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脹氣胃口差怎麼辦

  寶寶吃得少、胃口差,經常脹氣、便祕或腹瀉……該如何幫寶寶顧好腸胃?新手媽媽一定要知道。一起來跟小編了解一下吧:

  嗷嗷待哺的嬰兒,腸胃健康好不好,會直接反映在體重成長的資料上。臺灣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表示,寶寶若腸胃吸收不好就容易腹瀉,消化不好則容易有脹氣的毛病,影響身體對營養的攝取。

  若寶寶經常脹氣不適、排洩不順,當然會長得不好,這就需要父母用心把關,從透視兒童成長曲線、正確新增副食品、正視腸胃不適小毛病等三方面著手,幫助寶寶維護胃腸機能,打穩健康根基。

  透視成長曲線

  寶寶胃口差透露的警訊

  常見許多新手媽媽詢問新生寶寶一餐該喝多少奶量?媽媽們對寶寶奶量分毫計較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從出生到4個月大這段期間,奶水就是寶寶唯一的營養來源。

  如果是喝配方奶的寶寶吃得少,媽媽們難免會擔心:配方奶味道合不合寶寶胃口,該不該給寶寶換奶?如果是喝母乳的寶寶,又難免擔心是不是母乳不夠營養,以致於寶寶“瘦巴巴”。

  劉明發醫師表示,國內外都曾有機構針對食慾不佳導致發育遲緩的寶寶做過相關研究,想要了解為什麼有些寶寶不愛吃東西。研究發現,寶寶食慾不佳、體重過輕的原因,可能透露出不易被察覺的健康警訊。

  營養不足造成體重過輕

  想要進一步瞭解造成寶寶發育遲緩的元凶,醫師可根據測量寶寶的頭圍、身高、體重、問診等方式做詳細評估。若寶寶的身高、頭圍成長在正常範圍內,但體重較輕,則過瘦的原因主要與營養攝取不足有關。

  但若寶寶是頭圍成長正常,但體重和身高都不長的情況之下,就有可能是內分泌的問題。若頭圍、身高、體重都低於標準範圍,則須懷疑是腦部的問題。

  因此,當寶寶奶量減少或食慾差,媽媽們擔心是不是奶水的問題之前,不妨從 《兒童成長曲線圖》中,對照寶寶的頭圍、體重、身高成長曲線,只要這三個專案的成長曲線都落在同一個區間,且未低於3%,就無需過於擔憂。

  乳糖耐受性差 腸胃易脹氣

  在怎樣的情況之下需要給寶寶換奶呢?劉明發醫師表示,根據統計,亞洲人中約30%~50%有乳糖不耐情形,其中10%的乳糖不耐患者程度較為嚴重,攝取乳製品後容易脹氣不適,消化吸收不好,也容易腹瀉,這種體質會遺傳給寶寶。

  如果經過醫師檢查評估之後,確認寶寶有乳糖不耐情形,就需考慮選擇低乳糖或無乳糖的配方奶,以改善乳糖不耐,避免增加腸胃的負擔。

  此外,劉明發醫師提醒,在寶寶滿週歲以後,家長應該避免讓寶寶將奶水當開水喝,乳製品的攝取應該減量,因為若是腸胃吸收不好或是有乳糖不耐,都會增加寶寶脹氣不適的頻率,進而影響食慾。

  正確新增副食品

  延後新增未必可預防過敏

  寶寶滿4~6個月大之後,將開始接觸奶水以外的食物。當寶寶第一次必須用吸吮以外的方式進食時,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截然不同的飲食方式。

  剛開始,大部分寶寶都會表現出“難以接受”的表情,而且過去的觀念認為,延後新增副食品的時機,能降低寶寶過敏的概率,在這個情況之下,照顧者是否應該晚點再給寶寶吃副食品?

