體制機制,迫切需要全面推進水利各個領域改革,突破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我們必須深刻認識世情國情水情變化,在形勢發展變化中抓住新機遇,在應對各種挑戰中把握主動權,推動水利改革發展再上新臺階。

  第二,準確把握新時期水利的戰略定位。明確水利的戰略地位,是關係水利長遠發展的根本問題。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國水資源形勢深刻變化,水安全狀況日趨嚴峻,水利對全域性的影響更為重大,地位愈加凸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不僅事關農業農村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不僅關係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係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這是在我們黨的重要會議上,第一次全面深刻闡述水利在現代農業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將水利提升到關係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第一次鮮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這是對我國基本國情水情的準確把握,是對水利發展階段特徵的科學判斷,是今後統籌水利改革發展、完善水利扶持政策的基本依據,是我們黨對水利工作認識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對統一全黨思想、形成全民共識、凝聚全社會力量、加快水利改革發展,必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第三,準確把握制約水利發展的突出矛盾。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水利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但必須清醒看到,與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要求相比,水利投入強度明顯不夠,建設進度明顯滯後,主要表現在: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主要支流防洪能力低、小型水庫病險率高、山洪災害威脅大、抗旱水源工程嚴重不足,這些都是水利建設的突出薄弱環節;“兩工”取消後農民投工投勞銳減,農田水利設施不足,農業抗禦水旱災害能力較低;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水資源水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不斷強化;水利發展仍存在諸多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問題,水利改革進入深層次攻堅克難階段。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依然是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水情,洪澇災害頻繁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農田水利建設滯後仍然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水利設施薄弱仍然是國家基礎設施的明顯短板。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大,我國水利面臨的形勢更趨嚴峻,20xx年西南地區發生特大幹旱、多數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部分地方突發嚴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們加快水利建設刻不容緩,深化水利改革時不我待,強化水利管理勢在必行。

  第四,準確把握水利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舉措,注重科學治水、依法治水,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大興農田水利,圍繞保障防洪安全繼續加強江河治理,圍繞保障供水安全加強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圍繞保障水資源安全加強各項管理制度建設,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水利現代化道路。明確提出力爭通過5到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有利於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強調要突出加強農田水利等五個方面的薄弱環節建設,全面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確立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汙“三條紅線”;創新水利發展體制機制。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全面把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水利工作的重大部署,把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更好地結合起來,把保障發展與改善民生更好地結合起來,把構建現代水利基礎設施體系與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更好地結合起來,奮力推進水利改革發展新跨越。

  第五,準確把握加快水利發展的政策措施。解決我國日益複雜的水資源問題,推動水利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最根本的是靠政策、靠制度、靠改革。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支援水利的新政策新舉措,包含財政、投資、金融、稅收、土地、價格、政績考核等各個領域,明確提出要發揮政府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各級財政性資金對水利投入的總量和增幅要有明顯提高,進一步提高水利建設資金在國家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水利投入,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完善水利基金政策,延長征收年限、拓寬來源渠道、增加收入規模,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水利信貸資金,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水利建設,力爭今後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xx年高出1倍。同時,在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基層水利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水源儲備、建設專案佔用水利設施和水域補償等方面也提出了許多政策措施。這些重大舉措,是對各地水利實踐探索的總結昇華,是對過去水利扶持政策的整合發展,是對水利發展體制機制的完善創新,針對性強,覆蓋面廣,含金量高。我們要深刻領會、準確把握,抓緊實化細化政策,加大政策落實力度,充分發揮政策效力。

  三、努力推進“十二五”水利新發展

  “十二五”時期水利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大力發展民生水利,以推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標,以加強水利薄弱環節建設、強化水利基礎設施體系為重點任務,以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為戰略舉措,以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創新水利科學發展體制機制為重要保障,著力增強水旱災害應對與綜合防禦能力、水資源合理調配與高效利用能力、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能力、科學治水與依法管水能力,確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堅實水利保障。

  今後五年水利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防洪減災綜合體系進一步完善。大江大河防洪體系基本建成。重點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基本完成,現有病險水庫和大中型病險水閘隱患基本消除,山洪災害防治區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基本建立。全國洪澇災害年均直接經濟損失佔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7%以下。

  ——城鄉供水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高。流域和區域水資源合理配置格局初步形成,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適應的城鄉供水體系基本建立,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全面解決。全國新增供水能力400億立方米左右,全國乾旱災害年均直接經濟損失佔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1%以下。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區和50%以上的重點中型灌區骨幹工程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任務,淨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000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5000萬畝。新增農村水電裝機1000萬千瓦。

  ——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顯著進展,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有效保護體系基本建立。全國萬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到80立方米以下,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53。

