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伯樂千里馬為話題的議論文

  關於伯樂伯樂們最受用的一句話是:世上缺的不是千里馬,而是伯樂。當然,事實也的確如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啊。你想知道伯樂千里馬的議論文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伯樂千里馬的議論文,一起來看看吧!

  伯樂千里馬的議論文:不是馬的千里馬

  據說,歷史上有個叫伯樂的傢伙,善相馬,經他相中的馬都成了千里良駒。先不去探討這個伯樂是個什麼身份,但思來想去,世界,其實就是馬場。

  我們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大概從開始,我們就知道這個世界是不好混的。從開始,我們就認定自己是天才,可人山人海中,最終被認為是天才的往往是鳳毛鱗角,貴乎稀有。但為什麼呢?只因為真正的天賦一直隱藏著,很深。而世界終究是沒送給我們一個伯樂。韓愈先生幾百年前就說過: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可是,韓先生的話真的對嗎?非也。起碼,是先有千里馬,然後有伯樂。他們的邏輯關係是:伯樂發現千里馬,而非千里馬發現伯樂。所以,就如同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卻不能說先有法拉第然後有電磁感應,而是先有電磁感應然後有法拉第一樣,必須是先有千里馬。

  伯樂小子其實未畢真的會相馬,而可能是寄於他不知叢從前交的哪門子好運產生的威望。於是,主人聽他說“此馬乃千里之良駒也”後,便也日食之哦盡黍一石。我們相信,任何一匹馬在這樣的待遇下,都是可以日騁千里的。前提是,它是一匹馬。

  當今社會正是缺少了伯樂這樣說“專業”話有些威望的人。畢竟,拌演“主人”一類的執行者還是富富有餘的。

  於是,馬場裡便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馬都被命運捂著眼睛拉磨子,或是被迫去報曉,甚至栓著學犬吠。而真正剩下的馬就很少了。沒有上帝告訴我們一聲:喂,本神造你們不是讓你們幹這的。

  自然,沒有得到告誡,沒有得到賞識,我們無知地幹著本來不屬於我們的行當,夜以繼日地學習諸如拉磨,報曉批,犬吠般脫離了跑道很遠的東西。可當我們都學得很累時,也仍舊不知道,其實自己原本只是一匹馬。

  我們都應是千里馬,可沒誰把我們放到草原上,然後說:跑吧,你的天堂在這裡。所以,我們就跟著其它物種瞎忙哄。最終迷失了自我,迷失了一切。

  世上其實本沒有垃圾的,賞識的人少了,也便有了垃圾。

  等到人們終於將大部分資源都揮霍殆盡時,不知是哪個道上的伯樂突然大呼: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於是便有很多人跟著喊:對,沒有垃圾。

  今天,垃圾終於搖身一變成為理所當然的資源,應為已有很多業內的伯樂開始行動。可是,朋友,我們是馬,千萬被忘記。那麼,我們的伯樂在哪呢?

  這個不太公正的世界決定了:在馬的伯樂降生前,馬一律不是馬。

  伯樂千里馬的議論文:做自己的伯樂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是十多年前在中學語文課本里學到的一句話,至今記憶猶新。當時,自以為是千里馬的我,對伯樂的期待是如此迫切,而當期待落空之後,便免不了喟然長嘆一聲:“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我在中學時就發表了數量不少的文學作品,在校園文壇嶄露頭角,但數理化卻學得很糟糕。自認為是“文學天才”的我,真希望哪位大學的領導或教授發現我,將我免試特招進大學讀書。據我所知,當時做著像我一樣的“特招夢”的“校園才子”,確實不在少數。但伯樂終究沒有出現,我只有老老實實地啃書本,做習題,雄糾糾氣昂昂走向黑色七月,感受那份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火熱和悲壯。

  出生在全國武術之鄉的我,從小酷愛武術,少年時代也稱得上是個“英俊小生”,那時候,我最“輝煌”的夢想就是當一個像李連杰一樣的武打影星。我拼命地自學武術,拼命地自悟“表演”之道,可就是沒有一個導演到我們這所鄉下的學校來選材,因此我不但沒有成為“李連杰”,也沒有主演《一個也不能少》的魏敏芝那般幸運。

