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三年級孩子的數學

  三年級是連線小學低年級和高年級的橋樑和紐帶,學生能否很好地完成這個過渡關鍵在於教師的把握。那麼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

  1、克服學生的不穩定情緒,培養、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三年級學生的年齡階段一般是9週歲,這時,學生開始進入發育期,個性開始佔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潑好動、易受影響,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學告訴我們,注意力是一種基本能力,它是學生順利學習的必要前提,是獲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礎。在小學階段,就應該培養少年兒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質。良好的注意力素質有助於教學的學習;反過來,數學的學習有助於鍛鍊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就是在相輔相成的過程中既學習了數學知識,又培養了這一基本能力。

  2、自然引出,水到渠成。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發揮其無意注意是培養學生注意力的第一步。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凡是學生完全不熟悉的東西,或完全熟悉的東西都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結合學生熟悉的知識經驗引出他們不熟悉的知識,才能提起學生的興趣,諧音他們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乘數是3位數的乘法時,藉助於學生已掌握的乘法數是2位數的乘法知識,我引導並幫助學生逐步解決課本的準備題讓學生在無意中接受了新知識。在講解準備時,教師有意讓學生初步認識用乘數哪一位上的數去乘被乘數,乘得數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對齊,這是關鍵。學生的知識經驗一方面來自原有的知識,另一方面來自生活經驗。由於我堅持按照教材的實際,在教學中區別情況加以運用這些知識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循序漸進地獲得了新知識。

  3、合理組織,張弛相間。由於兒童的注意力持續性還較差,根據這一特點,我採用3個環節組織課堂教學,自然的引入已使學生興奮的情緒得以穩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礎上,講授新課成了中心環節,教師應抓緊時機在上半節課學生注意力較集中的時間內,講清重點,突破難點。最後一個環節是鞏固階段,讓學生對新知有一個完整、準確的把握,師生可以在一種較為輕鬆的理解和運用。正是因為張弛並用,學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學習知識,充分地利用了課堂。

  2注重高效課堂教學

  1.創新學生的數學思維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思維特徵,估計學生思維變化的過程,設計相關的問題提問,引導學生思考,使其自己學會數學知識的運用,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啟發學生不同角度的思考,並鼓勵學生展開個性化的思維。不同的角度常常會產生不同的解題思路,讓學生大膽創新,這有利於數學創新思維的形成,有效提高數學綜合水平。教師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作交流,促進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這樣有利於合作雙方的思維碰撞,有效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2.注重把握教學過程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主動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向和情感變化,把握課堂的節奏,適時運用鼓勵的語言,簡潔明瞭地提示學生,恰當地引導學生清晰完整地表達,使學生能夠順利跟上教師的節奏,使教學資訊能夠有效地呈現。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思考,收集反饋資訊,善於發現學生產生的與教材相關的獨特的思維方式,鼓勵學生,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通過適時的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引導學生整合各類資訊,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組織訓練,提高教學質量

  學習數學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練習。然而不能盲目地訓練,要有針對性。教師在佈置題目之前,要先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提供合適的訓練。通過做題練習,鼓勵學生,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另外,訓練的題目要多樣化,注重學生數學綜合思維能力的提高。

  3提高數學課堂學生的參與程度

  首先,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勤於動腦,善於發言。心理學家指出:人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想象力只有平時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能以寬容友好的心態對待每一位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建立親和的對話平臺,溝通對話渠道,讓學生覺得老師不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壟斷者,更不是課堂教學的主宰。學生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上不應該僅僅是學習活動的接受者,而應該充分體現主體地位的作用,積極參與到一個新知識的思維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愛因斯坦說過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的給以啟發,教學生如何去動腦,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師的思維圈子中順著教師的思路走。

  如不這樣,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就會妨礙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引發學生開動腦筋在新舊知識的聯結處想;在知識的疑難處想; 在.思維干擾處想。對於學生思維的結果,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說出計算的原理;說出概念的形成;說出公式的推導;說出解題的思路。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對學生中獨特的想法不要輕易的否定,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這樣每個學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使學生不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達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獲、思有創的目的,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其次,養成良好的課堂習慣,使學生在討論交流的氛圍中學習。在數學課堂上,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就會以主動的態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識,會以主人的身份與教師--他們的夥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問題,即在師生、生生之間的一種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課前,教師應先先設計對哪些應作必要的啟發指導,哪些應由學生自由充分地討論。在教學中的重難點處,由於每個學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學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組織學生集體作分組討論則有利於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討論、學習,思維由集中而發散,又由發散而集中,個人的思維在集體的智慧中得到發展,這樣同學之間相互彌補、借鑑和啟發形成互動的思維網路,對問題的解決有很大的幫助。

  而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動手、動腦更是發展其創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師應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間的交流活動,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不輕易表態或下結論;對學生中出現的錯誤不壓抑而是在群體交流與討論中讓學生自我發現;對於小組討論的結果及思維過程應鼓勵學生及時展現,不要怕出錯,要敢於面對問題,挫折和失敗,關鍵是通過交流和討論發言後知道自己的思維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以及自己在理解、認識問題的缺陷。同時讓每個學生親歷過程,探索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識的體驗。這種良好的課堂習慣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地位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意味著與學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動,專業所長,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