  ——水環境保護與水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全國重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主要水質指標達標率提高到60%。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初步建立,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5萬平方公里,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及重點河湖水生態環境狀況得到改善,地下水嚴重超採區超採狀況初步扭轉。

  ——依法治水管水能力不斷增強。符合我國國情水情的較為完善的水法規體系基本形成,水行政執法能力顯著提升,預防為主、預防與調處相結合的水事糾紛處理機制基本建立,全社會水法治意識進一步增強。

  ——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體系初步建立,以公共財政為主渠道的穩定增長的水利投融資體制基本形成,水利工程良性執行與管護機制基本健全,水價形成機制初步理順。

  ——行業能力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水利科技創新水平明顯提升,水文服務能力和水利資訊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水利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水利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實現上述目標,要著力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突出加強防洪薄弱環節建設。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基本完成有防洪任務的重點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鞏固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成果,全面完成小型病險水庫和規劃內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加快山洪災害防治步伐,用3年時間完成1836個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加大江河主要支流治理力度,加強重點獨流入海河流和西北地區重點內陸河流綜合治理。

  第二,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快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完成190處大型、800處重點中型和1500處一般中型灌區的節水改造任務。結合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在水土資源條件具備的地區新建一批灌區,大力發展有效灌溉面積。加強灌區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和田間工程配套,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實施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強重點澇區治理。因地制宜興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搞好雨洪資源利用,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對縣域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進行集中配套改造。加快以節水灌溉飼草地為重點的牧區水利工程建設。

  第三,大幅提高城鄉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實施全國大型、中型水庫建設規劃,完成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主體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設,積極推進引漢濟渭、引江濟淮***巢***、滇中調水等跨流域、跨區域調水工程,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研究,優化水資源戰略配置格局。實施西南五省重點水源工程近期建設規劃,建設一批中小型水庫、引提水工程,著力解決西南等地區工程性缺水問題。加快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建設,構建引得進、蓄得住、排得出、可調控的江河湖庫水網體系,提高供水可靠性和防洪保安能力。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2012年年底前解決規劃內農村飲水安全問題,2015年年底前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建設一批規模合理、標準適度的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立應對特大幹旱和突發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儲備制度。

  第四,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大幅度增加高效節水灌溉資金投入,小農水重點縣建設資金要優先用於節水灌溉,用好灌排裝置農機具補貼政策和節水灌溉財政貼息政策,大力推廣管道輸水、噴灌、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集中力量建設一批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北方平原地區要大力推行管道灌溉,固定式、半固定式、移動式噴灌等技術;東北、西北等有規模化耕作條件的地區,要大力發展大型機械化行走式噴灌,集中連片建設高標準節水灌溉示範區。南方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也要發展節水灌溉,大力推行水田控制灌溉。水源條件較差的山丘區,要利用小型集雨設施,發展滴灌、微灌等窖灌農業。要結合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節水型設施農業和旱作農業。要完善節水灌溉技術服務體系,建立農業灌溉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加強量水設施建設,改進水費計收手段,抓好輸水、灌水、用水過程節水。要積極研發具有中國特色、質優價廉的節水灌溉技術和裝置。

  第五,繼續實施大江大河治理。進一步治理淮河,加快以入海水道二期為重點的新三項工程建設,搞好黃河下游治理和長江中下游河勢控制,繼續推進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設,加強太湖、洞庭湖、鄱陽湖綜合治理。開工建設西江大藤峽、黃河古賢、淮河出山店等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不斷提高調蓄洪水能力。加快蓄滯洪區建設,重點實施長江城陵磯附近和海河重點蓄滯洪區建設,調整和建設淮河行蓄洪區,加強黃河下游灘區安全建設。抓好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建設,推進海堤建設和跨界河流整治。

  第六,深入開展水生態環境治理。繼續抓好重點區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全面開展坡耕地綜合整治,推進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繼續實施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和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開展海河流域、敦煌等生態脆弱地區與艾比湖等河湖水生態修復治理。抓好農村水環境綜合治理,搞好農村河道疏浚和小型水庫清淤。大力推進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擴大小水電代燃料工程規模,實施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加強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和安全監管。

  第七,著力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確立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汙“三條紅線”。落實重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流域、省、市、縣四級取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完善農業、工業、服務業、居民生活等用水定額指標體系,強化計量和考核管理。從嚴核定水域納汙容量,嚴格控制入河排汙總量,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體系和監測預警監督制度。加大城鄉飲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調沿線、三峽庫區等重點區域水資源保護力度,推進太湖、滇池、巢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完善國家水權制度,全面落實水資源有償使用、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等管理制度,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制與考核制。加強水資源統一排程,開展海水淡化,開發利用再生水、苦鹹水、礦井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積極推進地下水超採治理。

