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清明節黑板報

  清明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粿互贈,不僅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資料:

  清明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遊。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

  清明踏青在山東極為普遍。臨朐、滕州的兒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風箏。有的用柳條做成口哨吹,哨聲十分動聽。有的地方,兒童仰臉大口呼氣,據說可以洩內火。大部分地區都有打鞦韆的習慣,濰坊地區的鞦韆有三種:一種是直鞦韆***適合老年人玩***,第二種是轉鞦韆,第三種是翻鞦韆。即墨比較重視清明節,這天人們一起床就換上節日服裝,特別是婦女,個個打扮得漂漂亮亮,到處串門,先看新媳婦坐寒食***新媳婦要像舉行婚禮那天一樣在炕上坐著***,然後去打鞦韆。鞦韆甩得高,意味著生活過得好,所以大家都你爭我搶,興高采烈地打鞦韆。這一天,婦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當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說法。

  清明節農事諺語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

  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

  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清明宜晴,穀雨宜雨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

  清明有霜梅雨少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

  清明響雷頭個梅

  清明冷,好年景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

  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

  設計圖1

  設計圖2

  設計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