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一年級學生學習成績

  很多一年級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有提升的空間,如何提高一年級學生他們的學習成績呢?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提高一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提高一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方法

  一、培養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人的一生起著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是人的成長的起步階段,也是人的基礎素質形成的開始階段,一年級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更是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習慣的好壞,不但影響孩子的生活、性格、行為等,還直接關係到學習和工作的成功與否,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將來。因此,本學期我把班級工作的重點落實在繼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上,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的:

  1、低起點

  一年級的學生,平均六、七歲的年齡,他們年齡小,依賴性強,動手能力差,加上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長輩寵愛有加,大多習慣不好,有的甚至刁鑽任性。這時,教育切不可太心急,可以先降低要求,教師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學生的承受、掌握情況,學生才能踏踏實實、循序漸進,也才能樹立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自信心。如剛入學時,學生還不懂得怎麼做作業,為了克服學生對做作業的畏難情緒,為以後養成良好作業習慣打下基礎,我佈置較少的作業;在課堂上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做作業;並只提兩個小要求:做作業時一不講話,二不玩,只要做到了,就是認真做作業的好孩子。要求低學生很容易就獲得了滿足感、成就感。這個要求做到了,再提新要求。這樣為學習設定臺階,使其不斷進步。

  2、細要求

  一年級學生,天真活潑,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抽象的要求不能理解,也把握不好尺度。為此,我用一首首生動活潑,朗朗上口的兒歌來指導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生一聽就懂,可操作性強。這樣,既便於記又起到規範學生行為的作用。如:小眼睛看黑板,小耳朵豎起來。要發言,先舉手。學寫字,要記牢,頭正身直腿放好,一尺一拳一寸高……上課時,老師說前半句,學生馬上接著說後半句,既複習了常規,又有效地提醒、督促了不守紀律的孩子。

  3 、強訓練

  提出了一些細小的要求,如果不進行紮實有效的訓練,等於是空話一句。而且訓練要嚴格,要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耐心。如為培養學生正確的坐立行姿勢,光靠課堂上的講、練還遠遠不夠,我利用班隊活動課分組進行“坐立行姿勢”的比賽,請各組做的好的同學上臺示範,做的不規範的大家一起幫助他糾正。平時也以比賽、競爭、奪紅旗等方式來鞏固學生的良好習慣。在師生雙邊活動中,及時提醒、督促,使之形成行為遷移,養成良好習慣。雖然剛開始時花時較多,但這樣幾次三番強化訓練,行為要求已深入學生心田,並化為自覺行為,良好習慣也就慢慢養成了。

  4、常評價

  一年級的學生都急於想知道自己通過努力所做的事會得到老師怎樣的評價。為了迎合學生的這種心理,我平時細心觀察,好的、進步的及時表揚。有時是一個讚許的微笑,有時是一次親暱的撫摸,有時是一句由衷的讚揚,有時是一面小紅旗。學生得到老師的表揚往往更加積極,表現更出色,對其他同學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樣示範作用。如,我班的李佳欣每次值日總是把黑板擦得乾乾淨淨,老師的講臺桌也收拾得整整齊齊。經過我多次表揚後,其他同學也紛紛效仿。

  二、真誠交流,細心呵護

  一年級學生天真無邪,對什麼事都好奇,愛問為什麼,班主任要用心傾聽孩子的心靈,與其真誠交流、談心,同時也讓他們講一講自己的心裡話,瞭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平時,除了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外,還要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

  三、及時與家長交流溝通

  一年級的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往往不知從何入手,對孩子的教育存在過於溺愛的傾向,為此,針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與家長和諧交流,對家長的教育觀念認真疏導,細緻說理,共同探討教育的有效方法,努力贏得家長的信任、支援和配合。平時發現問題及時通過電話和校訊通和家長聯絡,爭取第一時間得到家長的配合,孩子取得進步也及時發簡訊給家長。

  培養一年級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

  一、培養孩子課前認真準備的習慣。

  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以後,首先我們要讓他們知道:如今自己已是一名小學生了,主要的任務是學習,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就要課前做好一些準備。如:每天晚上都要按照課程表提前自己準備好第二天要用的書本、削好的鉛筆等學習用品,一樣不少地準備齊全,這樣做既可避免第二天清晨的忙亂,又可保證第二天能夠帶齊學習用具,不形成"丟三落四"的壞毛病。

  在家中,剛開始的時候,我在一旁耐心指導孩子怎樣收拾學習用品,應該怎麼樣擺放整齊。這樣讓孩子自己堅持一段時間後,就會慢慢養成習慣。經過半年的訓練,女兒逐漸能獨立準備好所需的學習用品,我並及時根據她的準備情況進行評價獎勵。

