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古文陋室銘的翻譯及賞析

  《陋室銘》為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八年級語文的必背古文裡就有《陋室銘》,大家想知道它的翻譯嗎?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提供關於八年級語文古文陋室銘的翻譯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八年級上冊古文陋室銘的原文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八年級上冊古文陋室銘的翻譯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八年級上冊古文陋室銘的賞析

  《陋室銘》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抒情短文。構思很新穎,通篇採取託物抒情的方法,藉助讚美簡陋的居室來表現作者高尚品德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篇作品可能寫於劉禹錫被貶謫朗州司馬以後,文中對官場卑汙和世俗塵囂的鄙棄,反映出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後的心境。

  文章開頭,作者並沒有直接點出陋室,而是以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作為鋪墊,引出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這種以比興起筆,貼切自然地引入正題的寫作手法,有助於表達文章的主題思想。作者用山水陪筆,來襯托文章的主旨,表達了陋室雖然簡陋,但我——居住的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播,陋室也就不陋的思想感情。文章開頭以山水起興,那麼房子呢?自然不在於寬敞華麗,只要有位傑出的人物居住就會受到人們的仰慕。本文就是用這種方法引題,從“山”、“水”引到“陋室"。“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接點出了題旨。“惟吾德磐”是“由於我的道德高尚,***陋室就***出名了。”“馨”在此處應指“陋室”的名聲飛揚遠方,“陋室”是狹隘簡陋的房子。杜甫《甘林》詩:“勿矜朱門是,陋此白屋非。”因此,“陋室”也是被人瞧不起的屋子。但是,劉禹錫的“陋室”,因其主人學識淵博,道德高尚,又“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陋室”也就具有好聲譽,引起人們注意,遠近出名了。而文中劉禹錫以“陋室”比“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不但突出了他的道德高尚,更證實了“陋室”的“香”之遠聞,名揚四方。“馨”字這樣解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與起首二句緊密聯絡,互相照應了。意思說,這雖然是個狹小簡陋的屋子,只因為我的品格高尚使它也變得美好,散發出花木般的芳香。“馨”字的本義是花草樹木的香氣,移用來描寫人的品德,這用的是“移就”的修辭手法。“陋室”因“德馨”而“馨”,這就點明全篇的中心思想。

  接著,作者描述了陋室的有關情況。“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出了陋室的外的自然景物,表現了作者對陋室幽靜清雅的景色的喜愛之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真是神來之筆,“苔痕”能“上階”,“草色”能“入簾”,用比擬法把自然物寫活了。彷彿這些清新、美麗,生機盎然的植物也成了往來於“陋室”的客人,它們以自身特有的清麗姿色,裝點著這間散發出沁人香氣的茅舍——臺階被滋生的“青苔”覆蓋得綠茸茸的,草色跨進門簾,屋內呈現一片青翠。 再用 室內的人事活動來點染烘托“陋室”的高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鴻儒”指知識淵博的大學者,“白丁”本義是投有官職的平民,文中借指沒有文化的人。古人很重視“無友不如己者”,“非賢友則無取之”這些儒家的交友之道。既然往來的、談笑的都是些知識淵博的學者,“陋室”主人的德才那就可想而知了,這是以好襯更好的“映襯”手法 , 表現了作者德才兼備,擇人而交的情懷。 下面 寫主人在陋室中的活動。“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是以室內的人事活動來烘托“陋室”的寧靜和室內人物思想情趣的高雅。這位主人悠閒地彈著“素琴”,沒有繁弦急管那種嘈雜的聲音,潛心靜默地讀經,沒有官府事務纏身。這裡簡直像“世外桃源”一樣清靜幽雅,在這樣美好的環境中彈琴、讀經不正是古時的君子之風嗎! 以上兩句中的 前一句從正面說,是實寫,寫出了室中的閒情逸事,表現了作者的喜趣愛好之情 ;後一句從反面說,是虛寫,寫出了室中的幽靜超脫,表現了作者看破世俗,不受羈絆的感情。作者對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寶中之事的描寫,目的在於說明,“惟吾德馨”,使後面“何陋之有”的結論有事實依據。這些具體描寫,抒發了作者讚美陋室,蔑視世俗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