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麼中藥養胃

說到,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養胃的中藥有哪些。中藥不能亂吃,一定要對症才能服用。具體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資料,希望大家能喜歡!

?

常用的養胃中藥有茯苓、白朮、黃芪、人蔘、淮山、薏米、靈芝、黃精、刺五加、沙蔘、大棗、甘草等。

1、白朮

白朮性溫,味苦甘,入脾、胃經,具有補脾、益胃、燥溼、和中的功效,用於治療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洩瀉、痰飲、水腫、黃疸、溼痺、小便不利、頭暈、自汗等症,為常用的中藥材。市場上有用菊三七的根冒充白朮,使用時要注意鑑別。

2、山藥

吃山藥可健脾益胃、助消化,對治療脾胃虛弱、食少體倦、洩瀉等病症有幫助。選山藥也有講究,一般應選外觀完整、平直、粗細均勻、無異常斑點、沒有腐爛的山藥。

3、黃精

黃精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也適合脾胃虛弱的人群服用,如果是倦怠乏力、食慾不振的人群,可以將黃精與黨參、白朮等一同調配藥膳食用,如果是伴有口乾食少、飲食無味、舌紅無苔等胃陰虛的人群,則可以將黃精與石斛、麥冬、山藥等調配藥膳食用。

4、蓮子

蓮子的藥性平和,味道稍微有點甘甜,中醫認為它能補脾胃之氣,可以起到止瀉的作用,另外還有養心安神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蓮子食用前需要去心。

5、大棗

許多中醫藥書籍中都有關於紅棗保健作用的記載:補虛益氣,養血安神,健脾和胃,是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大便溏薄、心悸乏力、氣血不足、倦怠無力、失眠等患者良好的保健營養品。紅棗炒黑後泡茶喝,可治療胃寒、胃痛。

6、甘草

在中醫上,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應用分“生用”與“蜜炙”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

7、沙蔘

沙蔘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之功,適用於陰虛肺燥或熱傷肺陰所致的乾咳痰少、咽喉乾燥等症,及溫熱病熱傷胃陰或久病陰虛津虧所致的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大便乾結等。

8、黃芪

黃芪,又名綿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乾燥根。具有健脾補氣、昇陽舉陷、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託毒排膿、斂瘡生肌之功效。適用於肝損傷、肝炎及胃潰瘍、胃炎等人群。

9、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能除溼利水,還有抗衰老的作用。除了最常見的茯苓餅,還可以將茯苓打磨成粉後放入粥中食用,或拌蜂蜜後抹到糕點上蒸熟食用。

10、芡實

芡實又名雞頭米,性平,味道甜澀,是補脾胃最好的食物之一,同時還有固津的作用它與蓮子的功效相似,只不過它的收斂作用比蓮子強。如果脾胃虛弱拉肚子,芡實還有助止瀉。由於芡實較硬,應該長時間熬煮,也可打成粉放入粥中。

養生之道網提醒,養胃中藥“怕”糯米。糯米、肉類、豆類等食物不易消化,正在服用健脾養胃類中藥的人最好少吃,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影響病人康復。胃腸功能已經減退的老年人,如果多吃這類食物,往往會導致腸胃不堪重負。

養胃的重要性

【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人從母體內出來時,腎已具有全部功能。脾胃則是人出生後,吸允母親乳汁漸漸長大,到食人間煙火***成人食物***,此時,先天的腎氣腎精,必賴後天水谷精微來補養。故應強調補脾益胃為重。

【補脾益胃】:書有云:“氣壯而胃自開,氣和而食自化。”調養脾胃,從調養精氣開始。從養生角度,調理脾胃應:忌食冷膩、辛辣、煎炙之品。節飲食以和脾健胃,調精神以疏肝理脾,常運動以和胃化食,防勞累以養脾氣,處處都應立足於補脾益胃,調理後天。人,靠精氣神,存在於世。繁體字的‘精氣’二字,都有“米”字。就是人的生命是靠“米”養活的。也就是要吃飯,才能延續生命。

吃飯要做到“三節”:一按“節令”攝取食物,儘量少吃反季節食物。二,有“節制”的攝取食物,做到“量腹節所受”,根據你的肚子來攝取食物,不要“胡吃海塞”。好吃的,吃個死,不好吃的,死不吃。都是不可取的。三,有“節奏”的攝取食物。吃飯時要細嚼慢嚥,讓食物在嘴中經過充分咀嚼,充分地分泌唾液,拌合食物,進入胃中。***胃主納食***,經過胃的研磨,進入脾中,***脾主運化***,化為水谷精微,輸送至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營養全身。這既是養脾益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