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古詩詞的翻譯及賞析

  七年級的重要古詩裡,有一首詩,叫《陌上桑》,《陌上桑》是漢樂府中的名篇,想知道它的翻譯嗎?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提供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陌上桑古詩詞的原文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善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羅敷前致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繫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古詩詞的翻譯

  太陽從東方升起,照到我們秦家的樓房。秦家有位美麗的少女,本來取名叫羅敷。羅敷很會養蠶採桑,***有一天在***城南邊側採桑。用青絲做籃子上的絡繩,用桂樹枝做籃子上的提柄。頭上梳著倭墮髻,耳朵上戴著寶珠做的耳環;淺黃色有花紋的絲綢做成下裙,紫色的綾子做成上身短襖。走路的人看見羅敷,放下擔子捋著鬍子***注視她***。年輕人看見羅敷,脫掉帽子整理儀容。耕地的人忘記了自己在犁地,鋤地的人忘記了自己在鋤地;回來後互相埋怨生氣,只因為觀看羅敷。

  太守乘車從南邊來了,拉車的五匹馬停下來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過去,問這是誰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羅敷。”太守又問:“羅敷年齡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歲還不足,十五歲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問羅敷,“願意一起坐車嗎?”

  羅敷上前回話:“太守你多麼愚蠢!太守你本來有妻子,羅敷我本來有丈夫。***丈夫當官***在東方,隨從人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頭。憑什麼識別我丈夫?騎白馬後面跟隨小黑馬的那個大官就是,用青絲拴著馬尾,那馬頭上戴著金黃色的籠頭;腰中佩著鹿盧劍,寶劍可以值上千上萬錢,十五歲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歲在朝廷裡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歲成為一城之主。他長得面板潔白,疏朗朗略微長一點鬍鬚;他輕緩地在府中邁方步,從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會時***在座的有幾千人,都說我丈夫與眾不同。”

  陌上桑古詩詞的賞析

  這詩是漢樂府中的名篇,屬《相和歌辭》,寫採桑女秦羅敷拒絕一“使君”即太守之類官員調戲的故事,歌頌她的美貌與堅貞的情操。最早著錄於《宋書·樂志》,題名《豔歌羅敷行》,在《玉臺新詠》中,題為《日出東南隅行》。不過更早在晉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經提到這首詩,稱之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題名,以後便成為習慣。“陌上桑”,意即大路邊的桑林,這是故事發生的場所。因為女主人公是在路邊採桑,才引起一連串的戲性情節。

  《陌上桑》故事很簡單,語言也相當淺近,但有個關鍵的問題卻不容易解釋:詩中的秦羅敷到底是什麼身份?按照詩歌開場的交代是一個採桑女,然而其衣著打扮,卻是華貴無比;按照最後一段羅敷自述,她是一位太守夫人,但這位夫人怎會跑到路邊來採桑?蕭滌非先生《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是這樣看的:“末段為羅敷答詞當作海?蜃樓觀,不可泥定看殺!以二十尚不足之羅敷,而自去其夫已四十,知必無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羅敷說得高興,則使君自然聽得掃興,列不必嚴詞拒絕。”以後有人作了進一步的申發,認為羅敷是一位勞動婦女,詩中關於她的衣飾的描寫,純出於誇張;最後一段,則是羅敷的計謀,以此來嚇退對方。這已經成為通行的觀點。但這些其實都是一廂情願的推測之辭,詩歌本身並沒有提供這樣的根據。以二十不足之女子嫁年已四十之丈夫,即在今日亦不足為奇,何以“必無是事”?況且文學本是虛構的產物,又何必“泥定看殺”其斷然不可?至於後一種引申之說,看來似乎天衣無縫,其實仍是矛盾重重:既然作者可以誇張地描寫羅敷的衣飾,而不認為這破壞了她的身分,為什麼就不可以給她安排一個做官的丈夫?這是用不同的標準衡量同樣的情況,而曲成已說。

  《陌上桑》其實有雙重主題,但作者處理得很好,並沒有彼此分離

  。從道德主題來說,至少在本詩範圍內,作者所要求的道德是合理的。在這裡,堅貞並不是抽象的、違揹人性的教樣,而是同確實可愛的丈夫及幸福的家庭生活聯絡在起的。從美的情感的主題來說,也沒有因為道德約束的存在而受到過分的削弱。羅敷的美貌,在作者神妙的筆下表現得動人心魄,取得了以前文學作品所未有的效果。對於常人出於愛美之心而略有失態的行為,作者只是稍作揄,始終不失人情味。愛慕美色,其實是人的天性。但這種天性在生活中不能不受到約制,所以文學作品常常在這方面提供安全無害的補償。《陌上桑》在這方面的意義恐怕比它的道德意味更重要一些,或至少說更受人喜歡。所以在《陌上桑》出現以後,魏晉南北朝產生了大量的模擬之作,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變化的詩篇。至於它的獨特的表現手法,直到元明清的戲曲小說中,還不斷有人效仿。如《西記》寫鶯鶯出場時,便先寫周圍人看得失魂落魄的神態,正是從此中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