  第八,努力創新水利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主渠道作用,大幅度增加各級財政水利投資規模,充實完善中央和地方水利建設基金籌集政策,擴大基金來源和規模,完善有關財政補貼政策,用好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的政策。加強對水利建設的政策性金融支援。鼓勵各地積極出臺扶持政策,加大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力度,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水利建設。推進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健全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推進城鄉水務一體化程序。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落實中小水利工程管護主體和管理責任,保障水利工程良性執行。完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以鄉鎮或小流域為單元,健全基層水利服務機構,強化公益性職能,核定人員編制,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加快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建設,加強防汛機動搶險隊伍和抗旱服務組織建設,推動水文行業管理體制和農村水電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水價改革,發揮水價在促進節約用水中的槓桿作用。建立與水有關的生態補償機制。充分發揮水土資源優勢,積極開展水利多種經營,加強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

  第九,不斷強化科學治水和依法管水。健全水利科技創新體系,強化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力爭在水利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上實現新突破,獲得一批具有重大實用價值的研究成果,加大技術引進和推廣應用力度。健全水利技術標準和計量、質量認證體系。建立健全水法規體系,完善水資源配置、節約保護、防汛抗旱、河道採砂、農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領域的法律法規。全面推進水利綜合執法,加大對非法取水、非法採砂等水事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強河湖管理,嚴禁建設專案非法侵佔河湖水域、岸線。健全預防為主、預防與調處相結合的水事糾紛調處機制,完善應急預案。做好水庫移民安置工作,深入落實後期扶持政策。完善水利安全監督管理制度。加強水利國際交流與合作。

  第十,切實加強行業能力建設。全面做好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工作。完善全國、流域、區域水利規劃體系,強化水利規劃對涉水活動的管理和約束作用,加快重點建設專案前期工作。優化水文站網布局,著力增強重點地區、重要城市、地下水超採區水文測報能力,加快應急機動監測能力建設。建立防汛抗旱督察制度,健全防汛抗旱應急管理機制。加快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全國水資源管理資訊系統和國家水利資料中心建設,以水利資訊化帶動水利現代化。大力加強水利系統黨的建設、幹部隊伍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四、紮實做好20xx年水利工作

  20xx年是建黨90週年,也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20xx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大興水利強基礎、狠抓生產保供給、力促增收惠民生、著眼統籌增活力。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做好20xx年水利工作,對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順利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做好防汛抗旱防颱風工作。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前做好防汛抗旱各項準備,全面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製為核心的各項防汛抗旱責任制,突出抓好病險水庫、水電站、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著力防範中小河流洪澇災害和山洪地質災害,高度重視颱風防禦工作,認真做好北方河流防凌汛工作,統籌做好城市防洪排澇和農田排澇降漬工作。加強旱情監測預警分析評估,狠抓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強化抗旱水源管理和水量統一調配,做好引黃濟津濟澱、引江濟太、珠江枯水期水量排程、山西河北向北京集中輸水等排程工作,確保城鄉供水安全。

  第二,抓緊防洪重點薄弱環節建設。加快實施全國重點地區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設規劃,確保2012年年底前完成規劃確定的2209條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任務。繼續加大小***1***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力度,20xx年開工專案要在20xx年完成任務,其他專案20xx年全部開工建設。啟動實施小***2***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規劃和全國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規劃。抓緊實施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在20xx年安排500個縣的基礎上,20xx年再安排600個縣的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

  第三,加強西南抗旱能力建設。加快西南地區“潤滇”、“澤渝”、“興蜀”、“滋黔”一期工程建設步伐,加快實施中型水庫建設規劃。抓緊落實西南五省重點水源工程近期建設規劃,開工建設一批前期基礎好、綜合效益高的水源工程專案。對現有小型水利設施進行清淤擴容、續建配套、除險加固,因地制宜興建小微型蓄引提灌排工程,大力發展牧區水利,搞好集雨水窖工程建設,統籌推進其他地區抗旱薄弱環節建設。

  第四,繼續推進重點工程建設。落實國務院治淮工作會議部署,抓緊開工建設入江水道加固、行蓄洪區調整、平原窪地治理等一批重點專案。實施太湖太浦閘除險加固,開工建設新孟河、新溝河延伸拓浚等工程。加快洞庭湖治理近期實施方案專案建設,推進鄱陽湖二期治理及“五河”尾閭疏浚。加快建設西藏旁多、貴州黔中、吉林哈達山等一批骨幹水庫工程。搞好重點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加大水利援疆、援藏工作力度,紮實做好水庫移民及水利定點扶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