  伯樂不來,確實是我運氣不佳。但我自己發現了自己,而且充分相信和肯定自己的發現。我發現自己是一塊寫文章的料,心靈敏感,容易動情,善於捕捉生活的閃光點,對事物有自己獨到的看法,有一種強烈的表達的慾望,一種天生的對文字的景仰和熱愛;我發現自己也是一塊練武術的料,身體素質好,模仿能力強,動作一學就會,富有表現力,眼神尤為不錯,精氣神的傳達十分到位,因此,雖然那時候沒有被大學特招,也沒有像徐克、李安一樣的動作片大導演來挑選我哪怕是演最小最小的一個角色,我還是把寫作和練武堅持了下來。最後,我以武術為特長,敲開了曾經緊閉的大學之門,又以文學為通道,走向了一片美妙無比的心靈的開闊地。這也就是我曾經在我的自我介紹中所說的那個意思:“以武術為職業,謀取生存;以文學的愛好,滋養靈魂。”我不敢肯定,今後的我會多麼有名,多麼傑出和卓越,但我敢百分之百地肯定,因為有了文學和武術,即使永遠平凡,我的平凡絕對與眾不同。而在我心中,與眾不同的平凡,就是不平凡。

  最後,我想要告訴朋友們的是,每一個人都是優秀的,每一個人都是千里馬——你是這方面的千里馬,他可能就是另一方面的千里馬。不要苦苦地等著別人來發現你,沒有伯樂,你就是你自己的伯樂。做自己的伯樂,發現自己,肯定自己,挖掘自己,幸福和成功,一定是屬於你的!

  伯樂千里馬的議論文:伯樂與千里馬

  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

  從前,有一匹奄奄一息的千里馬,在翻越太行山時由於感激伯樂對它的賞識和體貼,竟能一躍而起,嘶聲直抵雲霄!這就是千里馬遇伯樂的故事。由此我從故事中有一所感——世間“千里馬”再多,也需要“伯樂”去發現,並且對待它們要“策之以其道,食之要能盡其材,鳴之要能通其意。”這樣“千里馬”的日行千里之能才能表現出來。

  唐代韓愈通過《馬說》強調了一個觀點:千里馬需要伯樂去發現。恰巧在當時,作者就是一匹沒被發現的“千里馬”。他在初登仕途時,就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然而,宰相沒有“伯樂”慧眼識英才的能力,更沒有伯樂一樣的胸懷,終於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

  在《馬說》中,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而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來比喻自己懷才不遇明主的遭遇,實在再恰當不過了。聯想當時,正如作者所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像李白、杜甫等一批懷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千里馬”最終卻落得“浪跡天涯”,也不得不感嘆道:“天生我才亦無用”!雖然早在隋朝就推行了科舉考試,廣納人才為國效勞,可是在腐敗的統治之下,又有多少“千里馬”能被“伯樂”相中呢?像作者一樣的“千里馬”也只被埋沒在庸愚的“食馬者”手上,而真正像“伯樂”一樣能慧眼識英才的明主又有幾人呢?他們不但不能識別良駒,還妄自感嘆:“天下無馬矣!”這是何等的荒唐!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聯絡現實,不難看出:在知識爆炸的今天,的確有無數的“千里馬”得到“伯樂”的賞識,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發揮,例如現行的各行各業的機構改革、結構調整,它就徹底打破了傳統的“鐵飯碗”,形成了能者居之的大好形勢。給了“千里馬”以施展的空間,還有許許多多的“伯樂”——大公司、企業和國家科研機關等也在求賢若渴地招募“千里馬”。例如,最近西安某單位就辭去了那些有資格而沒有能力的工人,而不惜重金去聘請那些雖無資歷卻很有能力的人員。

  同樣,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有像韓愈一樣的有日行千里之能的千里馬不遇“伯樂”的現象。但是在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中,更多存在的是博學多才的“千里馬”得不到“伯樂”的賞識;而那些不學無術的富家公子及高門權貴子弟卻能憑著金錢權勢在官場上謀得個“一官半職”!這是為何?這難道就是所謂的“社會進步”嗎?——由原始社會進步到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以至將來的共產主義!難道社會就是這樣進步的嗎?不!這只是因為社會中存在著少量的心靈被腐蝕了的“食馬者”,他們面對金錢的誘惑,會對國家利益、前途視若無睹,以謀求物質上的優越;面對“權力的壓迫”,他們也會“不得已”而幹出違法亂紀的事情來。

  同時,現代社會中仍然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的淺薄愚妄的“食馬者”。他們總是懷著“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的思想到處去“訪賢”。如此的“食馬者”安能覓到“千里馬”?即使找到了所謂的“千里馬”,那一定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酒囊飯袋。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就需要更多的“千里馬”為她的繁榮富強付出更多的努力,這中間就需要更多“伯樂”去慧眼識英才,所以,我真心的希望在未來的時間裡能有更多的“千里馬”能在“伯樂”的發掘下,真能“日行千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