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學習的主要動機

  課堂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形式。在課堂裡,有哪些需要和內驅力促使學生將自己的行為指向學習呢?以下面是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課堂學習的主要三大動機

  一:認知內驅力。

  這是一種以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作為學習目標的需要而引起的內驅力。這種動機以求知作為需要,以理解和掌握作為目標,是指向學習任務本身的一種動機。認知內驅力是從好奇和好勝的傾向中派生出來的。一般說來,好奇常常會導致探究、操作、應付和追求環境刺激等行為,所以好奇會產生求知慾望。在對兒童的日常觀察中,教師可以發現,兒童很早就開始探究他們周圍的世界。他們被新異的影像和聲音所刺激,不斷地擺弄和探究手中的玩具或別的小東西。他們對環境中的新奇事物特別敏感,總是不斷地向成人提出“為什麼”的問題,這些大多出自兒童的好奇心。


學習的動機

  但是,這種好奇的傾向,最初並不具有真實的動機性質,因為它缺乏特定的內容和方向。只有當兒童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成功,成功的體驗反過來強化了這一好奇心後,才能使這一好奇和好勝的傾向逐漸具有特定的內容和方向,從而形成認知的動機。由此可見,學生對於某一學習材料的認知內驅力,往往起始於他對該材料的好奇,並由好奇引起探究,在探究中嚐到甜頭,慢慢地形成相應的動機。

  二:自我提高的內驅力。

  這是一種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內驅力。這種需要從兒童入學時期開始,日益顯得重要。它既是學生在學習期間力圖用學業成績來取得名次或等第的手段,又是他們在未來的學術生涯或職業生涯中作出貢獻以謀求地位的一種願望。

  學生贏得的地位通常是同他的成就水平或能力水平相稱的。成就或能力的大小決定著他所贏得地位的高低。同時,一定的地位又決定著他所感受到的自尊心,這種自尊心是他贏得相應地位的直接反映。所以,自我提高的內驅力不同於認知內驅力,因為它並非指向學習任務本身,而是指向地位和自尊心。

  需要指出的是,學生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往往把成功看作是贏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從而促使自己為贏得相應的地位和自尊而勤奮學習。但是,作為成功的對立面——失敗,以及由失敗導致的自尊喪失,也可以促使學生在學業上作出長期而艱鉅的努力。過去,有人一直認為教育、教學中要忌用懲罰,因為懲罰會產生消極的動機效果。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教師往往依靠它來促使學生為了保持自己的名譽、等第而刻苦學習。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這些教師知道,不僅使用獎勵與表揚可以激發學生自我提高的內驅力,而且懲罰手段如果使用適當,也能激起學生的自尊心,喚起其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從而下決心克服自己的惰性和拖沓等不良習慣,消除對學業任務的厭倦心理。從這個意義上說,失敗的威脅也是教師用以調動學生學習動機的一種策略。當然在應用時應該適度,更不能濫用。

  三:附屬內驅力。

  這是指一個人為了保持長者們***如家長、教師***的讚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它既不是直接指向學習任務,也不是把學習的成功看作是贏得地位和自尊的手段。它之所以能激發學習,是為了要從長者那裡獲得讚許或認可。

  附屬內驅力的存在依據是:***1***學生和長者在情感上具有依附性,也即長者是學生所追隨和效仿的人物。***2***學生可以從長者的讚許或認可中獲得一種地位,這種地位不是由學生本人的成就和能力派生的,而是由學生所追隨和效仿的人通過不斷給予讚許或認可來決定的。所以,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度,取決於長者讚許或認可的程度。***3***享受到這種地位樂趣的人,會有意識地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長者的標準和期望,藉以獲得並保持長者的讚許或認可。一般說來,在小學階段,具有附屬內驅力的學生,常常可以在學業上獲得較好的成績。

  上述三種內驅力,在學生身上是普遍存在的,但它們的比重,因年齡、性別、社會階層,以及個性特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兒童時期,附屬內驅力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尤其是在兒童早期更為突出。到了少年期和青年期,附屬內驅力不僅在強度方面有所減弱,而且開始從家長和教師那兒轉向同齡夥伴。來自同伴的讚許或認可就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動機因素。認知內驅力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習目的性的明確和學習興趣的增加而日益發展。當然這三種內驅力,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往往是綜合地表現出來的,即便兒童把附屬內驅力作為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也不排斥他同時具有認知內驅力和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問題在於,在某個特定的時期,學生以哪一種動機為主,哪一種動機為輔。這是教師特別需要了解與掌握的,因為它們是教師在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時謀劃策略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