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的理論基礎

  陳式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武術學派,在太極拳門派中佔據領銜。在太極拳教程中談起的來源很悠久,學習陳式太極拳,首先要明白其理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簡述

  陳式太極拳在太極拳流派中起源最早,其理論基礎也很紮實,學習陳式太極拳的人更是多。

  1、把拳術與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相結合

  人體是一個不斷運動著的有機整體,易學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動,無一不是陰陽的對立統一。人的生命運動,其本身就是陰陽對立雙方,在不斷的矛盾運動中取得統一的過程。

  易學認為,凡是屬於溫熱的、上升的、明亮的、興奮的、輕浮的、活動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現象,統屬於陽的範圍;凡是屬於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靜止的待方面的事物或現象,統屬於陰的範疇。

  陳式太極拳順從陰陽變化之理,其每招每式都在運作之中,陰中含陽,陽中具陰,相輔相成。

  2、把拳術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將氣功運用於拳術之中

  中醫學中的導引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們發明的一種養生術。主要是通過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體運動,使人體各部血液精氣流通無阻,從而促進身體的健康。

  導引在太極拳中的應用即把意與形相結合,使心臟生理正常,從而引導血氣於身暢通。中國古代醫學家認為,心為神之居,主掌血脈執行,對人體各個臟腑均有重要的調節作用,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主宰,人人身上最重要的臟器,位於五官之首。

  五臟主藏精氣論中以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腎藏志,脾藏意。人體全身的血液依賴於心臟的推動作用才可以輸送到全身各個部位。

  練習太極拳的每個動作都對身體起著影響,促進身體的微迴圈,加快代謝,達到養生的效果。

  因此,陳王庭在創造太極拳時,把始祖陳卜所傳授下來的一百單八勢長拳等狀術與中醫的導引相結合,在周身放鬆的條件下,使形體的運動符合並且能夠促進血液的迴圈。

  演練太極拳可使心氣旺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心主血脈的一切功能正常發揮,血液在脈管內正常執行,起到練拳養生的作用。否則,會使演練者氣血不足,引起推動血液執行迴圈的力量減弱,脈道堵塞,產生病變,不利於演練者的身體健康。

  吐納,也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們所發明的一種養生術。吐,即從口中吐出,意為呼氣和吸氣;納,即收入,意為吸氣,由鼻孔而入。吐納術就是呼吸之術,通過口吐濁氣,鼻及清氣,吐故納新,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

  陳式太極拳練習方法有哪些

  一、熟練套路 明確姿勢

  所謂“套路”,是指太極拳的整套架式。所謂“姿勢”,是指每個架式的動作結構。初學時主要重於套路熟練,方位正確。同時適當注意姿勢的規範。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後,套路已熟練,這時就必須側重於姿勢的正確,這樣才能產生內氣,發揮健身及技擊上的效果。

  二、調整身法 周身放鬆

  所謂“身法”,是指練拳時對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則。要調整身法,首先必須在放鬆上下功夫。為了使骨節鬆開,伸筋拔骨,可選練些動作,如“金剛搗碓”、“掩手肱拳”、“擺腳跌叉”等,但要儘量放鬆,不要用拙力。

  這一階段練習出現的主要毛病是立身不正,橫氣填胸,挑肩架肘等,產生這些毛病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對“放鬆”這個含意理解不夠;二是腿的支撐力不足,難以放鬆。《拳論》說:“身必以端正為本。以周身自然為妙。”

  也就是說套路架式的練習,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為根本。所說的“端正”,也有兩種含意:一是指軀幹四肢及頭的位置中正,即身體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種是身體在歪斜情況下,保持相對平衡,如開步時的上引下進動作。

  三、疏通經絡 引動內氣

  經絡遍佈周身,內聯臟腑,外系肌表,從而溝通人體上下表裡,是調節機體和內氣執行的通道。“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是極其微小的物質微粒,很難直觀察覺,只能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根據事物的各種變化而體現它的存在。

  人體的氣,來源有以下幾方面,一是稟賦於先天父母之精氣,二是飲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氣,以及存在於人體內的精氣,通過脾、肺、腎三髒的生理功能綜合作用而生成。《拳論》說:“氣者,生之本,經者,氣之路,經不通則氣不行。”