  二、培養孩子課前預習的習慣。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麼事,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學生學習課程知識,課前的預習,既是心理準備,也是具體內容的準備。預習是促使孩子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激發孩子求知慾、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我的語文預習要求是:一畫,大聲地朗讀課文,勾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句子。二問,問家長自己不認識的字或詞,自學字、詞,並寫下來。三析,對課文進行分析,說一說課文裡的主要內容,最好能夠用圖畫把課文的意思表達出來。四答,嘗試性回答課後作業題。五提,提出通過預習後還不懂的問題。“有疑則進”,有求知慾,則有興趣。孩子帶著問題去聽課,把主要精力放在預習時未能解決的問題上,在聽課時就能產生一種積極主動、輕鬆自如的心理狀態,就能充滿自信,這正是成功的學習所需要的一種心理優勢。學習主動,走在前面,心情好,充滿自信,於是成績就好。成績好了,學習更主動,學習興趣更濃,成績會更好,良性迴圈鏈就形成。所以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尤為重要。同時,也是培養自學習慣,提高自學能力一種最有效途徑。

  三、培養孩子課後複習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把不能鞏固地掌握知識比作喝醉酒的馬車伕,忘記了所裝載的東西捆在車上,也不往後看看,只是一個勁地往前趕路,東西顛簸丟了也不知道,結果趕回家去的僅是一輛空車。中國“熊瞎子掰苞米”的故事更可謂婦孺皆知,熊瞎子每掰一個苞米,便夾在腋下,同時扔掉了前一箇舊苞米,這樣忙了很長時間,還只是有一苞米。我就是用這個故事告訴女兒要及時複習,溫故知新。雖然她懂得了複習的重要性,但究竟怎樣複習才能事半功倍的問題,卻並沒有引起她足夠的重視。如:一年級語文教學要求學生認讀400個生字,孩子認為:複習嘛,太簡單了,一遍又一遍的讀,一遍又一遍的記就是了。結果是“讀卡片的時候什麼都知道,合上卡片什麼都忘掉。”所以只有科學的複習,才能有好的效果。還需要家長的指導,為了搞好課後複習,需要孩子做好二件事:一試圖回憶、二認真看書,而試圖回憶,就是“過電影”,在大腦的熒光屏上,放映老師上課講的內容。具體地說,就是下課後自己考一考自己:今天老師主要講了幾個字?哪些生字會寫了?那些生字還不會?二認真看書。複習時的看書,是在預習、聽課、回想的基礎上進行的,必然會有新的收穫和體會。看書時,還可以不時的加以對照,看看書上是怎樣寫的,老師是怎樣教的,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對於聽課中已經記住和理解的部分,可以少用時間;對於沒聽明白的地方,還得讓孩子知道不會的內容應該主動地詢問,及時補上沒有學習好的知識。不同的學習內容應該要注意交替複習一句話,這樣便於溝通知識的聯絡,溫故而知新,從而牢固地掌握知識。

  四、培養孩子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昇華,作業可以檢查孩子的學習效果,鞏固課堂學到的知識,加深對課本知識理解。要求孩子做到“今日事今日畢”,獨立地按老師要求完成當天的全部作業。這樣做既能鞏固當天所學的內容,又可防止養成拖拉作業的壞毛病。一年級的孩子尚未養成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而這一習慣對於她以後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我首先要培養孩子認真寫字的習慣,例如在書寫生字時,我要求她做到“三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眼睛要看清字結構;心到,字形要牢記心中;手到,字寫的正確美觀。有時候也可以在家展開比賽,展出孩子寫得漂亮的作業,在展出的作業上給他寫出一些激勵的評語,家裡來了客人也讓他們觀看,進行評價。經過這種展示制度的實施以後,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大大加強了,興趣變得也越來越濃。這樣,認真寫作業的習慣也就在不知不覺中養成。

  五、培養孩子發現錯誤及時改正的習慣。

  這是訓練學生的自改能力。要養成孩子自覺改正的習慣,一要先讓孩子認真讀老師的批語和評語,要認真思考,從而不斷地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提高。二要看看書,考慮自己的錯誤,不懂就問,弄懂為止,想想自己該如何做。三要針對教師的評語自改。四要改後再認真檢查一遍。這樣做可以及時彌補學習中的漏洞,防止錯誤過多過久,從而影響以後的學習。孩子的心田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種了一種思想,便會有行為的收穫,播種了行為,便會有習慣的收穫,播種了習慣便會有品德的收穫,播種了品德,便會有命運的收穫。也有人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些話不一定準確,但良好的習慣對孩子的人生的確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