  劉明發醫師表示,過去觀念認為,避免讓寶寶過早接觸到高致敏性飲食,延後新增副食品的時機,可以預防過敏。不過,近年來歐洲營養學會、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相關研究都發現,延後新增副食品可降低過敏的理論,在醫學上的證據仍不足。

  掌握新增副食品時機

  劉明發醫師進一步指出,寶寶的免疫系統會在9個月大逐漸發展完成,若在此之前少量接觸各種飲食,刺激免疫系統的耐受性,對於降低過敏反而大有幫助。

  這就好比經常被蚊蟲叮咬之後,身體對蚊蟲叮咬產生的反應會降低,但若過於保護,避免讓寶寶接觸任何可能引起過敏的物質,一旦寶寶免疫系統發展完成,日後接觸到過敏原的刺激,身體產生的過敏反應會更激烈。

  不應過晚新增副食品

  新手媽媽仍應依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避免過晚新增副食品,一旦免疫系統發展完成***定型之後***,日後接觸到過敏原就容易產生過敏反應。

  因此,建議在寶寶滿4~6個月大期間開始少量給予副食品,若是純母乳哺餵,則建議在6個月大之後新增副食品,但不可晚於9個月大。

  因為6個月之後母乳中的鐵質含量不足寶寶身體所需,若只是純母乳哺餵至9個月大,而沒有其他的營養來源,寶寶易有缺鐵性貧血。

  應避免給寶寶喝果汁

  喝配方奶的寶寶,可從滿4個月大開始新增副食品。第一次新增副食品,很多媽媽會讓寶寶從果汁開始,不過,劉明發醫師提醒新手媽媽,不論是純母乳哺餵或是喝配方奶,初次新增副食品需注意應該避免給寶寶喝果汁,建議可以從米糊開始。待寶寶6個月大,吞嚥功能較好之後,就可直接嘗試果泥、蛋黃、稀飯、魚等半固體食物。

  各種食物都可以讓寶寶嚐嚐看,每種食物嘗試3~5天之後再更換,在這段期間接觸過各種食物的寶寶,滿週歲以後比較不會挑食。

  寶寶剛開始吃副食品需要時間來適應不同的進食方式,這是腸胃調整的必經階段,大約嘗試2周之後,寶寶就會逐漸適應,所以,媽媽們別因為寶寶吃得不好、吐出來,就不讓寶寶繼續嘗試。

  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很多媽媽會將果汁當做副食品給寶寶喝。不過,劉明發醫師特別提醒,如果想要攝取水果中的營養,建議吃果泥不要喝果汁。

  一方面是因為喝果汁容易攝取過量,而且果汁含糖分高,空腹喝糖水容易造成寶寶腸胃脹氣不適,同時,也容易養成寶寶不愛喝水的不良飲食習慣。

  給予富含高蛋白質精製飲食

  胃口小的寶寶,當然不容易長肉。門診中,常有媽媽因為寶寶吃得少,請醫師協助開開胃整腸藥。劉明發醫師表示,如果寶寶吃得少,父母更要幫助寶寶吃得巧。

  特別是針對消化吸收不佳的寶寶,在飲食上就要更注意食物的營養價值。建議可給予精製營養,特別是增加蛋白質的攝取,例如豆腐蒸蛋、絞肉拌飯等,讓寶寶在正常飲食中攝取到豐富、優質的營養素。

  如果寶寶的食量太少,但還願意喝奶,則建議媽媽們選擇高營養價值的乳品。臨床上發現,有些寶寶在補充優質營養之後,身體代謝提升,胃口也會獲得改善,因此,在這段過渡時期,照顧者更要注意給予高營養價值的食物,過了一段時間,慢慢就能改善寶寶的食慾。

  減少外在環境的干擾

  寶寶不愛吃、吃得少,部分原因也可能和挑食、好奇心重、不專心等因素有關,這型別寶寶通常體型都偏瘦。劉明發醫師建議照顧者在寶寶用餐時,應減少外在環境的干擾,例如關掉電視,和孩子一起專心吃飯。