  又說:“以吾本身自有之元氣,執行吾身”,“以氣運形,一氣貫通”。說明氣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質,只有在經絡暢通無阻的情況下,才能引動與鼓盪,達到一氣貫通,從而產生防病健身和技擊效果。

  四、形氣結合 如環無端

  所謂“形”,是指形體,也就是拳式動作的外在表現。“氣”即指內氣。從醫學角度講,“形”、“氣”是統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為用的。《拳論》說:“以心行氣,務令沉著,及能收斂入骨”。又說:“以氣運身,務令順隨。”

  就是要求每招每勢,都要注意以意引氣,以氣運身,順其自然,催動外形。通過形氣結合的反覆練習,使內氣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在體內執行。努力做到,周身一致,內外合一,外形在內氣的催動下,一動則周身全動,一靜則周身全靜,動靜開合,起落旋轉,無不順其自然。

  在練習過程中,身與手、內與外某一部位不夠協調,某一部位即產生矛盾,就會影響內氣的貫通,從而使意氣與形體難以結合。

  陳式太極拳的特點

  ***一***外似處女,內似金剛

  中華武術,門派繁多,僅拳術就有幾百種。各門派都有其獨到之處,歸納起來,不外乎是內外兩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腳踢為主,竄蹦跳躍,騰挪閃戰,攻防含義較為明顯、讓人一看便知是武術。陳氏太極拳則別具特色: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內氣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以內氣催動外形,上下相隨,連綿不斷,以腰為軸,節節貫串,不丟不頂,圓轉自如,輕輕運轉,默默停止。其功防含意大都隱於內而不顯於外,往往使人誤認為此拳像摸魚--樣,不是武術。特別是老架一路,以柔為主,要求周身放鬆,不用僵力,主要是鍛鍊下盤功夫,使足下生根,轉髖靈活,輸通氣血,練就充足的內氣,意到氣到,氣到勁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撐使身體內外各部建起鞏固的防線,形成一身備五弓的蓄髮之勢,這樣,不遇敵則已,若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故外似處女,內似金剛,此為陳氏太極拳的一大特點。

  ***二***螺旋纏繞的運氣方法

  大家見過頭頂碎磚、脖纏鋼筋等,這是硬氣功的運氣方法。內氣運到頭頂上,頭能將磚碰碎;運到脖頸上,能將鋼筋纏繞起來。

  陳式太極拳結合力學和經絡學的理論,採用螺旋纏繞的運氣方法,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力勝強力。好象用一個小小的千斤頂,就能將載重幾噸貨物的汽車頂起來一樣。所謂太極拳蓄髮相變、引勁落空、借力打人,以四兩撥千斤,皆是螺旋勁所起的作用。故《拳論》講:"虛籠詐誘、只為一轉"從經絡學上來講,經絡是指佈滿人體的氣血通路,源於臟腑,流於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生疾病,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以拳術與導引吐納為表裡,拳勢動作採用螺旋纏絲式的伸縮旋轉,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氣遍身軀";內氣發源于丹田,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微微旋轉使腰隙***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動,佈於全身;通任、督兩脈,上行為旋腕轉膀,下行為旋踝轉膝,達於四梢,復歸丹田,動作呈弧形,圓活連貫,一招一勢,承上啟下,一氣呵成,導致氣血迴圈,此為運勁 ***即運氣***,它區別於用勁。這種系統的運氣方法是符合經絡學說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體育運動所少有的。

  ***三***把武術與導引吐納相結合

  導引和吐納是我國源遠流長的養身術,早在公元前幾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記載。漢初淮南子劉安就編成《六禽戲》,漢末著名醫學家華佗又改為《五禽戲》,他模仿禽獸的動、搖、屈伸、仰俯、顧盼、跳躍等動作,並結合呼吸運動,用於治病保健鍛鍊,是後來氣功和內行功的先導,也是道家養生學的基礎。陳氏太極拳把導引、吐納術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協調動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內外兼修的內功拳運動,這不僅對強身健體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對提高拳術的搏擊技巧也是一個創造性的發展。

