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不教之教

  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整合的一些關於農村研究的論文,歡迎借鑑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為農村小學的教師,都比較喜歡去聽一些教學觀摩課,語文教師特別喜歡作文觀摩課。上課教師的風采,讓我們羨慕不已,總是沉浸於無限的遐想中。可一回到農村,面對現實,“妙招”難以施展,留下的惟有羨慕的餘溫,作文教學又重新變得迷茫,“學生怕寫,沒東西寫”這個問題揮之不去。面對上述問題,我個人認為課程標準對於寫作教學的表述,個人發揮的空間較大,導致了寫作教學實踐過多依賴教師個體能力和經驗,而不是處於課程改革刀口浪尖的農村教師難免覺得落伍。作為農村的教師必須冷靜思索自身的成長環境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條件等各方面的因素,切莫灰心,一切應從從農村小學的實際出發。就此,有必要對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陣地有一個清醒的的認識。

  一、從閱讀教學入手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情景教學法”創始人李吉林說過:“作文指導主要工夫是在作前,而且主要是在閱讀課上。”學生作文能力的形成與提高,要靠紮實的訓練和反覆的實踐,作文訓練應做到“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而這訓練就要在閱讀課中完成。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時刻建立範文意識。因為作文所需要的遣詞造句、謀篇佈局以及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閱讀。學習一篇課文,紮紮實實地讓學生學字詞,學句段,學篇章,學修辭等各目標訓練到位,就不只是在提高閱讀能力,同時也是在為作文積累語言材料,鍛鍊思維,學習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葉聖陶說過:課文是個例子,憑著它要教會學生舉一反三的本領。閱讀教學還可以由讀遷移到寫,如根據學習的課文,進行片段仿寫,如寫一段對話,寫人物的外貌,寫一段場景,寫與課文結構相同的一段話,用幾句話把課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筆答課後某個問題等等。

  二、從課外閱讀入手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至第三學段課外閱讀總量的要求分別為:不少於5萬字、不少於40萬字、不少於100萬字。當前,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令人擔憂,主要存在的問題:教師重視不夠、書籍報刊缺乏及課外閱讀缺少必要的引導和指導、總量落實缺乏監督機制。我的做法是:不妨從建設班級圖書角入手。1.動員大家積極購書和訂閱報刊,並號召借書給圖書角***教師進行必要的篩選***,對於積極借書給圖書角的同學張榜表揚。2.製作檢查表格{從內容、數量、讀書筆記等方面}每週由小組長檢查結合教師抽查,評選出本週的“閱讀之星”。3.定期舉行朗讀文章、背誦名篇佳句比賽、開故事會等活動,讓學生充分展示課外閱讀的效果。一定叫他們嚐到“甜頭”,一旦學生得到了益處,被書“迷”倒了,到了手不釋卷的程度,那就意味著養成了習慣。在培養學生讀書興趣,養成愛讀書習慣的過程中,要注意“過度辯證效應”――內在動機的強度,有可能會因為外在動機的加入而遭到破壞。教師不能有太多的不必要的賞獎,因為這樣會讓他們誤會自己看書的原因是為了得到那份獎賞,結果一旦獎賞消失,他們也就失去看書的興趣。

  三、從生活和情感入手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轍認為”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豪傑交遊,文可疏蕩”。縱觀《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寫話”中提到“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第二學段“習作”中要求“留心周圍事物”、第三學段習作中要求“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整個小學階段不同學段同時談到“周圍事物”。而我們農村學生的“周圍事物”又是什麼呢?如果童年生活在農村的老師大多都有這樣美好的回憶:野戰中的森林,清澈見底的流水,吃得讓你滿口黑牙的野果,魯迅筆下的社戲,在歡聲笑語中拉近心與心、心與自然距離的野炊……我們兒時的周圍的事物如此的多姿多彩。而如今山還是那山,溪還是那條溪。生活近在身邊卻顯得如此陌生。“安全警鐘時時敲,”學校和家長在“安全的警示”下不經意中剝奪了孩子接觸自然的機會。學生千篇一律面對的只有測試成績;面對的只是“春天到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插圖上“一身烏黑光亮羽毛,剪刀似尾巴”的燕子;“春天到了冰雪融化了”不切當地實際支言片語。學生能有什麼獨特的發現、獨特的感受、理解和體驗?能有什麼東西可寫?假話、空話、套話又怎能避免呢?

  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周圍事物”的重要性,積極利用我們農村特有的教育資源。在教育學生加強自我防護的情況下,積極引導學生家長利用課餘時間讓學生親近自然,給孩子以金色的童年,給每個孩子留下美好的記憶,讓他們玩出靈性來。靈性是什麼?靈性是豐富的語言、豐富的經驗、豐富的積累和善於用腦所產生的智慧。如果堅持這樣,孩子“心靈詞典”所儲存的材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還擔心沒東西可寫嗎?

  四、從互改作文入手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作文教學評價建議中提到: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瞭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以往我們作文教學,只注重結果。學生的作文寫完,教師批改上“等級”寫評語,再講評,作文教學存在單向性。在作文教學中不妨從學生的草稿開始,以小組為單位互換作文,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修改互寫評語,對於他人的評語有不同看法,建立申辯環節,最後進行再次謄寫。然後教師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綜合採用多種形式評價。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習作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寫作的能力。

  綜上四點如果落實到位,就解決了“無米之炊”中“米”的問題,同時通過課內外的閱讀也看到了“他人為炊”之法。而作文教學中學生的習作實踐就是利用收集到的“米”結合學習到“他人為炊”的辦法,結合自己的“口味”,加上同學的批改意見和教師的適當指導,創造性“煮出”適合自己口味的“炊”。

  以上所有的看法做法可繁瑣費事,效果也不能立竿見影。但作為農村的語文教師在作文的教學上,不能只有羨慕,作文之道必須明瞭,作文教學的陣地必須堅守,同時應該找一個適合我們自身條件的作文教學的方法。語文教師在作文的教學上必須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扛得住壓力,拋開得開暫時的“功利”,才能真正實現作文教學的不教之教。