  此外,照顧者也可以限制用餐時間,例如若超過30分鐘或1小時,即使寶寶還沒吃完,也不宜再讓寶寶繼續吃,用餐過程中則應避免強迫寶寶進食。

  正視腸胃不適小毛病

  從解便情況看腸胃健康

  脹氣、便祕等腸胃小毛病,父母也不可大意輕忽。因為若寶寶經常脹氣或便祕,當然也會影響食慾和身體對營養的吸收。劉明發醫師表示,要讓體重偏輕的寶寶恢復正常飲食,必須從平時的食量和排便習慣來調整。

  從出生到4歲以前,一天解2~3次便便或是兩三天解1次便便,不論是糊狀或成型便便,都屬正常。但若解便乾硬,肛門有裂傷,解便時會有腹痛、哭鬧情形,即使每天都有解便,有這些情形都算是便祕。此外,若一天解3次以上的糊便,則需懷疑是否吸收不好,吃了就拉,這型別寶寶的體重也會較輕。

  多管齊下解救便祕寶寶

  如果寶寶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長大後便祕的問題並不會自然消失。劉明發醫師表示,傳統觀念認為,只要身體攝取的水分充足就可以改善便祕,但其實,只補充水分是不足夠的,更重要的是從飲食中攝取的膳食纖維要足夠。

  青菜、水果中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足夠的膳食纖維加上足夠的水分,以及良好的排便習慣,多管齊下就可以告別惱人的便祕。

  吃水果連著果肉一起吃,就能攝取到膳食纖維。但並非每種水果都能改善便祕。劉明發醫師舉例說,富含膳食纖維的水果包括奇異果、火龍果、柚子、葡萄,瓜類如西瓜、木瓜、哈密瓜等。解便不順的寶寶,不妨每天吃1~2份的水果。

  而蘋果、番石榴對改善便祕幫助不大。此外,建議每天用餐半小時之後,讓孩子練習蹲坐兒童馬桶10分鐘,若使用成人馬桶,務必讓孩子的腳可以踩到地板或使用凳子,幫助孩子養成規律排便的習慣。

  此外,鈣質攝取過量也會造成便祕,若腸胃對牛奶蛋白過敏也會以便祕或腹瀉方式表現出來,如果是牛奶蛋白過敏的寶寶,通常只要減少攝取奶製品就可以改善。如果想要給寶寶服用乳酸菌,建議應等寶寶6個月大以後再服用。

  常吃甜食容易脹氣不適

  除了便祕之外,脹氣也是常見的腸胃毛病。劉明發醫師表示,脹氣常見原因與飲食有關,甜食、碳酸飲料、果汁、乳製品、運動飲料等都是容易引起腸子產氣的元凶。

  因此,若要改善脹氣不適,還是得從飲食著手。在寶寶吃副食品的階段,建議都給寶寶吃果泥,避免喝果汁,而且應該避免空腹吃。

  含糖飲食應該在飯後吃,因為若是腸道內細菌太多,過量的糖分也會使得細菌過量滋長,糖分發酵之後就容易產生氫氣,有些糖類***例如口香糖中的木糖醇成分***,無法被腸道吸收,但可被細菌分解後大量產氣,因此,吃了過多的含糖飲食,寶寶就容易脹氣。

  除了調整日常飲食之外,劉明發醫師表示,較為嚴重的脹氣可請小兒腸胃科醫師評估,如有需要再開消脹氣藥物或食用具有整腸作用的乳酸菌,持續吃1~3個月能改善。

  如果調整飲食之後,寶寶胃口還是很差,醫師會視情況給予開胃整腸藥物,例如抗敏藥水或鈹立安中的某些成分,可刺激腦部厭食中心,因直接作用於腦部,能讓寶寶有想吃的慾望。但使用藥物畢竟不是最好的辦法,建議照顧者還是要從日常飲食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