  ***四***陳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

  剛和柔,兩者是相互對立的,然而陳氏太極拳則把剛勁與柔勁揉和在整個套路中,一招一勢剛中寓柔,柔中寓剛,達到剛柔相濟。《拳譜》規定:"運動之功夫,先化勁為柔,然後練柔成剛,及其至也,亦柔亦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故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名名之。"為什麼太極拳的勁力要以剛柔相濟為準呢?因有剛而無柔的勁缺乏韌性。易折易損,沒有技擊格鬥的實用價值,只有柔而無剛的勁因失去爆發力也無濟實用。故《拳論》指出:"然剛柔既分,而發用有別,四肢發勁,氣形諸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剛柔相濟,則粘、遊、連、隨、騰、閃、折、空、掤、捋、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

  剛和柔的變換,從神與氣上來講,是通過隱與顯表現出來的,隱則為柔,顯則為剛。從姿勢上來講,是通過開與合表現出來的,合則為柔,開則為剛 ***即蓄則為柔,發則為剛***。在運勁過程中表現為柔,在運動到落點時表現為剛。因有神氣的隱顯與姿勢的開合,剛柔就能夠充分地表現出來。落點是運動到達盡頭之點,是神顯與氣聚之處,所以表現為剛,除此之外,運氣轉換過程則宜用柔法。陳氏太極拳的每個動作都是有開有合,每個開合動作都有運勁、有落點,落點要用剛勁,其它都用柔勁,以做到剛柔相濟。這是做到剛柔相濟必須掌握的原則,也是練習避實擊虛,蓄而後發,引進落空,鬆活彈抖的基礎。

  ***五***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結合

  陳氏太極拳是內外兼修的內家拳術,內家拳的動作都是在意識的引導下進行的。意:即心意、意識。陳鑫《拳論》說:"打拳心為主","妙機本是從心發","運用在心,此是真訣"。"以心為主,而五官百骸無不聽命"。"問:執行之主宰?曰:主宰於心,心欲左右更迭執行,則左右手足即更迭執行;心欲用纏絲勁順轉圈,則左右手即用纏絲勁順轉圈;心欲沉肘壓肩,肘即沉、肩即壓;心欲胸腹前合,腰勁塌下,襠口開圓,而胸向前合,腰勁剎下,襠口開圓,無不如意;心欲屈兩膝,兩膝即屈,右足隨右手執行,左足隨左手執行,兩膝與左右足皆隨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從乎心也。吾故曰:心為一身執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與動作的關係。《拳論》又云:"打拳以調養氣血,呼吸順其自然……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輕輕執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執行。"由此可知,意識、呼吸和動作三者的密切關係。在走架子時,一舉一動都是在意的指揮下,將手、眼、身法、步法的協調動作和呼吸有機的結合起來,開呼蓄吸,順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氣,輕輕運轉,成為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

  ***六***實戰性的競技運動一一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

  武術自古以來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種分部練習法,而摔法只講摔,不阱打,幾千年來就一直獨立發展,其他四種雖也綜合鍛鍊,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長拳短打"之稱,也就說明這種分歧。與戚繼光同時代的名手,如山東的"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長。同時,由於踢、打、拿、跌四法在實踐中有較大的傷害性,因此,歷來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徵性的練習,這就為花假手法開了方便之門。而前人所苦心積累的點滴經驗,也因實踐不足,很難提高技擊水平。這就是我國古代一些著名拳種在教傳之後"失其真意"或競技無一人傳習的原因之一。

  陳王庭以沾、粘、連、隨、掤、捋、擠、按為中心內容,在螺旋纏繞的基礎上,創造了陳氏太極拳雙人推手法,練習大腦反應和面板觸覺的靈敏性,綜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競技技巧,並且還有所發展。譬如拿法,它不限於拿人的關節,而是著重拿人的勁路,這就高於一般拿法的技巧。陳氏太極拳這種推手方法,技擊性較強,因此對發展體力、耐力、速度、靈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這種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徵性的花假手法,解決了實習時的場地、護具和特製服裝等問題,成為隨時隨地兩人可以搭手練習的競技運動。雙人粘槍法也同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