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服飾有哪些特點

  隨著文明的進步,人類從風餐露宿衣不裹體的原始人慢慢進化,開啟文明程序。時代在變,流行服飾也在變化,位於三國時期的人們穿著什麼樣的衣服呢?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三國時期服飾的特點,希望你喜歡。

  三國時期服飾特點

  三國時期的文物出土較少,據現在出土的推測,其大體服飾款式應承襲東漢,但在細節上也有其自身的特點。

  也許因為戰亂頻繁,服飾變得窄小。其一是古怪的領子,一種突起的領子在三國陶俑類文物中常見。不知道代表什麼。其二是窄衣褲子的大量出現,似乎圓領內衣比前朝更流行,在這個時期,平民服飾中圓領內衣越來越重要,交領的衣領和圓領內衣共同形成組合,也許是漢代三重衣的影響,從東漢末年到三國許多俑都會露出大面積的圓領內衣。帽子越來越小也是這個時代的特徵之一。

  三國時期的服飾

  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繡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飾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候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著。

  皮弁冠服:此種冠服為大射禮時,執事者穿著,衣裳為緇麻衣,皁領袖、素裳。

  朝服:自秦開始以袍作為朝服,漢代從皇帝至賤更小吏亦以袍作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過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稱。漢代的朝服,服色是隨著五時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襯以告緣領袖的中衣。

  女服服飾

  廟服:相當於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禮服中,地位最尊貴的一種。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廟服,皇后之謁廟服,其服色是皁下。

  蠶服:相當於周代約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帥領公卿諸侯夫人親蠶禮時穿著。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蠶衣為朝服。

  三國時人口數量介紹

  黃巾之亂後,中原地區發生天災饑荒,以至於民怨載道,人口數大減。曹操徵徐州時,“凡坑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李傕等在關中,“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益州的劉焉、劉璋及荊州的劉表鎮壓叛亂,揚州因為孫策等人的戰爭,使得人口數都減少。

  當時的人民朝三個方向流動:由關中西遷至涼州或是南遷至益州、沿漢水遷移至荊州,各約十萬戶。由中原地區往東北遷移至冀州或幽州,再遷至遼東。鮮卑和烏桓也因為這波流民而壯大。最後也是最大一股,是由中原地區遷移至徐州彭城,再南遷至江南地區。當時“是時四方賢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眾”,孫吳立國的基礎即建立在此上。例如:魯肅、諸葛瑾、呂蒙、張昭及徐盛等人就是此次南渡的中原士族之一。

  自三國鼎立局勢漸漸形成後,人民轉而因統治者或戰爭而被迫遷移。曹操攻擊張魯時及攻下後,共遷部份的川東漢中居民入關中。曹丕建都洛陽後,遷冀州五萬戶士家以實河南。魏滅蜀後遷蜀人三萬家至洛陽和關中。劉備領有益州,多次遷民於成都平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後,也遷隴西居民以實漢中。孫權在早期即擊敗江夏太守黃祖,虜掠男女數萬口。他建國後為了提升人口數,平定山越並以其“羸者充戶,強者補兵”,並且騷擾淮南來獲得人口。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263年,蜀國有1082000人;魏國有4432881人;公元280年,吳國有2562000人,總計郡縣編戶人口為7672881人。現代學者考慮到被世家門閥蔭庇的佃客、部曲還有屯戶、兵戶、吏戶、逃戶、漏戶、隱戶以及居於漢地的少數民族等等不納入戶口統計的人群,故認為三國末期約有3000萬人,而東漢末年自曹操統一北方後,魏蜀吳三方勢力的戰爭限於區域性,如魏蜀交界的祁山、秦嶺一帶及魏吳相交的江淮之間,不再有波及全國並持續多年的戰爭,魏蜀吳又紛紛在其統治境內推行屯田、興修水利、招徠流民等措施以此恢復社會經濟,人口逐漸開始恢復,至三國初年約有2224萬~2361萬人左右,僅有東漢人口峰值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