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容易感染疾病的原因

  春天,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生物體就有了適宜生長繁殖溫度而活躍起來。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供大家參考。

  

  1、春寒襲擊,天氣忽冷忽熱,溫差波動大,直接影響小兒機體免疫功能,導致抗病能力下降。

  2、冬天裡,身體漸漸對寒冷習慣了,春天天氣轉暖,氣溫回升後,人體內部系統還來不及調整適應,人體腎上腺素、甲狀腺素分泌減少,產熱降低,抗寒能力減弱。

  3、春暖後,萬物復甦,不僅綠草如茵,而且微生物”冬眠”後也開始”復甦”,細菌、病毒繁殖,且致病力強。

  4、春季裡空氣乾燥,百花盛開,加上風多,花粉、飛絮的擴散量也大,人們外出春遊時容易接觸過敏源。

  預防春季疾病的方法

  1、適時增減衣服。要遵循"春捂秋凍"的古訓,初春乍暖時,不要急於給孩子減衣,氣溫驟降時,要及時添衣。

  2、注意衛生。要經常保持室內清潔,開窗通風,使室風空氣新鮮,陽光充足,要勤晒被褥、勤換衣裳,少帶小孩去擁擠的公共場所。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加強食品衛生,注意餐具消毒等等。

  3、合理膳食。日常膳食中,除吃適量魚、肉、蛋外,應多吃些乳、豆製品、蔬菜和水果,嬰幼兒必要時要吃點魚肝油和鈣片。

  4、充足睡眠。春天易發生"春困",保證小兒充足睡眠,既有利於小兒生長髮育,又可增強免疫力。

  5、加強室外活動。風和日麗,讓孩子到室外活動,能得到日光照射,吸進新鮮空氣增強小兒造血及免疫功能。

  6、計劃免疫。要按計劃及時進行預防接種,以預防小孩子常見傳染病。

  春季兒科常見疾病治療方法

  發燒

  人的正常體溫是36.5-37°左右,如果高於37.2°,則稱作發燒。當人不能維持正常體溫的時候,很多生理機能將發生障礙。

  症狀:

  1、一直哭鬧不停,不管誰來安慰都沒有用。

  2、很難被喚醒。

  3、如果有人想觸碰或者移動孩子,他就哭鬧。

  4、脖子僵硬,不靈活。

  5、手臂、大腿或身體的其它部位出現不能控制的抽動、痙攣。

  6、神志不清,行動怪異***看見或聽見不存在的東西,說些很奇怪的話或行動反常***。

  7、呼吸時伴有雜音。

  8、不能吞嚥任何食物,並不住地流口水。

  9、面板上出現紫色的斑點。

  10、膚色灰白或呈暗藍色。

  11、脈搏微弱卻快、急***不滿1歲的孩子每分鐘脈搏超過160跳;年滿1歲的孩子每分鐘超過120跳***。

  12、排尿時有灼燒或疼痛感。

  13、腹瀉時大便中帶血。

  治療方案:

  1、維持家中的空氣流通:若家有冷氣,維持房間溫度於25--27℃之間。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但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

  2、脫掉過多的衣物: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3、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面板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4、用退熱貼:有助於散熱,但對較小的幼兒並不建議,因幼兒不易轉動身體,冰枕易造成區域性過冷或致體溫過低。使用退熱貼也可以,退熱貼的膠狀物質中的水份汽化時可以將熱量帶走,不會出現過分冷卻的情況。

  5、多喝水:以助發汗,並防脫水。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寶寶體內的失水。

 

  6、使用退燒藥: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38.5℃時,可以適度的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

  春季常見疾病

  感冒

  嬰幼兒受涼,最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以感冒為主,醫學上常常稱之為急性鼻咽炎。

  症狀

  大多以流鼻涕、鼻塞、喉嚨不適、咳嗽及發燒等輕微症狀。這些症狀會持續4~10天。

  好發族群:2歲以下的嬰幼兒最容易發生,年齡越小,症狀越嚴重,且容易併發中耳炎、副鼻竇炎及肺炎等症狀。

  病因

  感冒的病源,最多的是鼻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及副流行性感冒病毒等。腺病毒所致的症狀,一般比較持久。流行性感冒病毒所致者,比較嚴重。

  治療

  一般感冒的治療對症治療即可,無特效藥。要多喝開水、多休息,不需要給予抗生素。但如果發生繼發性細菌感染,***如:中耳炎、鼻塞、淋巴腺及肺炎等***,應及時做診斷給予抗生素治療。

  小囑託

  過敏的鼻炎,不會有發燒症狀。嬰幼兒的感冒,偶而會有嘔吐或腹瀉的情形。是否有併發中耳炎及肺炎等,應儘早請小兒科醫師做專業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