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對人的危害

  臨床發現“吊瓶”輸液中加入的藥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劇增。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資料僅供參考。

  

  一、微粒沉積在心、肝、肺等部位的毛細血管中,對身體造成影響;

  二、輸液次數過多過快易引起急性心衰,加重心臟、腎臟負擔;

  三、輸液過多伴隨抗生素濫用,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免疫力降低;

 

  四、如果消毒不嚴、操作不規範,會導致過敏反應、輸液反應等。

  三種情況來判別輸液

  第一是根據病情的需要,急症、重症該輸液就輸液。比如說發燒,體溫超過39℃甚至40℃,就應該選擇輸液,因腹瀉、嘔吐、出血等嚴重脫水或休克的患者,需要通過輸液達到糾正水和電解質失調、維持酸鹼平衡、增加迴圈血量,維持血壓等目的。

  第二是根據藥物性質,有些藥不能肌肉注射,所以只能用靜脈注射的方式。比如治療腫瘤的化療藥物,有些會導致組織潰瘍、壞死,因此必須中心靜脈給藥;比如脂肪乳等“營養藥”,因為給藥量很大,不可能通過肌肉注射實現,補液也是如此;還有臨床上常用的維生素C,刺激性也較大,會腐蝕肌肉,一般會採用靜脈注射。

  第三是根據患者的病情,比如對於昏迷的病人,無法口服藥品,因此只能採用靜脈注射。

  輸完抗生素觀察半小時

  輸液是個體力活。尤其在大醫院,患者本來就身體虛弱,再加上人多擁擠,不可能人人都有床位,很多人只能坐著甚至蹲著,有些孩子只能靠父母抱著輸液。因此而虛脫、暈厥的也不在少數。輸液前最好吃點能為身體提供能量、又好消化的東西。如果輸液時間較長,比如需要3~4個小時,也可隨身攜帶一些巧克力、餅乾、飲料等。輸液前最好去廁所排一下尿,這樣可減少輸液中的移動。

  輸液時,藥液都是靠重力***地心引力***流入體內,所以點滴一般都是高高掛在點滴架上。若高度無法維持時***如有些小孩由家長抱著輸液***,常常會有“回血”現象,血液倒流至輸液管內,會引起患者的恐慌。所以,在整個輸液過程中,都要注意輸液瓶的高度,即便是需要走動、上廁所,也一定要保證瓶子處於心臟以上的高度。移動過程中,儘量不要出現觸碰針頭、拉扯輸液管等情況,否則都容易導致針頭移位、刺破血管,因此區域性皮下出血或水腫。

  輸液後,一定要用棉籤按壓針眼足夠的時間,一般人需要3~5分鐘,老年人由於凝血功能差,需要6~10分鐘。“對於有些藥物,比如抗生素和降壓藥,輸完後最好留院觀察半小時,不要馬上離開。”醫生提醒說。

  由於長期輸注濃度較高、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如紅黴素、四環素等***,或在輸液過程中因無菌操作不嚴,引起區域性靜脈壁化學炎性反應或區域性靜脈感染,區域性組織發紅、腫脹、灼熱、疼痛現象,有時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叫做靜脈炎。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可以區域性用95%酒精或50%硫酸鎂溼熱敷。方法是將上述藥物把紗布或毛巾浸溼,蓋在靜脈炎出現的部位,然後蓋上塑料布,再用多層溫溼毛巾***大約60℃左右***保溫。每隔5分鐘將內層和外層都更換一次,每次20~30分鐘,一日2次。

  輸液的風險

  引發輸液反應

  輸液需要遵循無菌原則,並受到患者體質的影響,發熱、過敏性休克、靜脈炎等都是常見的輸液反應。輸液的藥物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微粒,如果它們堵在細小的血管中,可能聚集,引起栓塞。

  增加迴圈負擔

  輸液需要把藥物溶解在鹽水或糖水中,如果一次輸兩袋500毫升的液體,相當於短時間增加了1升的血容量。一個體重為60千克的人,正常情況下全身血量約為4~5升,粗略估算,輸液1升相當於加大了20%的迴圈負荷。老人的心肺功能較差,尤其是有心衰等心臟病的老人,頻繁輸液的風險更大。

  加速過敏和耐藥

  藥物過敏可能引起休克等嚴重後果,輸液時藥物迅速進入血液,過敏可能更快出現,症狀更重。同時,如果輸抗生素,相當於把抗生素帶到全身,更容易引起耐藥。但是,若經過各項檢查,醫生認為確實需要輸液時,不應拒絕,而應遵醫囑輸液並注意觀察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